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十歲的趙惠文王真的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嗎?

洪浩仁慈


更正一下,趙武靈王被餓死那一年,趙惠文王約14歲。表面上看,是公子成和李兌自作主張,餓死趙武靈王,事實上,在長達三個月的圍困期內,趙惠文王充耳不聞,就是他默許了二人餓死父親的行為!

小小年紀,心腸如此歹毒,枉費了父親對他的一片慈愛之心!

不過,以當時的狀況,趙惠文王也是騎虎難下,刀光劍影之下,哥哥公子章一黨已經被殺,慘劇已經釀成,恐怕趙惠文王也沒有回頭路了!

在殺公子章和圍困趙武靈王前,李兌曾想請示趙惠文王,公子成看得透徹。他說,如果大王同意,他必然落下弒父殺兄的罪名,我們必然是替罪羊!如果大王不同意,犯上作亂的罪名我們也逃不掉。莫不如做成事實,大王反而能夠接受結果。

公子成看得很準,果然,趙惠文王以裝聾作啞的姿態,縱容公子成和李兌殺了公子章,將趙武靈王困死在沙丘宮。可憐趙武靈王一生英武,臨終前身邊無一人,逼得上樹掏鳥蛋,挖鼠洞充飢,哪天死的都沒人知道。

趙惠文王為什麼不阻止公子成和李兌?恐怕阻止不了!公子成說得很明白了,只要趙武靈王活著,他們最低也是犯上最亂,滅族跑不了!只有趙武靈王死了,他們反而有機會顯貴。假如趙惠文王阻止他倆,恐怕這倆哥們急眼了,連趙惠文王一起幹掉,也未嘗不會發生!

政治鬥爭的殘酷,別說君臣關係,即便父子關係也是淡如水!這場沙丘政變,責任還真不在趙惠文王身上,趙武靈王自己,才是製造悲劇的罪魁禍首!

本來他已經禪位給兒子趙惠文王,又突然對無辜被廢的大兒子公子章,心懷愧疚,想將趙國一分為二,封公子章為代王,以全父子情。

然而這種做法顯然是對國家利益的巨大傷害,也必然給後世埋下禍根,同時也肯定不能被趙惠文王接受!果然,趙惠文王的老師肥義,替趙惠文王斷然拒絕了趙武靈王的要求!

趙武靈王不是乾隆,乾隆雖然退位,權力還在手中。趙武靈王退位後,實權都被趙惠文王掌握了,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建議被拒,他也無可奈何!

很多史料分析認為,沙丘政變表面上是兄弟相爭,其實是父子相殘,即趙武靈王企圖通過沙丘政變,剝奪趙惠文王的權力,不排除廢黜趙惠文王,他自己重新掌權!所謂為大兒子公子章求封,只是趙武靈王的面具!

可是,公子章也不是善類,他哪能錯過這麼好的機會,在父親的默許下,他磨刀霍霍,準備一舉弒君奪位。公子章的謀臣田不禮,甚至建議連趙武靈王一起幹掉!

悲催的趙武靈王!可悲的父子情!

事實證明,帝王不能墮於情感,趙武靈王就是多情生是非!

趙武靈王的第一任夫人史稱韓夫人,賢惠的韓夫人與趙武靈王琴瑟和諧,生下了公子章。趙武靈王對公子章寵愛有加,冊封他為太子。夫妻恩愛,父慈子孝,好幸福美滿的一家人!可惜韓夫人紅顏薄命,早早仙逝。

失去了愛妻,趙武靈王的心靈一下子空了,大概思念過度,他做了個夢:一位美少女對他鼓瑟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

趙武靈王醒來,思緒難平,忍不住將夢中內容講給大臣們聽。大臣吳廣驚訝地說:按大王描述,此女子正是小女孟姚!於是,孟姚被送入宮中,她就是趙武靈王的第二位夫人,史稱“吳娃”。

從吳娃身上,趙武靈王找到了往日的激情,夫妻二人如膠似漆,生下一子公子何。然而美好的東西總不長遠,吳娃也早早撒手人寰!

