馬來西亞稱借鑑中國封城政策大馬行動管制抗疫


馬來西亞稱借鑑中國封城政策大馬行動管制抗疫

馬來西亞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宣佈,馬來西亞在本月18日至31日之間,實施為期14天的行動管制令,以6大禁令阻止新冠肺炎惡化。在這期間,全國禁止所有的活動及聚會;限制國人出境及外國人入境;關閉學校、教育機構及私人企業辦公室;關閉政府及私人場所,但關鍵服務除外。

在管制令實施的第三天,論民眾的配合度,管制令又是否奏效呢?

馬華政府監察組成員鄭正成博士表示,根據政府所發佈的資料,管制令實施的第一天,民眾的整體配合度為60%,而這整體效果來說是比較低的。

馬來西亞稱借鑑中國封城政策大馬行動管制抗疫

馬華政府監察組成員鄭正成博士

他指出,因為許多部門在管制令初期尚未公佈指南,導致國人有很多疑惑,促使管制令的第一天較為混亂。

馬來西亞稱借鑑中國封城政策大馬行動管制抗疫

ADVERTISEMENT

“管制令實施的第二天,整體情況比較理想了,但還是會有部分人士不給予配合的情況發生。”

“昨天國防部高級部長拿督斯里依斯邁沙比裡召開記者會,表示如果人民不再配合,可能就會出動軍隊來監控人民的情況。”

“我們並不確定出動軍隊的實際的情況會是怎樣,但可以知道的是,監控情況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嚴格。”

他指出,由於管制令實施得頗為倉促導致,政府沒有辦法在禁令公佈當晚列明禁止跨州出行,進而導致大量遊子迴流鄉下。

“許多的遊子是高等學府的大學生,在管制令下宿舍要關閉,而他們在沒有地方落腳下,也只能返回家鄉。”

人民誤以為是戒嚴

“當然,也有一些在雪隆地區工作的遊子,也趁著14天禁令的時間回鄉探親。”

他認為,人民在面對未知數時常常表現出的就是恐慌;且這是大馬有史以來第一次實行以疫情而頒佈的限制令,大家在未知的情況下,把行動管制令誤以為是戒嚴。

“主要說當時人民的抗疫意識不高,以至他們也沒有考慮到回鄉會把病毒帶回家。”

他指出,這幾天的資源分配還算理想,食品供應也沒有發生短缺的現象。

“在禁令前夕及首日,很多市民因面對未知感到恐慌,紛紛湧向超市購買必需品和糧食;但管制令的第二天,超市的貨源基本上已充足,沒有發生前兩日的搶購潮。”

他說,也許有些民眾在逛超市時,仍發現缺貨,但這也許是員工來不及補貨而造成的,促請民眾不要太擔心。

“食品供應不足,也許是因為前一兩日,民眾大量搶購而造成的。只要民眾保持正常的採購量,不搶購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

“可能有些地方的貨源還沒有補上,但今天開始,就應該沒有這個問題了。”

借鑑中國封城政策減緩疫情

在防止疫情傳播上,各國採取了不同的管制方法。相較起中國所實施的封閉式管理及封城、英國較為延緩疫情的“佛系防疫”或是採取類似我國行動管制令的意大利,何者更為有效呢?

馬華政府監察組成員鄭正成博士指出,東西方社會所衍生出來的隔離模式有所不同,也是基於當地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

“無論是小區封閉式管理、封城還是封國,這都是隔離政策的一種,只是範圍和對像不同而已。”

“在整個大框架之下,這幾種管理方式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就是要隔離人群。”

他指出,我國所實施的行動管制令,是群眾隔離措施,就是要確保增加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 來降低人們感染新冠肺炎的幾率。

“我們封鎖邊境及隔離民眾,主要的就是使病毒有更慢的傳播速度。 ”

他指出,中國武漢的封城隔離政策,較為嚴謹;相較起來,我國的行動管制令是較為溫和的隔離政策。

“當武漢在宣佈封城之時,是把所有的交通都暫停營運,機場、火車站及一些高速公路全部關閉;在大馬,暫時沒有暫停任何公共交通,一切正常營運。”

“武漢封城政策下,每兩至三天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員出外採購生活用品及必需品;反觀在大馬,政府雖然要求民眾減少外出,但我們沒有限制民眾出外購買食品和必需品,也沒有限制出外次數。”

他形容,武漢所實行的是較為強制性的措施,也使得武漢把疫情傳播得以減緩,成效是很高的。

他表示,除了中國的封城政策,意大利的防疫措施也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例子。

“意大利的政策與我們的行動管制令相似,政策的成效建立在公民自律的基礎上。”

他指出,意大利在封城期間的的公共交通仍繼續運營、商業如餐館及商店正常運營;居民如有需要在城市間旅行,可在警方填寫一份表格,隨身攜帶,解釋外出的原因。

“但是,這種較為溫和的隔離方式, 對目前疫情嚴重的意大利來說也許就不太奏效了。如今,意大利已成了中國以外,擁有最多確診病例的國家。”

馬來西亞稱借鑑中國封城政策大馬行動管制抗疫

鄭正成希望全民可以遵守政府做頒佈的行動管制令,儘量減少外出的幾率,全力配合政府的抗疫措施。

若抗疫失敗 不排除延長禁令

對於屢勸不聽且執意如常外出的國人,馬華政府監察組成員鄭正成博士希望,全民可以遵守政府做頒佈的行動管制令,全力配合政府的抗疫措施;如這14天的抗疫失敗,政府不排除有延長禁令的可能性。

“我們所採取的是曲線平行的政策(flatten curve),即增加社交距離,把人群隔開,以達到切斷病毒的傳播的效果。”

如果14天內,我們能夠成功減少疫情,管制令就不會延長;但如果民眾不給予配合,禁令不止會被延長,政府也可能使用更強硬的措施來遏制疫情。

“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人民所面對經濟低靡的問題只會更嚴重。”

他指出,在行動管制令下,不少的行業還是可以繼續運行的,而這段時間企業大多數都採取了在家辦公的機制,以減低疫情衝擊經濟的影響。

“居家上班確實可以減少病毒的產生與傳播。在這之前,已有很多行業如資料分析、設計、寫作、資訊科技等行業都已經實施在家辦公。”

他說,也許一些人會認為在家辦公會減低工作效率,但如果制定了明確的工作目標、上司及下屬之間仍保持良好的溝通,問題會大大地減少;況且在通訊及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遠程通訊不會是一個大問題。

“當然,一些行業如零售業、物流業沒有辦法在家辦公,他們一定得回去公司單位才有辦法執行工作;但政府也給了明確指示,關鍵服務行業還是可繼續上班的。”

他表示,在接下來的這幾天,確診病例的數據也許會有攀升的跡象,但民眾不需為此感到過度的恐慌或是憂慮。

“疫情是存在潛伏期的,接下來幾天的數據攀升也很有可能是潛伏了一兩個星期的病情。因此,在這個高峰期,政府採取的行動管制令,是對的選擇。

他希望,民眾在禁令這段期間,能夠提高醒覺意識,配合政府所實施的政策;使大馬不至於有醫療系統大崩潰的一天。”

“我希望,民眾在這段期間,能夠改變生活習慣。如果民眾繼續群聚在外,在這個不配合的情況下,病毒將會迅速增長。”

“如果病毒大爆發,幾千人同時入院,我們的公共衛生系統將會沒有辦法負荷,醫療系統就會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