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直接投资的四个动机市场、效率、资源和资产寻求投资

跨国公司理论的先驱者是海默,他在1960年就这一主题撰写了博士论文,并于1976年发表(Yamin, 1991) 。海默是第一个提出这样的观点的人,他认为一个企业的业务位于一个以上的经济体,与一个只位于一个经济体的企业相比,它面临着额外的成本。为了克服这些额外的成本,企业必须拥有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特殊优势。他认为,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或先进的生产技术。

两年前(1958年) ,第二重要的工作,由约翰邓宁出版。海默(1976)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用了邓宁的着作。邓宁(1958) 对美国企业在英国的制造业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制造业企业的工资普遍较高,劳动生产率和新产品创新率高于英国竞争对手。

此后,人们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以调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具体优势。Buckley和Casson (1976年) 观察到,跨国公司根据所提供的优势和机会从其母国迁移。此外,必须具备内部化优势,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如.市场机会),而不是出口或许可证等替代办法。30. 邓宁强调,内部化优势必须与公司特定优势和地点优势联系起来,以便澄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这些因素。

(邓宁,1988)。作者使用了OLI范式“(所有权,位置,内部化优势)或折衷理论”作为首选名称。公开进修学院的范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对跨国公司运用这一理论进行了借鉴。

与Dunning (1988) 一致,公开进修学院范式的主要假设是,一个企业将从事外国增值活动,如果如果和只有三个因素得到满足。首先,与服务于特定东道国市场的其他企业相比,企业应具有净所有权(0)优势。所有权优势的形式包括商标或生产技术、创业技能或规模收益。其次,企业本身应该从这些优势中获益,而不是通过像许可证这样的联合企业安排生产。这些优势被称为内化优势。第三,一定有一些因素投入,而这些投入在企业的国民经济中并不存在,如原材料、低工资或特殊的税收或关税。这些优势被称为经济或国家的区位优势。

此外,Dunning (1998 年)报告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四个动机:市场、效率、资源和资产寻求。关于寻求市场和效率的投资,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可以看出接近市场与规模经济之间的权衡(Di Mauro, 1999)。 邓宁对外国直接投资动机的分类是基于贝尔曼(1972) 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所做的工作。贝尔曼说,跨国公司的动机是资源、市场、效率和战略资产(Vasyechko, 2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