臨終前,吳娃留下遺願:希望大王立公子何為太子!面對奄奄一息的愛妻,縱使鐵石心腸,也難以拒絕這個請求,趙武靈王不加猶豫地接受了。

多情的背後就是無情!趙武靈王出於對吳娃母子的愛,改立公子何為太子,不可避免地傷害了公子章。公子章沒犯任何錯誤,無緣無故地被父親廢黜了太子,他內心的傷痛,誰來負責呢?

夫妻之情,父子之愛,倘若放在尋常人家,可以算得上一段人間溫情佳話,放在帝王之家,卻被無情冷漠的政治,撕得粉碎!

趙惠文王絕非鐵石心腸,在趙武靈王被圍困的三個月裡,他的內心肯定是相當的煎熬。可是政治像無形的黑手,恐怕連他自己也無法左右,父子情終究經不起摧折!


尋根拜祖


帝王心都有梟雄的特質

寫文章之前,先提敘一下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曹衝,各方面深得他老子的心,簡直就是最佳繼承人的不二人選,結果曹丕用一條小毒蛇輕鬆的殺了自己的弟弟。後來,被曹操發現了,卻最終傳位給了曹丕。

因為,當帝王就要具備最是無情冷血的特質。曹丕這一點做法很符合曹操的人生理念: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僅此一點,曹丕最像曹操。

寫到這裡再說趙武靈王,這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的人,也是個治政能手,在他任上國力強大到能與秦國爭雄。

丫要是沒頭腦和不高興,也不可能讓趙國強大起來。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的會打洞。趙武靈王情願把太子之位改讓給次子趙惠文王,就說明父子倆有些相同的性格。

趙惠文王搶了他哥哥的蛋糕

趙惠文王有個利害的媽媽叫吳娃,有令他老公神魂顛倒的本領,臨死的時候居然策反成功,讓趙武靈王立了她的仔仔為太子。

反正宮廷鬥爭向來殘酷,不比一場國戰輕鬆。趙武靈王的大兒子當年也是戰功顯著,本來一切安好,讓他老子將王座供手送給了他弟弟。不是一個娘生的弟,苦大仇深。

這種仇恨的種子最易生長,且不能扼止。

餓死他老子,有依據了

人老了最是貪戀權勢、怕死、不瞌睡。當年漢武帝就是因為放不下位子殺了自己的兒子。

同樣,趙武靈王已經讓位給了惠文王又突然後悔了。還縱容他大兒子去搶雞蛋。最後,利害的被更利害的打敗。

老大趙章和他爸爸趙武靈王被困趙武靈王的宮殿三月之久。挖樹皮、吃草根、逮老鼠什麼的吃光光了所有能吃的東西。沒得吃了,他爸爸和他哥哥就被餓死了。

死了拉到,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吔!

最後成王敗寇的邏輯

人在世上總是要面對二元對立。我其實真不瞭解帝王那種冷血的性格為什麼會接近於動物本性,而越是窮人家的孩子,越是需要一種抱團的溫暖需要。難道這就是資源分配下的生存法則?

佔有越多就要佔有更多,越是沒有就什麼也沒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算是合理的存在嗎?

還是沒想明白這個平衡點在那裡。

我是歷史課上打醬油的旁觀者,冷眼甲!

謝謝讀到最後一句!


冷眼旁觀醬油客甲


他的兒子那時候十四歲

戰國後期,趙國是秦國唯一的對手,是什麼讓趙國保持如此強盛,這與趙武靈王的胡服射騎脫不開關係。趙國國土偏於中北部,常年受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而自身也是被附近的國家包圍,戰略地位並不好,趙武靈王就像如果把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方式學習過來,會不會更好,就這樣趙武靈王就下令全國穿胡服、騎馬射箭,進行了大改革,在推行胡服射騎的同時,也將中山國滅掉,趙國國力大增。

可以這樣說趙國後期的實力與趙武靈王脫不開關係,這樣一位國君,被圍困在沙丘城三個月,活活被餓死。這是為什麼呢?

