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各國的有多少兵馬?

慣飲孤獨7


日本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面積,還是要大一些的,有2個以上的河南省大。戰國時代日本人口是1500萬。大約是我國漢朝時期的三分之一,與我國三國時代人口大致相同。其實就人口規模來說,也不算是太小了。

《三國志》卷33《蜀書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炎興元年(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也就是說,日本當時的人口,已經有三國時期,15個蜀國一樣多了。

文祿之役,豐臣秀吉動員總兵力約 31 萬,應該是戰國時代的動員峰值。如果再加上本土駐防和民兵,日本在戰國時代的最大動員力量,在60萬人左右。

戰國時代的幾場大戰役,參戰人數也是比較多的,比如,在小田原城戰役,上杉家出動了86000人,桶狹間之戰,雙方有5萬人參戰,野田城·福島城之戰,雙方有6萬人參戰,手取川之戰,雙方有7萬人參戰,長篠合戰,雙方參戰人數在12萬人,結果武田家大敗。九州征伐,統一之戰,豐臣秀吉出動了20萬大軍。


滄浪水寒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戰國時期,有一個兵力的換算比例,大概是1萬石能動員300名士兵。當時各個大名的實力一般是以這個大名有多少石的收入作為計算的。

比如當時比較著名的上衫謙信的封地最多的時候為120萬石,那麼他能夠動員的兵力就是在36000人左右。武田信玄巔峰時期大約100萬石,能動員的兵力為3萬人左右。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些大名雖然封地的產量不是很高,但是比較有錢,也能動員不少軍隊。再拿黑田官兵衛來說,關原大戰開始的時候他的封地為20萬石左右,能動員的兵力在6000人上下,他把自己的兒子黑田長慶帶領5500人到了關原戰場,加入東軍作戰。自己則在九州島組織了一支9000人的部隊攻略其他勢力。

黑田官兵衛當時的想法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帶兵參加東軍,他認為東軍會獲勝。然後他自己帶兵乘著東西軍大戰的時候自己迅速拿下九州和西本州地區,然後再往東打,與德川家康爭奪天下。而他在九州島能組織起一支9000人的部隊,則是因為他平時很節儉,省下了大量的錢財,使他能夠募到一支9000人的部隊,如果只是靠封地的產量,那麼是絕對募不到這麼多軍隊的。雖然他很快幾乎就拿下了九州,但是他沒想到關原大戰打的太快,德川家康後來也似乎看出了他的意圖,要他停止繼續攻略九州的城市,他才最終含恨作罷,最後首封了52萬石左右的領地。

下面我們看下戰國時期主要大名的動員能力。

在武田信玄之後的北條來說,曾經成為關東地區最大的諸侯,在北條氏政時期達到了巔峰,有220萬石的規模,能夠動員的兵力也有大約6萬人左右。

今川義元,被譽為“東海第一弓取”。戰國前期的強大名,其領地最多的時候有63萬石,但是由於其比較有錢,所以能夠動員大約3萬人的兵力。

毛利元就,被譽為戰國第一謀略家,其巔峰時期大約有100萬石的規模,能動員的兵力應該在3萬人左右。

織田信長,戰國時期的霸主,剛開始在尾張的時候大約40萬石左右的規模。上洛的時候有100萬石,能動員大約3萬人的兵力。本能寺事變前夕到達頂峰,為500萬石左右,能動員15萬的兵力。

豐臣秀吉,主城在大阪,是當時著名的商業城市,擁有220萬石的領地,按道理來說動員能力大約為6萬多人,但是由於資金很多,所以實際能動員14萬人左右。

德川家康,在關原大戰的時候250萬石的領地,大約能動員8萬人左右。後來到了幕府時期,領地到了800萬石,能動員24萬左右的軍隊。


老威觀史


我們可以從日本戰國時期各大戰役數據來了解當時各大名的兵力。

下面列舉幾個著名的戰役。(開始碼字,嘖嘖)

1.川中島合戰

武田軍陣營:

武將:武田信玄、武田信繁、山本晴幸、諸角虎定、馬場信房、高坂昌信、真田幸隆。

兵力:10000-20000

傷亡:2000-3000

上杉軍陣營:

武將:上杉謙信、柿崎景家、齋藤朝信、甘粕景特、宇佐美定滿、村上義清。

兵力:8000-13000

傷亡:2000-3000

2.桶狹見之戰

金川氏陣營:

武將:今川義元、岡部元信、朝比奈秦朝、井伊直勝、鵜殿長照、松平元康、葛山元康、淺井政敏。

兵力:25000-45000

傷亡:2500-3907

織田氏陣營:

武將:織田信長、佐久間信盛、佐久間信重、森可成、丹羽長秀、飯尾定宗、簗田振政綱、千秋季忠、佐佐政次。

兵力:約24700

傷亡:2000-3000

3.姊川之戰

織田德川軍陣營:

