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把統一中原的功勞算在秦始皇頭上,漢唐明清統一的幾百年不算嗎?你怎麼看?

沈靜軒


這道題瀟生來回答。

現在的歷史愛好者們將統一中原的功勞算作秦始皇的卻有不公,但不公之處在於秦國的先人同樣有功,秦始皇可以統一中原絕不是僅僅依靠他一代帝王,而是秦國曆代先王的共同努力,即便這些功勞有大有小。

不過我們還是先來盤點一下秦始皇統一中原的功績:

從疆域上統一中原

從夏朝開始,華夏文明歷經三代經過近1800年的歷史,但是疆域不確定。夏朝滿打滿算疆域南至淮河一線,向北佔據河北南部,向西抵達陝西邊境,向東止步於河南山東交界。其餘地區在當時最多隻能算是附屬甚至是敵對,商朝最大的貢獻就是征討鬼方、西戎、東夷、虎方等部落或種群,將現今的中原地區基本囊括入中國版圖。

而被歷史書汙衊了幾千年的帝辛,其實也就是在征討孟方、人方、東夷各部落時,被西邊漸漸崛起的周人給一波偷了水晶。周朝時期,周王陸續平定徐夷、淮夷、鬼方、越地等地區終於將疆域一舉推至長江地區。

但由於周王室後期實力漸衰,天下禮崩樂壞,在申侯和周平王引狼入室的騷操作之下,周王室瞬間崩盤,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足足500年。

為什麼說秦始皇有統一天下的功勞,就是因為他同一了自平王東遷後紛亂的天下,並且在周朝疆域的基礎上有所開拓:

  • 南征百越: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後,於公元前218年派大將屠睢、趙佗率領50萬秦軍討伐百越。儘管面對由於不熟悉地理環境以及遭受當地越人的夜間騷擾,秦軍傷亡慘重的情況。秦始皇仍然沒有放棄,命令挖鑿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運輸糧草。在擊敗百越之後,仍命令秦軍就地屯駐,遷徙百姓入越,使得嶺南地區第一次納入中國版圖。(有部分人受當代小說影響,認為秦始皇有遺旨不許嶺南軍團參加中原紛爭,這件事應當為虛構,畢竟嶺南軍團被越人重創也是事實。)

  • 北擊匈奴:秦始皇令蒙恬率秦軍30萬自上郡出長城,擊潰匈奴主力,並連接燕秦趙三國長城築造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自此匈奴十餘年不能南下窺伺中原。

  • 經略西南:修建蜀中雲南之間的棧道,在夜郎、昆明等地設置官吏,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

至此,中國未來數千年的核心疆土在秦朝基本統一,而歷朝歷代統治者無不以秦朝的版圖作為自己統一天下的基礎目標為之奮鬥,不論天下格局如何,統一天下必定先統一秦朝遺留的疆土輪廓。

思想上的統一

在秦之前,天下列國紛爭,江蘇人可以說自己是楚國人;山東人可以說自己是齊國人;河北人可以說自己是趙國人等等。人心不齊,天下當然無法一統。

而秦一統天下之後各國都成了秦國的郡縣,人心自然一統,雖有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雖然秦朝的存在時間很短僅有15年,但這顆幼苗栽了下去,後繼的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自然就能延續前人走過的路。

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改幣制、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等更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了思想上的統一。之前的列國文字不同、貨幣不同、度量衡不同、甚至連道路、車輪的寬度都有所不同。這就像先前的歐洲,英語、法語、德語等等語言互不相同,英鎊法郎克朗等等貨幣各有不同,所以歐洲的戰爭打了千年,無數英豪本有可能一統,但又旋即凋零,至今無法統一成一個聲音。

秦始皇規定的秦小篆,秦半兩錢等等,甚至是官制也被後世有樣學樣地模仿創新,正因為有秦朝的體制在,中國兩千年的發展都有了模仿的對象。

漢隋唐明清都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典型代表,他們之所以能坐穩江山,其根本原因就在於,秦朝已經將統一的思想,統一的體制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

沒有秦始皇,東亞豈不就是大陸另一端的歐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