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秦小篆嗎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首先進行的一項工作就是“書同文”,即頒行一種區別於既往的新書體,也就是小篆書體,用以取代紛亂的六國文字 ​,目的是便於交流,秦代小篆就是這麼產生的。

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礎上加以省改的一種新的規範性書體。秦書一直是在沿襲著周宣王《史籀篇》的書體傳統的基礎上,穩定連續的向前發展的,其發展演進方向是向著更加簡潔、規範、有序的方向進行的,這也是實用的需要,是更便於文化交流的需要。因為只有更簡潔更規範的書寫,才更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學習。因此小篆書體得以在秦統一之際產生,也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首先頒行小篆,罷除六國文字不與秦文字合作,把其他地域的文字統一到秦系文字上來,而秦系文字正是直接傳承著西周業已建立起來的秩序規範。其次小篆與以前的正體也有明顯的變化,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第一,刪除戰國秦系文字的一些繁複結構和綴加偏旁,第二,固定了偏旁的數量與位置關係,第三,加強了偏旁的獨立性、規範性和造型上的對稱性,使文字更加成為分別佈局的偏旁符號體系。實際上這也是小篆和大篆的區別之一,在書寫小篆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體會小篆的線條規範性和對稱美。


對於秦小篆的產生,秦朝丞相李斯功不可沒。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出巡齊魯吳越等地,所到之處多有刻石。相傳李斯擅篆,隨同秦始皇出巡,秦刻石多出其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刻石主要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有些刻石的圖片,朋友們在網上一般都能找到。其中真正傳世的原石只有《琅琊刻石》(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其餘刻石均為後人翻版。

你真的瞭解秦小篆嗎

琅琊刻石拓片


你真的瞭解秦小篆嗎

琅琊刻石原石


所以要想領略真正秦小篆的古質古韻,應該多觀摩《琅琊刻石》。由於年代久遠,《琅琊刻石》風化剝蝕嚴重,原石三面文字,都已不存在了。只有二世補刻的殘文13行拓本,共86字。其書風,由石鼓文一脈傳承而來,用筆雄渾,朴茂,結體平正端雅,氣局闊大。由此可以看出,秦小篆其實和石鼓文有很深的淵源。而我們平時看到更多的秦小篆是後代翻版的,如《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等,均不是秦小篆的原始面目。

你真的瞭解秦小篆嗎

嶧山刻石


你真的瞭解秦小篆嗎

泰山刻石


比如《嶧山刻石》,相傳為宋人徐鉉所臨,在風格上體現的是唐代李陽冰所開創的玉箸篆的風格,工整妍美有餘而古質不足。所以要想感受秦小篆的原本面貌,應多從《琅琊刻石》上去研究下功夫,並結合石鼓文的觀摩學習,這樣你會對秦小篆有新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