武將:豐臣秀吉、柴田勝家、池田恆興。

兵力:40000

傷亡:800陣亡2400受傷

淺井朝倉軍陣營:

武將:磯野員昌、前波吉繼、遠藤直經。

兵力:13000-23000

傷亡:1800陣亡、5400受傷

4.三方原合戰

武田信玄軍:

武將:小山田信茂、山縣昌景、武田勝賴。

兵力:27000

傷亡:500

德川家康軍:

本多忠勝、瀧川一益、酒井忠次。

兵力:18000

傷亡:1000

5.長蓧之戰

織田德川軍:

兵力:38000

傷亡:不明

武田軍:

兵力:15000

傷亡:7000-12000

6.九州征伐

豐臣軍:

武將:豐臣秀長、黑田孝高、加藤清正、片桐且元、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大友宗麟、小早川隆景、鍋島直茂、長宗我部元親、宗義智等。

兵力:200000-220000(最大動員)

島津氏:

武將:島津義弘、島津家久、新納忠元。

兵力:20000-50000

7.關原合戰

東軍:

武將:德川家康、黑田長政、福島正則、井伊直政、藤堂高虎。

兵力:75000-104000

傷亡:4000-10000

西軍:

武將:石田三成、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

兵力:80000-120000

傷亡:8000-32600

8.大阪冬之陣

德川幕府:

兵力:160000

豐臣氏:

兵力:100000

9.大阪夏之陣

德川幕府:

兵力:150000

豐臣氏:

兵力:60000

由上可以看出,在戰國前期交戰雙方陣營往往都是各兩三萬兵力,參加作戰的各大名或家臣估計也就能動員幾千人都算不錯的了,但也絕不是“村長打架”。到了戰國中後期由於互相吞併和吸收形成了少數強大的勢力角逐,動輒數十萬的戰爭動員也是常有(如“萬曆朝鮮之役”豐臣政權動員的兵力達到了30萬之多)。


兩極歷史


日本戰國時代各國的兵馬數量,得從領主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流動人口數量各方面考慮,所以無法給出精確的答覆。現在網上流行的一萬石養300人的說法,其實是以訛傳訛。

300人/萬石是江戶時代的軍役標準,所謂軍役標準,就是幕府規定打仗時你需要帶出的兵馬,這個規定不是硬性的,除非特殊情況,否則發生戰事時你攜帶的軍隊人數只能多於軍役,不能少。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比如考試的作文,要求字數800字,這就意味著,你只能寫800字嗎?還是考卷只容得下800字?不是,這只是出卷老師給你的要求,只要時間來得及,你樂意寫8000字都沒人管你。

300人/萬石,就是考卷上的那個字數不低於800字。並且,即便是江戶時代的軍役標準,也不意味著你的領地要是隻有一萬石,你就只有300兵。軍役是出陣隨幕府一同外出去打仗用的,你一個一萬石的大名,派出300人參戰以後,你的領地內還需要有軍隊駐守,這是不算在軍役裡的。像在關原合戰時,豐臣家對長宗我部家的軍役要求其實只有2000人,但是為了這場關鍵的合戰,長宗我部盛親卻攜帶了5000人的軍隊。

除了固定人口以外,日本戰國時代的許多浪人、流民都是軍隊的兵力來源之一,例如應仁·文明之亂,東、西兩軍在京都聚集了三十萬人馬,這些人裡很多其實都是臨時招募的僱傭兵。例如應仁之亂前因饑荒逃入京都乞討的難民、京都的地痞流氓、市民、京畿附近的賊寇等等,大名招募這些人作戰,不需要支付軍餉,不需要提供糧草,而是給予他們在戰場上的劫掠許可,無論是財物、人畜,只要在戰場上,他們就可以隨便搶,還不用負責。

再者,長筱合戰時,武田勝賴的軍隊約有一萬五千人,他留了兩千人在鳶巢山監視長筱城,這兩千人裡就有不少浪人,戰鬥力並不高,在遭到酒井忠次的奇襲後直接崩潰。


指尖看日本


有不少人認為日本當年所謂的“戰國時代”混戰,按照規模來看就是村跟村之間的戰鬥,其實這種理解是非常錯誤的,日本戰國時代大致在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末,當時中原屬於明王朝時期。雖然日本的體量跟明朝、帖木兒帝國等同時代的大陸王朝不能比,可在當時的世界上,日本的體量並不算小,甚至能算得上強悍。

那麼,當時日本支離破碎的格局之下,各國實際上擁有的兵馬到底規模如何呢?

