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什麼朝代對內柔對外硬?

程泉走天涯vlog


中國歷史傳承5000千年,其中歷經了很多朝代,在大多數的時間裡,華夏民族一直教化著這個世界。總體來講,在華夏民族主政的朝代裡,對內部人民都算比較懷柔;少數民族主政時期,由於本身的眼界以及種族人口數量都處於劣勢,所以對內會比較嚴酷,尤其是從精神上的奴役。與此同時,這些朝代為了維持統治穩定,把大多的精力放在了內部監視和管制中,對外就會相對懷柔,從而避免內外兩線作戰!

如果說對內柔,對外硬的朝代,我以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朝代就是大明朝了。歷史上公認強大的漢唐,在對待外部國家的時候,都採取過懷柔的政策,比如“和親”;兩宋雖然經濟發達,但在對外上面可以說丟盡了國家的顏面,走上了對外“朝貢”的道路。明朝對外政策自開國到滅亡都是始終如一的,那便是一個字“打”!強大的洪武、永樂把蒙元趕到了西方,孱弱的天啟、崇禎直到滅國也一直在對外征戰,守遼東和滿清作戰,平西夷與西班牙海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時候,崇禎選擇了殉國,依然沒有調回鎮守山海關的精銳,也沒有去南京享受半壁江山的花花世界。明朝中後期不強,黨政嚴重,不過最終踐行了祖訓,完成了天子守國門的諾言。

明朝是最後一個由華夏民族建立起來的正統王朝,對待內部百姓是十分懷柔的。朱元璋雖然冷酷弒殺,但針對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貪官汙吏、勳貴朝臣們。明朝設立東廠錦衣衛這些特務機構,也不是為了欺壓百姓,而是為了監察百官。但歷史是有文化人寫的,文化人裡的領袖們是文官集團,這些人被大明皇帝和這些機構限制慘了,自然筆下不會留情。明朝皇帝在這些人的筆下,一個個成了神奇的怪物,東廠錦衣衛也成了欺壓弱小,殘害忠良的魔鬼!後來的滿清自康熙開始,到乾隆結束,用100多年的時間,將明史再次深加工,把明朝醜化、編造成了一個民不聊生的黑暗王朝。至今電視劇裡一演明朝,不是太監當政,就是昏君臨朝。所以明朝不是一般的冤,我說的!

明朝自建國初期就設立了救濟院來照顧孤寡老人,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策,不是乾隆搞的那個什麼千叟宴。明朝自中後期開始,民間言論就基本自由了,國家對民眾的限制很少。當然這也不完全是好事。後來商人們膽子越來越大,不但走私,更裡通賣國,抗拒繳稅。害的國家拿不出錢糧養軍隊。最後滿清入主中原,拉開了300年的精神壓迫,所有人都消停了。

如果說明朝有不柔的地方,可能就是在對待農民身上了。雖然明朝中後期商貿越來越發達,皇帝很想從商人身上收稅,用以補貼財政,但這個合理的要求卻被文官集團百般阻撓,層層設置阻礙。皇帝多數時候不得已,只能朝農民收稅。農民本來就不富裕,結構富裕的人不老實繳稅,國家還向農民收了重稅,這是明朝做的最不好的地方。

總體來說,華夏民族主政,對內要懷柔很多,隨著時間的推進,越往後的朝代,越對內懷柔。這也符合時代進步的特點。


途牛山小旋風


歷史上那個朝代都不能實現對內柔。而對外硬,當首推明朝,早在朱元璋北伐之時就定了基調,朱元璋在北伐詔書中首次提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雖然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話,但漢朝和親。雖然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但唐朝結盟。雖然宋朝國祚綿長達319年,但宋朝納歲薄幣。

明朝的皇帝,不管是英勇神武還是荒唐無道的,卻沒有哪一個是貪生怕死的。這裡我們可以拿強漢、盛唐來進行對比。漢高祖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時,是靠送禮獲救。而唐朝國都先後六次淪陷。明朝明英宗被俘,明朝政府直接拒絕瓦剌的要求,以財物換取明英宗性命,而明英宗本人也寧死不屈。

明朝從明英宗時期到明思宗多少次幾次北京保衛戰,始終沒有皇帝選擇南遷。即使內憂外患,明朝也從不屈膝,更不會割地賠款。

天子守國門出自明初,君王死社稷出自明末。明朝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史爭朝夕


整個朝代不好找,朝代中的某些階段倒是可以滿足這個要求。

這裡就說一下隋文帝楊堅所創的“開皇之治”。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改年號為“開皇”(581年—600年)。

對外:

當時隋疆土外有幾大勢力,分筆試北邊的突厥, 南邊的陳朝,位於江陵的西梁。

在南北朝時,突厥就經常南侵,北邊各國,例如北周,北齊都是通過和親,朝貢等方式來籠絡突厥。

隋建立後,楊堅冷落突厥,引起了突厥的不滿,公元581年突厥攻隋,隋朝不敵,致使突厥在隴西大肆劫掠。這時,一位出使過突厥的大臣長孫晟回到隋,告訴楊堅,突厥雖然武力強大,但四大可汗內部不和,可用計使他們內部分裂。

“及突厥入寇,晟上書曰:今諸夏雖安,戎虜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於度外,又相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有以攘之........今宜遠交近攻,離強而合弱”

於是楊堅派遣長孫晟再次出使突厥,用智謀分化瓦解各部落,後四大部落相繼歸附隋朝,公元585年,北邊基本平定。

接下來,楊堅就能騰出手來處理南邊了。公元587年,隋朝徵召西梁國君蕭琮入朝為莒國公,至此,西梁政權結束。

公元588年,晉王楊廣帶領賀若弼,韓擒虎攻打陳朝,589年,俘虜後主陳叔寶,陳朝滅亡。


對內:

1、 楊堅採納蘇威的建議,減免賦稅,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至是,奏減賦役,務從輕減,隋主悉從之”

2、 廣設官倉,義倉,儲備糧食,以救濟災荒。

3、 楊堅見刑部案件太多,認為以前刑法過於繁重瑣碎,命人寬簡刑法,制定適合當時情況的隋律。

“帝覽刑部奏,斷獄數猶至萬,以為律尚嚴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蘇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千餘條,唯定留五百條,凡十二卷”

4、藏富於民。 經過十年的勵精圖治,百姓生活安定,糧倉豐足。上交給國庫的財帛之多,府庫都已裝不下,只能放到廊簷下。有官員告訴楊堅這個情況,楊堅感到奇怪,說我已經減免了百姓賦稅,然後又從國庫拿了大部分賞給了平定陳朝的將士,怎麼現在還有這麼多?官員回覆說:入多過出,去掉支出,每年都有餘裕。楊堅聽到這個,說出了那句有名的話“寧積與人,無藏府庫”,遂下令再減免河北,河東田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