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問:金剛經中講“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含義?

五十六、問:金剛經中講“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讓人做一切事無所住嗎,你們的這程序讓人又是超度、又是解冤、又是治病什麼的。不是讓人執著超度、解冤、治病的相嗎?

答:本人學識淺陋,不敢妄揣聖言,先引用大德之言供大家細研。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段經文,是本經的中心思想,是般若的精華,亦是通往寶所的正道。發菩提心的菩薩,應該循此正道向前邁進,努力剋制自己,放棄主觀,取消私慾,一切無住無著;然後積極展開利生工作,建立福利事業,輔助社會,饒益眾生。同時,更要為人演說佛法,續佛慧命,令佛法久住世間,作人天眼目,苦海慈航。 文珠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應無所住者,真空也,即不住一切有為之相;而生其心者,妙有也,即生起六度妙行之心。正無住,不妨生心;雖生心,依然無住,此即般若理事無礙,真俗圓融,中道第一義諦之行,能修是行者,為菩薩摩訶薩也。(圓瑛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大德之言,非常清楚,無所住是指面對一切事相無執無著,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的,那是什麼?是泥塑木雕,是頑空。生心,生起什麼心,從理上講,能對一切事相無執無著,清淨真心現前,從事上講,生起度眾生的心。可以這樣講,這一句無所住而生其心,已涵蓋了從發心學佛到最終成佛的整個過程中所有修行原則和方法。我輩凡夫,做任何事,雖不能達於一切事相無所住的程度,但可以先學著去做,在事相上去利益眾生,去幫助眾生,以漸達於一切事相無所住的程度。也就是理可頓悟,事必漸修。著相行善、度眾生,總比墮在頑空中什麼都不做的好。如有人說你幫助眾生,度眾生是著相,不要緊,這是他對佛教精神的誤解。再說度眾生的過程就是消業障的過程,漸顯般若智慧的過程,集成佛資糧過程。不度眾生如何成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