首先,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日本的“戰國時代”並不算正式的歷史名詞,主要用來稱呼日本室町時代爆發“應仁之亂”後,再到安土桃山時代 之間的上百年歲月。這段歲月之中日本各地群雄割據混戰不斷,而當時甲斐國有位酷愛中國兵法的大名武田信玄,直接套用了中原“戰國”之名,來形容當時日本的格局。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的守護大名紛紛自立門戶,逐漸產生了大量的戰國大名。本來,這些守護大名大多都是受幕府冊封的各地武士團首領,類似於周王朝初期的分封諸侯但又有所不同。

應仁之亂後,原本鬆散的上下級關係再也無法維持下去,所以很多守護大名擁兵自立,或者被當地的豪強、自身的屬下取而代之,這些人逐漸變成了戰國大名。

而當時,這些“戰國大名”其實是一個家族或者整個的集團,他們執掌的領地,可能並不止一個封國,可能兩個甚至更多。當時,日本主要的戰國大名家族有:織田家、武田家、德川家、今川家、北條家、毛利家、上杉家、豐臣家、島津家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較小的大名。

那麼這些戰國大名,當時各家到底有多少兵馬呢?其實對這方面的相關記載並不多,也並不明確,不過也能從其他方面看出一二,那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發生的戰役之中,動員的兵力。

織田家與今川家發生的“桶狹間之戰”,雙方出動兵力大約在4萬人,最終今川義元被幹掉了;而後來的關原之戰,雙方的兵力之和已經超過了15萬人,雖然這樣的規模對於當時的中原王朝來說根本不夠看,可別忘了那是日本,彈丸之地人口本來就不多,這樣的兵力參與規模已經是非常巨大的了

目前,只有些並不確切的相關數據,日本戰國時期織田家整編的兵力大約在6萬,實力最強悍的武田家,僅僅是騎兵就逼近2萬。

日本戰國早期,由於當時的封國與大名數量過多,猶如中原的春秋時代,所以各家的兵力大多也都非常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實力薄弱的大名被勢力強悍者給兼併了,猶如中原的戰國時代,那時候日本各家的實力也隨之強化,像是小牧長久手之戰中,織田信雄出兵超過6萬,與豐臣秀吉的12萬多大軍對抗

到底日本戰國時代,各傢俱體有多少兵力,即便是日本本身也沒有什麼具體的統計,因為在當時,各方施行的是“兵農分離”,然而各個封國與大名領地之中的農民,平時為耕,戰時為兵,平時扛鋤頭,戰時扛槍頭,所以也沒什麼辦法來具體統計各家的兵馬。

日本戰國時代,其總人口在1200萬到1500萬上下,在當時的世界範圍之內並不算少,而且古代的日本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黃金與白銀、銅的產地,美洲大陸發現之前,日本列島幾乎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供應地,是不是與現代對日本認知裡的“資源匱乏”相差懸殊?然而這是真的,這也是為何近代西方為何將遠東的日本列島稱為“金銀島”的主要原因。

日本戰國到底有多少兵力,實在是不好說,但要說當時是一群村長在打實在是有失偏頗,畢竟戰國時代基本結束之後進攻朝鮮半島,硬是跟表面上實力對比懸殊的明王朝僵持了許多年,拖得明王朝元氣大傷,而後並沒參與半島之戰的德川家一舉掌握了整個日本,開啟了德川幕府時代。總體來說,日本戰國時代尤其是後期,各家的兵力並不算少,甚至可以說還是很強的。


澹奕


日本戰國時代最大規模的一場會戰(關原合戰)雙方投入總兵力大約15萬人左右。西軍(豐成家)80000。東軍(德川家)70000。還有一些外圍遊擊部隊。比如織田有樂,寺澤廣高,生駒一正。戰役投入超過15萬人。再加上一些沒有參與的的大名。整個日本當時可動員總兵力應該大於20萬。


青瓷雅居


以當時日本來說所有的國家(其實就是很小的縣城)全日本的總產值以糧食計算大概是1800萬擔 織田信長勢力最大的時候已經拿下十個國家 他就佔了大約800萬擔糧食。以每一萬擔糧食養200個士兵計算(實際應該還要少)織田信長最強盛的時期總兵力不會超過十六萬人。


粉爭肉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總體來說,日本戰國各國的兵馬都不多。


我認為,日本戰國時期的各國實力,可以按照織田信長的崛起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織田信長崛起前

在織田信長崛起前,日本全國有許多的大名。

只要擁有一個城砦,在戰國的時候就可以稱為大名了,所以,當時日本全國有許許多多的大名,小的僅有一個城砦,大的有一個國(日本戰國時期的國,相當於現在的省的概念)