一國兩君

趙武靈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韓王的女兒,為趙武靈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來是太子。後來,韓夫人去世,趙武靈王在得到美女吳娃後,就把吳娃立為自己新的夫人。吳娃生的兒子就是趙惠文王。吳娃在短暫的一生裡為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求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感到很愧疚。吳娃最愛趙王何,死前求趙武靈王立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而立何為太子。趙王何雖然年幼,但卻聰明機巧,深有其母之智,趙武靈王也很愛他。

在當初立趙何為新王,自己退位的時候,趙武靈王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趙武靈王讓趙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但是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改革破壞貴族利益

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射騎的時候,大批貴族阻撓,但在趙武靈王的強大壓力下,還是推行了這項政策。在胡服射騎期間,由於學習的胡人,大量啟用了狄戎人,而先前的貴族反而得不到重用,並推行軍功政策,這大大傷害了貴族的利益,所以在趙武靈王被困沙丘之時,貴族反而希望他死去。


微論歷史


先說一下 趙武靈王最終被困在沙丘身死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和趙國兵變的傳統。

雄主暮政和主少國疑是兩個非常敏感的時間段。有時前者對國家的危害大有時後者危害大,取決於特定歷史環境。比如 秦昭襄王繼位 年齡很小 但是有宣太后 魏冉主持大局 國家並未動亂。

必須承認趙武靈王趙雍確實是一代雄主 胡服騎射讓趙國戰力大增 。 同時 ,我們也要認識到人非聖賢,皆可能犯錯,趙武靈王老年雄心錯斷,使趙國陡陷危局。



在趙雍興致勃勃的準備變法拓地之時,肥義卻給趙王說了一個頗為蹊蹺的朝局變故。邊軍將領牛贊書房出現與太子趙章傳送文書,並且內容不詳。趙章平日與肥義對話時也心跡愈發明瞭,只因趙雍多年戎馬並未向趙王稟報。



次日,趙雍竟一身戎裝舉行朝會,宣佈廢太子章,立趙何為趙王 趙雍退位 號主父,掌管舉國大軍。



但是,最後趙章消除證據,調查結果出來趙章並無謀逆之心。趙雍卻一錯再錯 竟然封廢太子章為王,同時 公子成開始密謀叛亂。趙章部下田不禮先設計殺害了肥義,同時軟禁了趙何。於是 趙成起四邑之兵絞殺趙章 趙章兵敗逃亡沙丘宮,與趙雍共困與此。然此時趙雍愛惜兒子 不忍怪罪殺害 失去將士擁戴 只得被困在沙丘宮 直到餓死也沒等到來救援的邊軍。



這便是戰國了,君王果是英明舉國便死心跟隨,君王若是昏聵 朝野國人一有機會便棄如敝履,絕不會因你曾經有過的功勳而生憐憫之心。


陽謀春秋


趙武靈王廢掉前太子,也就是公子章,原因應該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公子章年長,勢力太大,威脅到趙武靈王的地位了,於是廢公子章,立年幼的公子何為太子,但是,太子雖然被廢,地位還在。

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於年僅十歲的趙何,為趙惠文王,主國政,自己為趙主父,主軍事。

這樣看起來沒問題,很多看到後世帝王父子相殘的慘劇,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不提前傳位給太子?

趙武靈王傳位了,結果呢?

貴族們看到年幼的皇帝,很是興奮啊,君主虛弱,國君就無法行駛王權,王權就下降給貴族了,

所以,臣子最喜歡弱勢君主了,貴族們為了維持虛君政治,集體聯合起來,架空了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發現這種情況,於是請出了廢太子,趙武靈王跟廢太子聯合起來,想爭奪王權。

雖然趙武靈王給出的理由是,在趙惠文王朝會群臣時,趙武靈王看到高大的長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於是封趙章於代地,為安陽君。

這一年是前295年,同年就是沙丘之變了,這一年,趙惠文王15歲。

公子章想殺掉趙惠文王,公子成(國相、趙惠文王叔爺爺)和大臣李兌發四邑之兵攻打公子章,趙章兵敗,逃到趙主父所住的沙丘宮,主父因憐惜而庇護叛亂的公子章。公子成和李兌為解除後顧之憂,率兵包圍沙丘宮,殺公子章。

