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自己啥也做不好?

嘮叨沈小姐


我認為,可能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認識的問題,一個是方法的問題,還有一個或許是“性格”的問題。其實,估計大多數人在這幾個方面,都一定程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惑。

 

首先是認識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認識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雖然看起來,談這“三觀”有點唱高調,但其實很實際。可以說,每一個人從呱呱落地時起,就在這個屬於人類特有的“社會”的洪流中,或灌輸、或影響、或潛移默化中,構建著對是非、善惡、美醜和榮辱、成敗等等的人生思索和價值評判。所謂“內聖外王”,思想的東西往往都和目標或者志向直接相關。總之,如果一個人能夠較早的樹立屬於自己的、明確的“三觀”,人生之路就會豁然明朗的多,行動也就果斷幹練,思想也更加成熟穩重,對自己也會給予更多肯定和認可。以這樣的心態操辦身邊的事、手中的活兒,想必就得心應手的多,也就不會無中生有、自尋煩惱式的,時不時冒出一些疑惑或否定的念頭來,擾亂自己的思緒,徒生莫名的焦慮和惆悵。

 

第二是方法的問題。心理的問題解決了,就是執行的問題了。知易行難、思易行難,說到底啥都容易,只有“行”最難。生活沒有彩排、機會只有一次,在每一天、每一秒、每件事情上,似乎都有不盡的抉擇。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那樣的話會有什麼結果?究竟該怎麼辦?這些無窮無盡的追問,讓人糾結、煩亂。其實,思路很重要,心態一旦平和,方法就會很多。只要不慌不亂,站穩自己的腳跟,明確目標,細化分解,事情就會變得輕鬆、條理。同時,要分出輕重緩急,有所側重。要排除干擾集中做好最重要的事情,這樣做短期內或許會有一些誤解或碰撞,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結果就會顯現。還要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就一定會往好的方向改善。而且,對某些看似微小細節的精心雕琢,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是性格的問題。對某一結果的認識和評判,很可能有多個角度。不同的角度,又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但不管怎樣,執意做出對自己否定的判斷都是不甚明智的。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做就好,可以不斷修正完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若是性格上的不足,只要認識到,也可以努力去彌補。事實上,“感覺”自己“啥也做不好”,或許與上面兩個方面的問題有關,也極有可能與自己的性格有關。多個角度去剖析,就有可能獲得啟示和答案。





煙雨榕容


沒這麼嚴重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