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宅居杂记


鼠年宅居杂记

昨天是农历的第二个节气——雨水,眼看正月又快完了,春天的脚步走到了我的身边。连续的晴天,天空蔚蓝,阳光明媚。快三个星期了,我整天宅在家里不能出门,满脑子都是新冠肺炎。白天强迫自己看点书,但读不了几页,情不自禁又把手机打开浏览有关信息;晚上也常常睡不好觉,似睡非睡,直到天明。今天吃完早饭已是10点,反正也是闲着,不如写点文字来打发时光。


昨天,我看了一个视频,披露了河南、福建等地的几个“毒王”对社会的危害,真是令人发指。

其中一个毒王(没有披露姓名)是福建人。1月20日,他从武汉回到福建晋江市,谎称是从新加坡归来;21日他去伯父家看望在病中的奶奶;22日他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同姓宗亲会,有300桌,3000人,因酒量甚佳,善于交际,被选为划拳手,挨桌猜拳敬酒;23日身体出现不适,不去医院就诊,而到药店买药服用,之后看望他的姑姑等几位老人;24日他以带病之躯又去参加村上一场大型婚礼,共100桌,1000人,仍是猜拳敬酒狂欢;25日病情加剧,到村卫生院就诊,医生要他在家隔离服药;27日他实在撑不下去了,又到村卫生院就诊,村卫生院报送泉州市医院治疗;28日确诊为阳性。最后是全镇仅9万人,有4000人被隔离,母亲和姑姑被确诊,奶奶在病中感染病毒引起并发症身亡。

我们安化县平口镇也有这样一位类似的“毒王”,此人叫饶某松,是镇上的一名公务员。1月25日,他和武汉回乡的伍某吃了一顿饭,一直隐瞒不报。1月31日饶某松到东坪他哥哥饶某拜年聚餐。这段时间他还聚众打牌,到烟溪、渠江、马路口拜亲访友,胡吃海喝。产生的后果是,他自己、妻子和女儿相继感染,平口镇的所有干部和与他接触过的100多名群众全被隔离,他自己被检测为重症病例,妻子和女儿同时确诊为新冠患者,住进了医院。


安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本来是做得很不错的,疫情爆发以后,确诊病例一直保持在6例左右,主要是武汉的返乡人员,但自从平口饶某松事件出现以后,这种格局就被打破,确诊病例一下子上升到13例。县委、县政府立即采取果断措施:组织中医院的一支医疗队到平口镇支援,进行施救、摸底、排查,将饶某松等确诊人员送人民医院治理;再是把与饶某松有接触或间接有接触的100多名干部和群众用两部大型客车运送到东坪隔离观察,地点是东坪新街的云茶旅社。云茶旅社与人民医院临近,便于收治确诊病人;然后是对东坪城区各单位、各小区和其它各乡镇也采取了网格化的管理。


我自己居住的小区有两个出口,都设置了检查站,每个检查站一般有四个人,负责询问、登记、量测体温等工作。每户发了一份通行证,每天每户只能有一人持通行证外去购买生活物品。2月16日,小区搞得更加紧张。我们小区的两个检查站是两个单位设置的。我们这栋楼房是萸江路198栋,有8个单元,90来户人,大概300多人,是属吴合村管控;前面的5栋楼房是房地产局办公楼或家属楼,属房地产局管控。两个管控区的人员,从两个出口都可以来去,难免交叉混杂。四天前,房地产局的管控人员就在我们这栋楼房前面的出路上增设了一道路障,有人难以接受,认为无此必要,但不敢公开反对。

我更不敢出门。这几天天气晴朗,早晨太阳光斜照在阳台上,防盗窗外是碧蓝的天空,高耸的楼房,新鲜的空气。我站在阳台上,竟然感到防盗窗好像是铁窗,自己被软禁起来了,或者是被囚禁了。我知道这种感觉是十分错误的,形式与软禁虽无多大区别,但这是一种善意的管控,目的是让每一个人不受病毒的传染,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健康。我还深深地感到,只有我们国家的这种政治管理体制,才有如此巨大而神速的威力,一声令下,就能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以各种方式投入到防控冠毒肺炎的战斗中去。


日前,我读了一篇题为《疫情下的马屁诗人“我要感谢你,冠状君”》的文章。文章开始提到了当年的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汶川大地震时,写了“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纵做鬼,也幸福”的诗句,被称为“王幸福”。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也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写了一篇文章,“含泪劝说灾民”不要关注豆腐渣建筑,而要保持感动,随后余秋雨被称为“含泪君”。作者把王兆山和余秋雨都称为“无耻诗人”。

《我要感谢你,冠状君》一唱三叠,反复地咏唱:“我要感谢你,冠状君,你让我看到了一种甘露叫——众志成城;你让我看到了一种甘露叫——勇往直前;你让我看到了 一种甘露叫——视死如归……作者把这类诗人称之为“新冠派”,比“王幸福”和“余含泪”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不敢肯定这篇文章观点的对与错,或者是否有失偏颇,但在大灾大难面前,作为文人(包括诗人)你没有亲临现场,要写出一篇成功的作品,确实有些难度,更不要唱“以文抗灾”、“以诗抗疫”的高调了。

我是一位诗词爱好者,胡乱涂鸦30余年,自己总感觉不到有好的篇章和句子。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后,我真不敢动笔。闭门造车,歌功颂德,怕人讥笑是“老干体”或“新冠派”;用春秋笔法秉笔直书,怕人说太直白、不婉约,没诗味。

我偶然想起了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我觉得现在我读到的抗疫诗词,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还未曾超越。于是我突发奇想,不揣浅陋,贸然步其原韵,习作七律《抗疫情》二首:

古今瘴疫历经多,邦国泱泱奈我何。

秦代城楼烽火夜,汉时宫阙大风歌。

凌云浩气连牛斗,险道雄关并海河。

漫卷红旗征战处,奔腾热血水扬波。

十亿神州奉信条,攻坚克险效唐尧。

临江即便逢天堑,沥胆甘于渡索桥。

号角高昂军将动,胸怀壮烈泰山摇。

妖魔罪孽难饶恕,灭迹消形用火烧。

没有亲临抗疫现场,很难进行实写,而是把一些意象连缀起来,勉强成篇,意在表现一种磅礴的气势、非凡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

我写得很艰难,而且觉得自己写的此类文字只不过是在生命的旅途中留下的一行行雪泥鸿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地渺然消失。


今天是2月22日(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时令已进入仲春时节。全国的疫情终于开始出现了拐点,安化也不例外,新增病例一直为零,13例确诊病例中累计有11例治愈出院,其中包括饶某松的女儿饶某某,平口镇的党政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热烈的欢迎。隔离在云茶旅社的100来号人员,隔离期限(14天)已满,未发现有新增病例,据说都已回归乡里。据说,交通干线全面恢复正常。虽然一级响应还没有解除,但所有市民出门带口罩、坚持不串门、不宴请、勤洗手等等都已成了很自然的习惯,人人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很快将成为事实,“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想起已是耋耄之年的钟南山院士,想起各条战线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更加不能忘怀的是那些不顾自身安危日夜在病房中救死扶伤已经倒下的和健在的白衣战士。他们才是天上的一颗颗明星,光芒闪烁,与日月同光,与时间永恒!

2020年2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