像關西的毛利和大內家,在戰國初期,都屬於比較大的大名了。

又比如長宗我部家,幾乎打下了整個四國地區,也是比較大的大名。

日本戰國前期,大名們經歷了從小到大的兼併過程,這期間的戰爭規模有大有小,但大多數都是數百人的規模。

如竹中半兵衛這樣的智囊,帶著十幾個人就攻下了一個城砦。

那個時期的戰國大名,手下除了幾個固定的武士家臣外,沒有固定的士兵。

平時都是在地裡耕種的農民,戰時徵召入伍去作戰,所以,那時的日本戰國,一般不會在收穫的季節作戰,因為大家都要收割糧食。

而且作戰的時候,一般也不會下死手,因為如果真的拼命,雙方都有較大的損傷,不管輸贏,回去都沒人種田了,所以當時的戰爭死亡率非常低。

織田信長崛起後

織田信長是個改變日本戰國格局的人。

他拋棄了以農為戰的舊方式,開始訓練全職的士兵,並且大量購置鐵炮(洋槍)來裝備自己的軍隊,並在長蓧之戰中,用鐵炮隊擊敗了以騎兵稱雄日本戰國的武田赤備隊。

織田信長的領地擴張非常快,他成了擁有好幾個國領地的大大名,手下的軍隊甚至可以分出好幾個集團來,當時很多人認為織田信長會結束日本戰國。

但是,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和他的兒子一起葬身在本能寺,明智光秀結束了織田信長的制霸之路。

雖然織田信長死了,但他先進的思想流傳了下來。

這之後,大名之間加速兼併,城主級別的大名基本上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大名任命的城主。擁有幾國以上領地的大名開始增多,比如德川家康、伊達政宗等。

軍隊因為不再兼顧農事,因此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作戰,大名之間的戰爭變的更為頻繁,且軍隊規模也都由於領地的擴張,而變得大了很多。

千人以上的對戰更為普遍,萬人級別的會戰也不乏少數,如後期的關原之戰,東西雙方集結了十幾萬的兵力進行對戰,而德川家的主力就有三萬人,卻沒趕上作戰。

後來的大阪冬夏兩戰,也都是數萬人級別的戰爭。

以上就是日本戰國時期,戰爭規模的簡單概述了,歡迎評論交流。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信長最盛時約有6萬整編部隊,明智光秀分2W進攻四國,柴田勝家分2W攻略北陸,秀吉分2W攻打中國毛利氏。所以明智光秀謀反的時候正是看準了信長身邊無兵可派。但是戰力第一是武田信玄,三方原一戰當中出動的騎兵集團大約為1W5千。其他為足輕。至於整個戰國有多少兵力,這個估計沒有人統計過,也不太好統計,畢竟是日本是兵農分離,農民戰時也能算兵。 至於圍攻小田原和進攻朝鮮,的確最大可算20W,但是那也只是西國的大名已及關東諸侯,日本中部地區基本上沒動,比如德川家康就沒參加文祿慶長的戰役,得以保存實力。


80後小磊磊


按照古制日本共有66國,這個“國”只是一個行政劃分,跟州 縣 郡一樣,只是一個行政單位,並不是真正的國家的意思,就像現在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也只是一個行政劃分而已。而且日本不同的“國”與“國”之間土地和人口差距極大,根本不能拿來一起比較。

以戰國最普遍的石高制(按照全年稻米產量)來劃分一國的價值的話,根據豐臣秀吉時代的檢地紀錄來看,石高最高的陸奧一國就有120萬石,最小的隱岐只有4980石,相差了240倍。但兩個區域還都是一“國”按照戰國時期比較普遍的萬石300人(一萬石稻米產量的土地提供三百名士兵)的算法,陸奧一國可以提供36000名士兵,而隱岐只能提供150名士兵。

所以按照“國”來換算兵力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國”與“國”之間差距太大了。

至於日本戰國總共有多少兵力這個問題,則比較複雜了。在刀狩令和農兵分離之前,並沒有軍隊定數,領主在今天能拉起一萬人的隊伍,明天農忙了 回家割麥子就能走八千人,所以戰國前期領主們的軍隊往往一時大一時小,沒有定數。 到戰國末期隨著刀狩令和常備足輕的出現,兵農開始分割,領主們的軍隊才開始有常備規制。提供的軍役和稻米產量掛鉤,不同地區的比例不同,但大致水平在一萬石的土地提供三百名士兵。

戰國末期以及出現領地橫跨數國,石高達到百萬石以上的大大名,關原之戰前的五大老 德川家康255萬石 毛利輝元120萬石 上杉景勝120萬石 前田利長83萬石 宇喜多秀家57萬石.按照萬石三百的換算,

德川家可以動員七萬六千兵力,

毛利家和上杉家都可以動員三萬六千兵力,

前田家可以動員二萬五千兵力,

宇喜多家可以動員一萬七千人兵力。

這五大老已經可以動員出接近20萬兵力了。

至於關原之戰 東西軍在關原主戰場是東軍七萬四千對陣西軍八萬二千,其他各戰場雙方兵力零零散散加起來東西軍雙方總兵力超過三十萬兵力在交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