隨後,為了避免事後被追責,於是圍而不殺,兵圍沙丘行宮,餓死了趙武靈王。

趙惠文王想不想殺了趙武靈王呢?當然想了,趙武靈王不死,趙惠文王位子就坐不穩,只有他死了,趙惠文王才能坐穩,趙惠文王當然想他死了。

貴族們當然也想趙武靈王死了,趙武靈王不死,事後必然追責,

所以,趙武靈王實際上是趙惠文王和貴族們聯合逼死的,


南朝居士


趙武靈王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趙國脫胎於宗法制崩壞的晉國,宗法制的崩壞意味著嫡長子繼承製的崩壞,但是趙人還是要選出自己的趙氏宗主出來。怎麼選?就是立賢,那麼怎麼立賢,很大程度上看這位賢主背後的政治軍事實力有多強大。

因此趙國從晉國的孃胎裡獨立出來之後,圍繞著宗主的繼承發生了無數的流血爭鬥事件。

趙氏孤兒之後的權力爭奪

趙氏孤兒的孫子趙簡子就以嫡子伯魯不賢為由讓庶子趙毋恤繼承宗主之位,是為趙襄子。而趙襄子死後念及兄弟趙伯魯,又以自己繼位違反宗法制度為由企圖傳位給伯魯的孫子趙浣是為趙獻侯。不久趙襄子的兒子趙桓子就趕跑趙浣在代自立,趙桓子死後,趙氏宗族又殺趙桓子兒子再次迎立趙獻侯。這是趙國立國前三位宗主的事情。

趙烈侯做為趙國的開國之主他的即位比較安寧,直到他去世,又因兒子年幼國人擁立趙烈侯弟弟繼位是為趙武侯,趙武侯去世後又是兄終弟及,趙烈侯的兒子趙章被趙氏宗主擁立為主是為趙敬侯馬上就發生了武侯兒子趙朝的叛亂,趙朝失敗後逃到魏國,藉助魏武侯的力量出兵攻打趙國,同年趙國遷都邯鄲。趙敬侯去世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繼位那一年又發生了公子趙勝的奪位事件。趙成侯去世後,公子趙緤和太子趙語爭奪君位又大幹了一場,趙武靈王就是這次爭奪君位勝利者趙語趙肅侯的兒子!

所以圍繞著趙國宗主的繼位,一直有著流血鬥爭的優良傳統,也許是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趙武靈王根本沒有把繼位的事情當作一回事兒。他的兒子趙章本是個有能力又受自己待見的孩子,也早就是太子了,可是武靈王偏偏不知道得了什麼病,有人說是太喜歡自己的第二任王后吳娃,就愛屋及烏了!總之年幼的趙何成為了太子。

而在目西看來,趙武靈王的這波操作有著更深的意思,他試圖通過退休,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培植小兒子趙何的政治勢力,當時趙國國內重要的人物肥義、趙成、趙豹等人紛紛進入趙何麾下。

“一趙各表”武靈王

雖然培養小兒子的辦法十分微妙,但是這依然是尋亂之道了,即便武靈王壽終正寢,趙章和趙何也必有一戰。然而趙武靈王把這場戰事硬生生的給提前了,早早立趙何為王后他退居二線,在一次會見趙惠文王的時候他看見兒子趙章向趙何下跪,心中非常愧疚,於是決定將趙國一分為二,叫做“一趙各表”趙章表“代趙”,趙何表“宗趙”,這種事情莫說趙惠文王不會答應,“代王”趙章也不會答應,這三位主子下面的趙氏宗祖和各位大臣也不會答應。

意料之中的肥義這個在胡服騎射時期第一個有力的支持武靈王的大臣否定了王的想法,趙武靈王又把這個消息傳達給了趙章,二趙的矛盾公開化,尖銳化,直接觸發。

趙章和外來人口田不禮發動了兵變攻打趙惠文王,肥義慘遭殺害,公子成和李兌出兵勤王。而這些參與沙丘政變的主要人物田不禮,公子成和李兌可一個個都是陰謀的高手。

李兌很是厲害,很早之前就在準備著應對奪位的事情,他先是讓肥義傳政給公子成,被肥義拒絕後就開始和公子成私下聯絡了。田不禮更是在宋國把宋搞成一團亂麻的陰謀家。這些人集合起來,趙國的君主之爭又怎麼能不發生呢?

