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感覺明明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表述成魏在前晉在後?具體如何?

暀逅於笙


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看著大段的回答不知說什麼好。我簡明扼要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原因,是沒理解對魏晉南北朝的含義,漏掉了一個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指東漢亡國到隋朝統一中國這一歷史時期,細化又可分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這段歷史中分裂、民族交流、外來文化的傳播,導致段歷史即使政治上的大混亂,民族上的大融合,中華文化上的大發展階段,因此歷史上習慣將其放在一起研究,因此才會有這個概念。

而魏晉南北朝因此又被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因為上面太長,又簡化為魏晉南北朝。

而這個魏是指三國時期的曹魏,他代表這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晉國以後的北魏屬於南北朝時期。


歷史小知


東漢和隋朝之間有四個以“魏”為國號的政權:

1,三國時期的曹魏,由曹操奠基,曹丕所建立。


2,結束十六國時期,一統北方的拓跋魏,為了與曹魏區分,又稱北魏,或者後魏。

3,拓跋魏在六鎮之亂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東魏和西魏。

東魏,後來演變為北齊;

西魏,後來演變成北周。


之後,北周滅北齊,重新一統北方。

最後,楊堅篡位,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因此,魏晉南北朝的“魏”顯然指的是曹魏,而不是拓跋鮮卑的北魏。

之所以稱“魏晉南北朝”,就是以“曹魏”為正統之意。


心向青山


“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指得是“曹魏”。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魏國。

晉之後的魏,指得是“北魏”。北魏已經包含在南北朝的北朝裡面了。

其實“魏晉南北朝”還有一個說法,叫“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兩種說法都代指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之間的歷史。

至於為什麼曹魏能與兩晉南北朝並立,是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裡,曹魏政權都被後世王朝奉為“正統王朝”,而蜀漢和東吳則只被視為割據性質的政權。



東吳被視為割據政權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東吳割據江南,且不思北伐,本來就是割據性質的政權。

另一方面,東吳皇室出身草根,將其列為正統王朝的法理性不足。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東吳太草根,後世皇帝都不願意攀這門親戚。

相比於東吳,蜀漢的情況複雜一點。

蜀漢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也是兩個原因。

首先,劉備繼承漢朝正統的法理不足。

雖然歷史上的東晉、南宋也是偏安政權,但晉元帝司馬睿是西晉的琅琊王兼丞相,他在長安城被攻破,晉懷帝遇難後,於江南稱皇帝,具備承繼西晉正統的合法性。

宋高宗趙構本來就是宋徽宗的皇子,是康王兼天下兵馬大元帥,當宋徽宗、宋欽宗連同其他所有皇子親王都被金軍俘虜後,他承繼北宋的正統,當然也具有合法性。

相對來說,劉備就不行了。他與東漢皇室的關係過於疏遠,而且他在東漢朝廷內,也不是關鍵人物。


第二點原因是“成王敗寇”。

蜀漢政權偏居益州之地四十三年,始終未能統一天下,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雖說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是遠支宗室出身,他的法理性也不比劉備強多少。但是劉秀最終統一了全國,這就使得東漢王朝的正統性變得毫無疑義。而蜀漢未能統一,這就導致蜀漢在繼承東漢法理性上變得不那麼有理。

另外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承認了孫權帝位的合法性,搞“二帝並尊”,這也嚴重打擊了蜀漢自稱正統的合法性。因為天子只有一個,沒有哪個正統王朝會承認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皇帝的存在。諸葛亮承認孫權的法理,等於自廢武功。(諸葛亮也知道承認孫權正統性的後果,所以他在晚年破釜沉舟式的發動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所以從西晉到北宋,曹魏政權一直都被奉為中原正統王朝,得以與兩晉南北朝並列。

不過在南宋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兒子,他繼位有很強的法理性。但是,趙構恬不知恥的奉金國皇帝為正朔(南宋皇帝早期只能以江南國主自居,以臣禮侍奉金帝),自廢武功的否定了自己法理性,所以南宋不甘於理虧的儒家士大夫就推翻了流傳了將近一千多年的“曹魏正統論”,提出了“蜀漢正統論”。

比如當時的朱熹就說,曹魏不是正統,即便曹丕的皇位是從漢獻帝那裡禪讓來的,也不是正統。而蜀漢雖然沒有正統法理性,但蜀漢皇帝姓劉,這就夠了,所以蜀漢應該才是當時的正統。(暗指金國代取北宋不具備正統性,趙構因為姓趙,所以他和南宋就具有天然正統性)


