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真神奇》, 抗疫創作應多些敬畏少些輕浮


公考熱點 | 《方艙醫院真神奇》, 抗疫創作應多些敬畏少些輕浮

《方艙醫院真神奇》受質疑,創作關鍵在“走心”


“方艙醫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醫生護士才藝多,各領病人來一曲……歌聲郎朗暖心底。笑語傳遍九大洲,生命力量齊匯聚。”近日,一首名為《方艙醫院真神奇》的兒歌受到質疑,很多網友覺得“不合適”。其作曲、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師蔣軍榮在接受採訪時解釋:“因為他們(網友)一下子沒緩過神來,他(網友)那樣說話我不會在意。他們不知道我的生命狀態,我也不會計較。”


創作的兒歌,反映創作者的藝術價值觀,而對一首兒歌不同的反應,也折射出對兒童教育的不同選擇。覺得“不合適”的網友認為,以方艙醫院為兒歌創作題材沒問題,但以“歡快”方式表達,迴避了災難帶來的痛苦,有讚美災難之嫌。由兒童用歡快的聲音唱出,更和抗疫第一線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救治病人的真實場景不符——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教輕症患者唱歌、跳舞、打拳、做操只是方艙醫院生活的花絮。

創作者可能只在網上看了這些視頻就得到“靈感”創作兒歌,並沒有深入生活。


當然,也有人作出另一番解釋:兒歌承載著激勵兒童積極向上的美好願景,沒有必要向他們渲染災難的殘酷悲情。以歡快的調子來謳歌醫護人員救治病患,以樂觀的精神抗擊病毒驅散恐懼,唱出了兒童對醫護人員的讚美以及獲得抗疫勝利的信心。


網友的討論涉及如何結合疫情防控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問題。為防控疫情,我國各地都延期開學,很多孩子呆在家中。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應結合疫情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讓孩子認識災難,認識生命。而創作藝術作品,顯然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一種方式。


但怎麼進行教育,選擇哪些人、哪些事作為素材進行藝術創作,確實是一個需要慎重思量的課題。

開展教育的重要前提是真誠,不迴避疫情是一場人類的災難,抗疫也是一場“戰爭”,是和病毒帶來的災難作戰。戰勝災難,需要團結、付出、愛與勇氣,要對孩子進行愛和責任的教育,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到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用愛與包容化解歧視隔閡,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遠離病毒與災難。


與此同時,必須深入瞭解孩子們在這個時期的所思所想。好的作品,需要有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而不能口號化、概念化。比如,生活在湖北、武漢的孩子,他們家中可能有親人被感染甚至自己患病,被隔離救治,該怎麼教育他們認識發生在身邊的一切?而對於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孩子,疫情也不只是每天變化的確診、病死數據,疫情正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如何讓他們理解這種改變?對身處異地的同胞,他們最想說什麼?


目前,我國防控疫情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接下來會有更多作家、藝術工作者創造有關疫情防控的文學藝術作品,疫情防控內容也會編進學校教材中。

怎麼創作出經典的作品,教育、薰陶學生們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關鍵在於“走心”。

(via 人民網)


“方艙醫院真神奇”:抗疫創作多些敬畏少些輕浮


“方艙醫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醫生護士才藝多,各領病人來一曲。”近日,一首名為《方艙醫院真神奇》的兒歌受到關注,其過於歡快的曲風,引發一些爭議。


據澎湃新聞報道,這首兒歌系湖南省長沙市瀟湘詩會《湘人湘歌》徵稿。作品由湖南兒童文學作家譚哲(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與青年作曲家卜文正(瀟湘音樂製作中心音樂製作人)、知名作曲家蔣軍榮(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聯手製作。


在疫情暴發之初,感染者數量快速增長,彼時的方艙醫院猶如災難中的“諾亞方舟”,緩解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收治壓力,其在應對疫情中的作用公眾有目共睹。

與所有在一線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一樣,方艙醫院及其背後的醫護人員,配得上任何敬意與讚許,不過如今其被以“方艙醫院真神奇”的方式吟唱,畫風還是有些突兀。


抗疫是一件嚴肅而沉重的事情,將方艙醫院化為歡快兒歌的素材,不僅淡化了抗疫的災難底色,也消解了抗疫的嚴肅性。它並不讓人覺得,這是在向醫護人員表達敬意,向曾經在此治療的患者表達寬慰,反而是在強行歌頌災難。


客觀而言,當下我國的疫情已經越來越呈現向好趨勢,通過一些文藝作品,傳遞積極、樂觀的力量,彌合人們心頭的創傷,本也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藝術創作不能為了高於生活而脫離生活,文藝作品的創作應該建立在正視“疫情帶來的傷痛”這一基礎之上,去記錄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不是像“方艙醫院真神奇”這般缺乏共情的虛美。不知道,那些曾經親歷方艙醫院的醫護和感染者,聽到這首歌時會作何感想?


在文藝創作方面,這些天有一部火熱的紀錄片《中國醫生》,它的藝術形式與表達的價值觀就遠超《方艙醫院真神奇》。這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中國首部醫學人文紀錄片,從不同的層面,多視角呈現了醫生這一職業的不同面向,有喜有悲,有樂觀,也有無奈,這些具體而真實的細節,足以喚起人們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和愛護,讓人們理解病房中的沉重,激起對生命的關懷。與之相比,《方艙醫院真神奇》就少了些敬畏與關懷,反倒是處處流露出一種輕佻。


說到底,這次疫情突如其來,所有戰疫一線的人和事,擔當與守望,都值得文藝作品去記錄、去書寫,但文藝創作也應該保持基本的人文關懷視角。畢竟,面對如此沉重的疫情,保有敬畏之心,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底色。


粉筆思維


公考熱點 | 《方艙醫院真神奇》, 抗疫創作應多些敬畏少些輕浮

公考熱點 | 《方艙醫院真神奇》, 抗疫創作應多些敬畏少些輕浮

公考熱點 | 《方艙醫院真神奇》, 抗疫創作應多些敬畏少些輕浮


粉筆視角


建設方艙醫院是我國疫情防控的重要舉措之一,對實現“應收盡收”,加快阻斷病毒傳播鏈,有著重要作用。對方艙醫院的工作進行宣傳和教育,十分必要,但如何實現“喜聞樂見”,增強正向影響力,需要認真研究。之所以《方艙醫院真神奇》受到質疑,關鍵在於作品傳遞的價值觀出了問題,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教輕症患者唱歌、跳舞、打拳、做操只是方艙醫院生活的花絮,面對困難有恐懼、面對責任不退縮、面對信任不辜負,這才是方艙醫院真實的一面,不完美,但足夠感人。好的宣傳作品,只有將苦難、犧牲、奉獻、無畏、責任、感動等這些元素綜合表現出來,才能真正做到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也才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