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真神奇》, 抗疫创作应多些敬畏少些轻浮


公考热点 | 《方舱医院真神奇》, 抗疫创作应多些敬畏少些轻浮

《方舱医院真神奇》受质疑,创作关键在“走心”


“方舱医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医生护士才艺多,各领病人来一曲……歌声郎朗暖心底。笑语传遍九大洲,生命力量齐汇聚。”近日,一首名为《方舱医院真神奇》的儿歌受到质疑,很多网友觉得“不合适”。其作曲、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蒋军荣在接受采访时解释:“因为他们(网友)一下子没缓过神来,他(网友)那样说话我不会在意。他们不知道我的生命状态,我也不会计较。”


创作的儿歌,反映创作者的艺术价值观,而对一首儿歌不同的反应,也折射出对儿童教育的不同选择。觉得“不合适”的网友认为,以方舱医院为儿歌创作题材没问题,但以“欢快”方式表达,回避了灾难带来的痛苦,有赞美灾难之嫌。由儿童用欢快的声音唱出,更和抗疫第一线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人的真实场景不符——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教轻症患者唱歌、跳舞、打拳、做操只是方舱医院生活的花絮。

创作者可能只在网上看了这些视频就得到“灵感”创作儿歌,并没有深入生活。


当然,也有人作出另一番解释:儿歌承载着激励儿童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景,没有必要向他们渲染灾难的残酷悲情。以欢快的调子来讴歌医护人员救治病患,以乐观的精神抗击病毒驱散恐惧,唱出了儿童对医护人员的赞美以及获得抗疫胜利的信心。


网友的讨论涉及如何结合疫情防控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为防控疫情,我国各地都延期开学,很多孩子呆在家中。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应结合疫情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让孩子认识灾难,认识生命。而创作艺术作品,显然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


但怎么进行教育,选择哪些人、哪些事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确实是一个需要慎重思量的课题。

开展教育的重要前提是真诚,不回避疫情是一场人类的灾难,抗疫也是一场“战争”,是和病毒带来的灾难作战。战胜灾难,需要团结、付出、爱与勇气,要对孩子进行爱和责任的教育,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到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用爱与包容化解歧视隔阂,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远离病毒与灾难。


与此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孩子们在这个时期的所思所想。好的作品,需要有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而不能口号化、概念化。比如,生活在湖北、武汉的孩子,他们家中可能有亲人被感染甚至自己患病,被隔离救治,该怎么教育他们认识发生在身边的一切?而对于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孩子,疫情也不只是每天变化的确诊、病死数据,疫情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如何让他们理解这种改变?对身处异地的同胞,他们最想说什么?


目前,我国防控疫情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接下来会有更多作家、艺术工作者创造有关疫情防控的文学艺术作品,疫情防控内容也会编进学校教材中。

怎么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教育、熏陶学生们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在于“走心”。

(via 人民网)


“方舱医院真神奇”:抗疫创作多些敬畏少些轻浮


“方舱医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医生护士才艺多,各领病人来一曲。”近日,一首名为《方舱医院真神奇》的儿歌受到关注,其过于欢快的曲风,引发一些争议。


据澎湃新闻报道,这首儿歌系湖南省长沙市潇湘诗会《湘人湘歌》征稿。作品由湖南儿童文学作家谭哲(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与青年作曲家卜文正(潇湘音乐制作中心音乐制作人)、知名作曲家蒋军荣(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联手制作。


在疫情暴发之初,感染者数量快速增长,彼时的方舱医院犹如灾难中的“诺亚方舟”,缓解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收治压力,其在应对疫情中的作用公众有目共睹。

与所有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一样,方舱医院及其背后的医护人员,配得上任何敬意与赞许,不过如今其被以“方舱医院真神奇”的方式吟唱,画风还是有些突兀。


抗疫是一件严肃而沉重的事情,将方舱医院化为欢快儿歌的素材,不仅淡化了抗疫的灾难底色,也消解了抗疫的严肃性。它并不让人觉得,这是在向医护人员表达敬意,向曾经在此治疗的患者表达宽慰,反而是在强行歌颂灾难。


客观而言,当下我国的疫情已经越来越呈现向好趋势,通过一些文艺作品,传递积极、乐观的力量,弥合人们心头的创伤,本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艺术创作不能为了高于生活而脱离生活,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建立在正视“疫情带来的伤痛”这一基础之上,去记录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不是像“方舱医院真神奇”这般缺乏共情的虚美。不知道,那些曾经亲历方舱医院的医护和感染者,听到这首歌时会作何感想?


在文艺创作方面,这些天有一部火热的纪录片《中国医生》,它的艺术形式与表达的价值观就远超《方舱医院真神奇》。这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中国首部医学人文纪录片,从不同的层面,多视角呈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面向,有喜有悲,有乐观,也有无奈,这些具体而真实的细节,足以唤起人们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爱护,让人们理解病房中的沉重,激起对生命的关怀。与之相比,《方舱医院真神奇》就少了些敬畏与关怀,反倒是处处流露出一种轻佻。


说到底,这次疫情突如其来,所有战疫一线的人和事,担当与守望,都值得文艺作品去记录、去书写,但文艺创作也应该保持基本的人文关怀视角。毕竟,面对如此沉重的疫情,保有敬畏之心,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底色。


粉笔思维


公考热点 | 《方舱医院真神奇》, 抗疫创作应多些敬畏少些轻浮

公考热点 | 《方舱医院真神奇》, 抗疫创作应多些敬畏少些轻浮

公考热点 | 《方舱医院真神奇》, 抗疫创作应多些敬畏少些轻浮


粉笔视角


建设方舱医院是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实现“应收尽收”,加快阻断病毒传播链,有着重要作用。对方舱医院的工作进行宣传和教育,十分必要,但如何实现“喜闻乐见”,增强正向影响力,需要认真研究。之所以《方舱医院真神奇》受到质疑,关键在于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教轻症患者唱歌、跳舞、打拳、做操只是方舱医院生活的花絮,面对困难有恐惧、面对责任不退缩、面对信任不辜负,这才是方舱医院真实的一面,不完美,但足够感人。好的宣传作品,只有将苦难、牺牲、奉献、无畏、责任、感动等这些元素综合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