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究竟好在哪裡?可以通過它瞭解日本歷史嗎?

蘆方文


《源氏物語》我看的是林文月翻譯的版本,在翻譯正文之前,有詳細介紹,很多人說源氏物語堪比中國的紅樓夢,其實《源氏物語》出現更早,字數多達百萬,而且用的是古語,其中採用和演變白居易的詩歌為多。

《源氏物語》作者是紫式部,大概是北宋初期寫的,早莎士比亞作品600年,早紅樓夢700年,作品共54回,共百萬字左右,這個作者是皇后身邊的女官,紫式部丈夫死後才進宮做了皇后的老師,後來皇后病逝,才有大量時間創作。


源氏物語很多人看到的是男女之類奢靡的感情,裡面並沒有正面去描述皇宮裡的政權爭奪的殘酷。而是通過一位寵妃的兒子也主角,描述了他到處拈花惹草的故事。

小說的梗概如下:

桐壺天皇最為得寵的更衣不幸病逝,死後遺下一子,由於俊美無比,聰明絕世,人們將他稱作光君。父皇對他寵愛有加,考慮到兒子,沒有可以做他後援的權勢之家,故將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光源氏12歲那年,舉行了“元服”儀式,並與左大臣的女兒葵上結了婚。葵上容貌美麗,但是冷漠高傲,遂為光源氏所冷落。此時,皇帝新召入宮的藤壺女御由於長得和故世的桐壺更衣非常相像,引起了少年源氏對她的思慕(以上《桐壺》卷梗概),於是兩人有了戀情,源氏趁藤壺女御因病回孃家去療養期間與她發生了亂倫關係。藤壺不久就懷了孕,生下了後來的冷泉帝,這使得兩人的生活,一直懷著隱秘而可怕的負罪感。(以上《若紫》卷至《紅葉賀》卷梗概)後來正夫人葵上生下兒子夕霧之後死去,而源氏在一所寺院裡發現了一個叫紫上的女孩與藤壺女御有親屬關係,便把這個幼女養在家裡,耳鬢廝磨,加以調教使之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女性,並將她立為正室。不久之後桐壺帝駕崩,源氏失去了有力的庇護。


一向對源氏嫉恨有加的弘徽殿女御,得知源氏與她準備進宮作內侍的妹妹朧月夜暗中有染,便利用這個機會打擊政敵,聯合自己的勢力,使之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女性,並將她立為正室。不久之後桐壺帝駕崩,源氏失去了有力的庇護。一向對源氏嫉恨有加的弘徽殿女御,得知源氏與她準備進宮作內侍的妹妹朧月夜暗中有染,便利用這個機會打擊政敵,聯合自己的勢力迫使源氏離開京城到海邊的須磨去隱居。在須磨,他與明石國守的女兒明石姬結合,使他在淒涼的放逐生活中有所慰藉。自從源氏被流放之後,宮廷裡不斷髮生災難異象。深感愧疚的朱雀帝於是將源氏召回京城。後來冷泉帝即位,源氏被封為內大臣,使他取得了輔佐皇帝的地位,此後他在政壇上已經沒有敵手,官職一直做到太政大臣。他營建了一座名叫六條院的大宅第,將過去與他有過戀愛關係的女人都召到一起,共享錦衣玉食的生活。(至《少女》卷為止的梗概)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源氏的生活也逐漸籠罩上陰影。他受託於朱雀帝,將其女兒三宮娶過來並加以庇護,孰知三宮卻與頭中將的兒子柏木私通,生下了薰君。源氏出於無奈,不得不佯作自己的兒子來撫養。因私通而犯下罪孽的柏木抑鬱而死,三宮也削髮為尼。後來,源氏最鍾愛的夫人紫姬也得病死去了,晚年的源氏逐漸對生活感到幻滅,沉浸在人世無常的悲哀之中,屢屢想要出家為僧。(至《幻》卷為止的梗概)以上所述便是被稱為《源氏物語》的前篇的部分。前篇是以敘述光源氏的榮華富貴的生活為中心的。小說題為《雲隱》的第41回只有標題沒有正文,這是暗示主人公光源氏之死。


一個酷肖姐姐的異母妹浮舟,是八皇子從前拋棄的私生女。他設法找到浮舟,君的聲音,深夜闖入浮舟的閨房與之相會,並佔有了她。浮舟夾在兩個求愛的貴公子之間,不堪煩惱,終於跳進宇治川自殺。後被橫川的僧都等人救起,隨後便在小野這個地方出家為尼了。在物語的最後一卷《夢之浮橋》中,為死去的戀人哀悼不已的薰君終於得知浮舟自殺未遂的真相,於是派人到小野與浮舟見面,結果未能如願。自幼飽嘗人世辛酸的浮舟,已經心如死灰,遁入空門了。至此,全篇故事結束。

簡單描述就是講了一個有戀母情結的兒子,不斷找與母親相似品性的女人戀愛的故事。其中故事裡通過描寫光源君不斷地追求女生,這些女生從拒絕到答應再到被拋棄的過程。並在其中描述大量追求和被拋棄前後環境的變化,形成一種物哀現象,並且每個女生性格和外貌,地位上都很好,但也無法拒絕光源氏的追求。女性在那個時代似乎也沒有太多的選擇和自由,而通過光源氏在不斷追求的這種行為表現了當時貴族的空虛與盲目矛盾。


這部作品,有什麼特色呢?

一是大量使用了唐朝的白居易的詩句,可以說唐文化對當時的政治和文化影響很大。

二是全篇寫的人物達到70多,4個朝代之久,人物複雜程度可以說很豐富。

三是對於每個女人的描述,每個人所處環境,處境的描寫很明顯。由前面的光鮮到後面的廢棄荒涼都描寫得很仔細,從年輕寫到年老,從繁華寫到凋零,整個作品給人一種荒涼悲哀的感覺,腐味很重。相信這點對日本影響巨大,在精神層面上,可能由於日本人在看待問題時,理性又悲觀的想法更多,導致他們天生悲觀,從過去繁華時期到衰敗期,皇室到平民都在心底有不自信的時候。

四在文中,光源氏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勳和才能,只因好看,多情油腔滑調的,而他看上的女性,大都品性都上佳。給人一種很直接的反應是聰明的人,就不應該上這種當,不然幾乎沒有什麼好下場。


另外在日本文學的影響力也非同小可,如果經常看日本文學作品的同學,肯定會發現,日本表達情感時,比較婉轉,比較憂鬱,甚至將現實最腐朽的一面寫出來給大家感受。就算是比較勵志的文字,故事,都需要經過特別多的苦難才收穫成功和甜蜜。

記得之前《情書》電影和《阿信》的故事裡,明明第一個是很萌萌噠的少年少女的初戀故事,但電影卻因為悲情在前面,因此成了經典。而《阿信》也是,如果換其他國家的作家或者導演,會把阿信早期的痛苦減少篇幅,但日本習慣放大痛苦來找幸福。

物哀概念影響日本很深,因此有這種思維的日本人本身對自己要求很高,總是希望做到極致,骨子裡有自卑的謙虛感,因此他們做事有工匠精神,只要是擅長的行業都很容易出精英。

最後一方面,就是對日本性文化也有影響,有一段時間,日本流行的男人的帥氣是陰柔之美。從北宋初期,這位光源氏開始,可以說流行了好幾百年,美男子的標準就是秀氣的男人。另外個就是女子即使再優秀,也必須遵從於男人身下。日本幾乎只有男作家比較出名,因此很多故事,女性地位並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