當時的南宋老百姓對朱熹這一觀點是比較認同的,畢竟皇帝恬不知恥,不給力,居然奉金國為正朔,老百姓也只能自己求心理安慰了。於是在南宋時期,民間文人就創作出了各種“尊劉抑曹”的三國題材的戲劇、平話。

元末明初時期,儒家士大夫承襲了朱熹提出的蜀漢正統論觀點,羅貫中以此為題材寫出了著名的《三國演義》,流傳甚廣,對明清兩朝老百姓造成了巨大影響,於是“曹魏正統論”就被淡化,“蜀漢正統論”成為了當時社會的共識。(清朝皇帝也支持蜀漢為正統)

由於有了民意基礎,“魏晉南北朝”就有了一個新的稱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

把“魏”換成“三國”,其用意就是削弱“曹魏正統論”,強調曹魏不是正統王朝,魏國只是與蜀漢和東吳平起平坐的割據政權。


不過由於“蜀漢正統論”有理論缺陷,比如朱熹完全否認曹魏正統性,把曹魏視為和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周朝一樣的僭偽政權,認為晉朝的正統是通過滅亡蜀漢得來的,而這一觀點無法修改蜀漢是被曹魏滅亡,劉禪是向魏國投降的事實;還比如朱熹認為蜀漢自稱漢朝延續,尊奉兩漢諸帝,理應為正統,但他又無法解釋匈奴漢國的劉淵也尊奉漢朝諸帝,卻不被認為是正統王朝,不被認為是漢朝的延續。

所以近現代的很多學者普遍認為,誰是正統純粹就是打嘴炮而已,沒有強辯的意義。


Mer86


兩種標準表述,一種是魏晉南北朝,另一種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所以此“魏”指的不是北魏,也不是東魏西魏,是三國曹魏。


閱太原


歷史學成這樣你們都不羞愧嗎?這句話的魏、晉、南北朝是三個接續的朝代,而不是三個國家,凡是覺得表述有誤的都是將國家當成了朝代


唯有杜康900


當然是騩在前晉在後,司馬氏是搶奪了曹氏家族所建立的魏統一了吳蜀成立了晉,只有魏晉,何來晉魏!


北方的狼A


符合口頭表達順序,讀來也琅琅上口,不影響記憶(使出現記錯)吧。這叫靈活性,不死搬教條。


王懷成退休教師身份證


無需東扯葫蘆西扯葉,一圖就能說明一切。



samkillgods


魏晉南北朝,指的是東漢滅亡到隋朝建立的這一段歷史時期。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先有晉國,後三家分晉才有的魏國。

東漢末年,董卓借十常侍之亂進入洛陽控制朝政。東漢就此皇權崩塌,天下大亂。曹操迎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令諸侯,名為丞相、實為漢賊。

曹操晚年,逼朝廷封其為魏王,加九錫,改朝換代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爵位,不久就逼漢獻帝禪讓,篡奪漢朝天下,國號沿襲其封號為魏。我們多成這一時期為三國,所以魏朝的歷史存在感被三國這個更響亮的名號蓋住了風頭。

明朝以前,我國史學界普遍認為魏授漢禪,是正朔。蜀漢和東吳是地方政權。明初成書的《三國演義》持不同歷史觀,認為劉備的蜀漢是東漢的延續。那以後《三國演義》太過成功,以至於民間普遍接受三國這個稱呼,曹魏的知名度小得微乎其微。

曹魏中後期,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掌控曹魏政權。後司馬懿孫子司馬炎逼曹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這段歷史我們就稱為魏晉。


caniforget999


在我的記憶裡面,這個順序應該是沒有錯的。一般意義上的理解這個應該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朝,這個政權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地方政權。在三國之中,曹氏的魏朝最為強大,後來魏朝消滅了蜀漢政權。但在魏朝的延續過程中,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權力,最早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去世後,最終由司馬炎在公元265年廢魏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公元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史稱西晉。

但西晉國運很衰,僅僅存續51年就滅亡了,公元316年,司馬氏南渡建立東晉,東晉存續時間較長,於公元420年滅亡,魏晉南北朝的說法中晉包括有西晉和東晉。東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代。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