最後趙章兵敗,逃入趙武靈王的宮中尋求庇護。

“趙氏族人”不讓武靈王活著

這些圍著趙武靈王的兵是什麼兵?

雖然趙國很早就建立了君主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但是鑑於母體晉國六卿專權的事態,趙國的宗族實力異常強大,自趙烈侯開始到趙國滅亡有三十一位大將領,其中十二位是趙氏族人,趙武靈王僅是推動胡服騎射就遇到了趙氏宗族的強烈反對。而在沙丘政變中,其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又是誰?

不錯就是公子成,他是趙成侯之子,趙肅侯之弟,趙武靈王的叔叔,趙章趙何的爺,他是趙氏宗族的領頭人!而且還和趙武靈王有些許過節。

公子成要殺趙武靈王,趙何真的就敢表示反對嗎?他不擔心公子成擁立個什麼出來,或者就自己自立啦!要知道當時肥義已死,重臣就是趙成和李兌這對好基友了!

現實是武靈王死後,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

我們無可揣測趙惠文王面對老爹被殺時的想法,但是不管他怎麼想都不能改變最後的結果。即使他反對公子成他也沒有反對的實力和辦法,搞不好還會有趙氏宗族又殺趙何擁立趙某某的情況出現。


目西


趙武靈王餓斃沙丘宮沒有任何疑問!

歷史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孤證不立”。但是,趙武靈王之死不屬於這一範疇,記載“沙丘宮變”的史料很多,而且不乏戰國及秦漢等較近時期的記錄,《戰國策》《史記》對這段歷史都有過明確的記載。因此,趙武靈王餓斃沙丘是沒有疑問的,他的確是被活活餓死在了沙丘宮。



最大的疑問是此事否為孝惠文王幕後操控。

大部分史料對這段歷史的記載都是:公子成和李兌盡出宮人、斷糧斷水,圍困沙丘宮三月有餘,最後把趙武靈王給活活餓死了,卻隻字未提趙惠文王。直到趙武靈王死後,趙惠文王才以孝子形象出現,一通哭天抹淚之後將趙武靈王風光大葬。



稍微有些頭腦的人不難看出,趙惠文王跟這件事脫不了干係!彼時的趙惠文王可不是公子成和李兌的傀儡,而是實權國君。公子成和李兌餓死“主父”這樣的事情,恐怕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趙惠文王。這可是赤裸裸的“弒君”,歸屬十惡不赦,是要被夷滅三族的!沒有趙惠文王的授意,公子成和李兌怎麼可能敢拿這樣的主張?退一萬步講,就算趙惠文王不知情,公子成和李兌為什麼要這樣做?本著誰得益誰即主謀的思路,餓死了趙武靈王,對於公子成和李兌而言,除了增加了自身的風險,受益並不算太大,畢竟他們彼時的地位已經不低了!趙武靈王一死,最大的受益者是趙惠文王,自此他可以徹底擺脫“主父”的陰影,成為真正的趙王!



