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今年以來,東鄉縣北嶺鄉把探索富民產業發展作為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舉措,探索中藥材、經濟林等栽培技術,以實現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力爭讓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摘帽,早日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家住東鄉縣北嶺鄉倉房村的村民馬長茅過去僅靠種植玉米、土豆的微薄收入,只夠全家的口糧。今年,鄉上開始推廣全鄉種植經濟農作物,馬長茅第一個帶頭響應,原來,他很早以前就在家中院內種植過啤特果樹,熟門熟路的他很清楚種植啤特果樹的一些經驗和技巧。聽到鄉上這次還會為全鄉有種植意願的群眾免費提供果樹種子、培訓種植技術,後期與啤特果汁生產企業聯繫達成統一收購,興奮的馬長茅將全家10畝耕地都改種了啤特果樹,日日夜夜期盼著這些小樹苗能夠茁壯成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東鄉縣北嶺鄉倉房村村民 馬長茅:“我現在有十畝地 全部種植啤特果,(以前)種洋芋苞谷,我們產量不太好,現在啤特果種植成功的話,三年一過就可以收入,以後我們的生活也可以發展的越來越好。”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東鄉縣北嶺鄉倉房村第一書記 馬學忠:“我們北嶺鄉倉房村歷來就有群眾分散種植啤特果的經驗和優勢,為此我們鄉黨委就帶領群眾們到和政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觀摩學習啤特果的種植經驗,在充分尊重群眾種植意願的基礎上, 我們對土地進行了摸排測量,今年,我們計劃調整種植業結構,在我們倉房村打造1000畝啤特果經濟林。目前我們已經從林業部門調配啤特果樹苗4500多株,我們組織了全鄉幹部群眾1000人次,進行了三天的義務植樹,共栽培樹苗4500多株,400多畝。”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啤特果樹打開了馬長茅的脫貧致富新路徑,金銀花則點燃了巴蘇池村的汪光民一家脫貧致富的新希望。當記者看到汪光明的時候,他正帶領著全家人整理地裡的玉米秸稈、翻整著腳下的土地,為保障接下來種植金銀花的前期覆膜工作做著準備。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東鄉縣北嶺鄉巴蘇池村村民 汪光民:“我們家一共四口人,以前四畝地種的是苞谷,現在國家政策來了,我們開始種金銀花,比苞谷的收入要高。”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東鄉縣北嶺鄉巴蘇池村黨支部書記 唐金俊:“易地搬遷以後,在縣城的群眾他們所有的土地,今年是公私自種,明年以後就流轉到合作社裡邊,種植金銀花。我們這邊山大溝深,全部都是乾旱地,主要是調整種植業的結構,增加貧困戶的收益。像以前,種玉米種土豆,群眾一畝地只能收益500元到800元左右,調整以後,預期的收入在三年以內應該是1000元到2000元,5年以後的收益能夠達到5000元左右。”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東鄉縣北嶺鄉屬於北部乾旱山區,全鄉下轄6個深度貧因村,有建檔立卡貧因人口918戶5011人。全鄉群眾之前主要種植洋芋、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產量低,群眾種植積極性也不高,全鄉農業種植結構相對單一。為此,北嶺鄉從想辦法增加群眾收入著手,在充分了解群眾種植情況和意願後,積極培育特色經濟,種植啤特果、金銀花、花椒等經濟農作物,幫助群眾們在各村成立相應的農業種植合作社,形成種植規模化、產業化,使當地群眾能夠穩定增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東鄉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探索脫貧致富新路徑


東鄉縣北嶺鄉黨委書記 王清:“目前全鄉已在倉房村種植了300畝啤特果樹,宋家村、大灣頭村各100畝的花椒樹,巴蘇池村300畝金銀花的前期覆膜工作也正在有序開展當中,預計在3月底完成全鄉1400畝經濟農作物的栽種計劃,群眾能從每畝地上比之前增收2000元左右。我們把群眾的事情辦好、把各項政策落實好,幹部和群眾心連心、手拉手,以敢死拼命的勁頭,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來源:中國臨夏新聞網• 臨夏電視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