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晚期,不到最後一刻,堅決不做,怎麼整?

歪護士土撥鼠


嚴格意義上說,拖延症不算是精神疾病。只是我們對於目標,內心的希望產生了拖延。這裡先跟你說一說,心裡過程。

第一,我們拖延可能是我們自己不相信自己,覺得自己這樣做不一定能達到自己預想的目標。我們曾經可能沒有在這方面得到及時反饋,也就是說在這方面得到了關注,掌聲或者是自我認可比較少。

第二,在我們要完成的任務和我們休閒的一些行為習慣中我們習慣性的選擇去休閒,比方說看電視劇,玩遊戲,刷朋友圈,我們對於這個輕車熟路,所以這個是能夠及時反饋的,因為我馬上就能享受當下舒適圈的感覺。所以在內心會跟自己說等這一集電視劇看完了我再做吧,這樣就是自己說服了自己。

第三,當一切休閒活動都結束以後,發現任務還沒有去做的時候,內心會有很多的自責,“怎麼自己這麼不努力呢?”“我做事情怎麼每次都喜歡拖延呢?”這樣就會深深的產生自我攻擊,開始否定自己。然後帶著疲倦的信心,開始對當下的任務做一點點。那麼這個時候在做的時候,內心其實有很多的焦慮,煩躁,還會覺得很麻煩,因為我們帶著一種自責的心情在做當下的任務,那麼任務的質量肯定不高,這時我們自己又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因為我完成不了這個任務,我對於這個當下的任務總是做不到自己想象中的那個樣子,這個時候又產生一輪的自我否定。慢慢的開始陷入這個循環當中。

第四,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去做當下的任務,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我們可以去思考一下,是不是小時候父母經常逼著我們去做一些事情,比方說每次寫作業做功課,都是父母的監督逼迫下完成的?我們每次是不是在父母的監督逼迫下,心裡想的都是趕緊完成任務就要去玩一下?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就會養成習慣,只要父母不在,我就儘快的玩,父母不監督我就好好的玩,他們不說我就不做作業,如果我們是在這種環境當中長大的,那麼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

第五,改掉拖延的習慣,必須要用新的習慣去替代(一),比如我們開始不需要給自己設立太多的目標,每天只完成1~2件事。

(二),如果覺得完成1~2件事情都是很累的,那麼就將這1~2件事情拆封,逐步的完成。每次完成都給自己內心一點獎勵,這個獎勵也是一點小小的回饋,那麼內心就會對自己產生很多的認可。

(三),多善待自己,不要老是批評自己。因為你經常指責批評自己,那麼你就會和指責批評的相處時間特別多,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循環。如果你心裡想著,我每天就將這一兩件事情完成,我就很開心。那麼你將會和認可自己,心情愉悅相處的時間久。以上就是我對你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活出自己想象的自己。[呲牙]



原來是汪巍


如果每每都能夠到最後一刻能夠解決,那麼這件事情就只是每個人的習慣不同而已,想要改變一個習慣,那麼就要有不想要的結果,而結果才能夠去反過來影響行為,每次都能夠順利的完成,不耽誤事情,那麼這個時間沒必要去改變,別人再強調都是沒有用的。就像考前複習一樣,有些人每每臨陣磨槍都能夠考到很好的效果,而有的人就是要日積月累才能夠記住,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當你的行為耽誤了,或者說錯失了你想要的結果的時候,那麼你才會有真正去改變的動力。



悠悠媽的快樂生活


我都不到控制結束不去打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