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水湯湯向東流,亳州自古多義行——歷史上的亳州民風

渦水湯湯向東流,亳州自古多義行——歷史上的亳州民風


亳州是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民風是最直接的體現,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大概非“厚”字莫屬。亳州風俗淳厚自古已然,《漢書》記載“重厚多君子”,《唐志》說“仁厚之俗……人皆忠義”。

《易經·賁卦》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風的形成與官方的教化是分不開的。如知州周鶴立曾在亳州宣示風俗條例,有三件事是一定要禁絕的:一是賭博,因為賭博可讓人貪得無厭,可讓人傾家蕩產,可讓人“生為盛世之遊民,死作冥鄉之乞鬼”。二是打架鬥毆,因為“輕則傷肌斷骨,重則捐命忘軀”,國法難容。應該學習韓信,能忍且忍。三是不能信邪教,被迷惑的人要洗心革面,早日回頭,否則嚴刑厲法伺候。

歷史上,先賢們的義行,則對民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故有“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本於張巡、許遠之表率”等說法。現在我們把“中國好人”分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幾大類,基本上是延承了古人志書的分類方法。光緒《亳州志》記載了許多這樣的人和事。

康熙四十八年,亳州發大水,亳州人耿文宗家裡儲存了黃豆一千五百石,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賣到蘇州、常州一帶,可以多賺一倍。但是耿文宗考慮到鄉親們沒有吃的,又怕直接給他們會被誤會貪圖名聲,於是就貼出告示,讓鄰里以物易糧,很多人拿來的只是破舊衣物甚至是廢舊用具,耿文宗都按照實際價值的十倍給他們兌換糧食,救活了很多人。受到他恩澤的人,每每提起此事,莫不感動得落淚。

李廷樞家境貧寒,以販糧為生,有一天他外出收購穀子,回來一翻,發現穀子裡面有十餘兩銀子,自己就嘀咕著說,這肯定是賣穀子的人的了。他就返回到糧食市場等,不一會兒,有一個人匆匆忙忙跑進來,汗如雨下,李廷樞問他,你為什麼如此慌張?這個人擦了擦汗,哭著說,我也是一個糧販,攢了十餘兩銀子,怕人知道,就藏在了穀子裡。我老婆不知道這件事,今天她把穀子賣了。我多年的積蓄,一旦丟失,我今後可怎麼營生啊!李廷樞就詳細問了數額和包裹,發現都能對得上,就原樣奉還了。丟錢的人拿出一些來感謝他,李廷樞說,如果我現在收了你的這些錢,還不如我剛才不還給你呢。後來州官知道了這件事,命人做了一個書有“拾金不昧”的旌旗掛在李廷樞的家門口。

亳州人楊繼祖家境殷實,家裡存了幾百石蕎麥。有一年亳州“久旱逢甘霖”,老百姓急著補種蕎麥,因此價格很高。楊繼祖有事外出,有個糧食販子到他家裡買蕎麥,他的家人覺得給的價格不錯,就全部賣給了糧食販子。蕎麥裝上車子正要走的時候,楊繼祖回來了,連忙阻止糧食販子說,我這蕎麥是陳麥,如果拿來播種,恐怕要坑害很多人啊!趕緊讓家裡人把錢退了,把蕎麥分給村裡窮困的人吃。咸豐元年,為了感謝楊繼祖的恩德,全鄉大擺宴席,楊繼祖好人好報,活了九十六歲。

謝鍾是亳州著名的大孝子,有兄弟十五個,等到他的弟弟們能夠自力更生了,他就把對父母的好推及鄉親,施捨救濟他們。他的父親是一名老中醫,但眼睛不好,謝鍾自小就幫父親抓藥,頗得真傳。有一些人,眼睛都快瞎了,找到謝鍾,用上藥之後,立馬見效,來時候拄的柺杖就扔下不要了,短短的時間,門前的柺杖就有了一大堆,謝鍾自己也頗為驕傲。他雖然也收取醫藥費,但是除了基本的開支以外,節餘部分基本上傾囊而出做了善事。

一個地方的純正民風,需要政府和民間的通力配合,需要繼承先賢的良好品德。在亳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大背景下,上下齊心協力,在過去的四年中,亳州的“中國好人”連續位列安徽省第一,已成為安徽省不折不扣的“首善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