除此之外,從“沙丘宮變”之後公子成出任趙相、李兌出任司寇來看。這兩個餓死趙惠文王父親的“罪魁禍首”非但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倒是高升了。正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趙惠文王此舉已然連“欲蓋彌彰”都懶得蓋了!那麼,只能有一個解釋,圍困沙丘宮、餓死趙武靈王就是趙惠文王的主意。公子成、李兌不過就是執行者而已,他們是幫趙惠文王背了鍋。如此一來,事後趙惠文王的舉動也就都順理成章說得通了。至於大部分史料對此採取了隱晦和緘默的態度也很正常,首先這種事不可能有白紙黑字的實證,史家講究的就是證據,不能憑空猜測。其次就是為尊者諱,這也是中國古代史家慣用的手法。



最後說一說提問者所謂趙惠文王年僅十歲的問題。

史籍的記載是在趙惠文王十歲上下時,趙武靈王把趙王之位禪讓給了這個小兒子,自己當起了“主父”。但是,“沙丘宮變”卻發生在趙惠文王四年。換言之,“沙丘宮變”發生時趙惠文王至少已經十四歲了,如果算上次年改元等因素,“沙丘宮變”發生時趙惠文王很可能已經十五歲了,按虛歲算就是十六歲。這個年齡在現代的確不大,還是個初中生。但是,在那個年代,已經可以娶妻生子,也就是“成年”了!所以說,趙惠文王生出弒父奪權的念頭並不奇怪。


農民工歪說歷史


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以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政治改革讓趙國崛起強大而聞名於史。

趙惠文王(約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66年),亦稱趙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戰國後期趙國第七代君主,趙武靈王次子。

這個提問是個偽命題。事實上趙惠文王繼位之時是公元前299年,年僅十歲。到他發動“沙丘之變”,弒兄餓父的時候已經即位四年,十五歲了,應該是初嘗權力的滋味,也明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所以15歲的少年國君,不管是主謀,還是受人主使還是受奸邪迷惑,他都難逃殘害父兄骨肉的罪名,但這也不妨礙他還算是位明君。他繼承趙武靈王的基業,趙國在他統治下繼續強大。

《史記.趙世家》中對於“沙丘之變”的記載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趙惠文王四年,群臣前來朝拜,安陽君也來朝拜。主父讓新王主持朝拜,他自己從旁暗中觀察群臣和王室宗親的禮儀。看到他的長子趙章頹喪的樣子,反倒向北稱臣,屈身在弟弟面前,心裡很憐憫他,那時就想把趙國一分為二,讓趙章做代國之王,這個打算沒有決定就中止了。

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遊覽,分住兩處宮室。公子章就利用他的黨徒和田不禮作亂,詐傳主父命令召見惠文王。肥義首先進去,被殺死了。高信就與惠文王一起作戰。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趕到,就調集四邑的軍隊前來抵禦這場變亂,殺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消滅了他們的黨徒,安定了王室。任命公子成為宰相,封號是安平君,任命李兌為司寇。公子章被打敗的時候,逃到了主父那裡,主父開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兌因而包圍了主父的宮室。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由於趙章的緣故包圍了主父,即使撤兵,我們這些人也要滅族啊!”於是就繼續包圍主父宮室。命令宮中的人“最後出來的人滅族”,宮裡的人全出來了。主父想出宮但出不來,又得不到食物,只好去掏雛雀充飢,三個多月以後餓死在沙丘宮。主父之死已確定無疑,這才向諸侯發出訃告。

當時惠文王年少,公子成、李兌專政,兩人害怕被殺,所以圍困主父。主父起初是把長子趙章立為太子,後來得到吳娃,非常寵愛她,為此不出吳娃之宮好幾年,生下兒子趙何後,變廢了太子章而立趙何為王。吳娃死後,對趙何的愛也隨之鬆弛,重又憐惜原來的太子,想讓兩個兒子並立為王,猶豫不決,所以變亂髮生,以至父子一同死去,被天下人嘲笑,怎不令人痛惜呢!

趙武靈王一生勵精圖治,推行“胡服騎射”,更滅中山,讓趙國崛起稱霸,可謂英雄一世,連秦昭王和宣太后這樣的能人都不能奈何他,讓他窺探秦國後安然逃脫,全身而退。晚年卻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糊塗,動了惻隱之心,亂了尊卑之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最終導致父子兄弟相殘,自己死於非命,為諸侯笑。專制君權下沒有二元制,後世君主在繼承人問題也屢屢鎩羽,這是封建專制君權的特點決定的,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人倫,只有自身不容挑釁的權威,讀史者不可不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