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地下有沒有化石?地表以下多少米是堅硬岩石?

東遊西飄6


華北平原位於太行山山前沉降帶,在黃河、淮河、海河等共同沉積作用下形成的沉積平原,在形成過程中,古生物的遺體會隨平原一起沉積,在地層中保留下來,所以華北平原地下不僅有化石,而且數量眾多,幾乎各地質年代的化石都能在太行山和華北平原中找到。

河北元氏縣位於石家莊南28公里處,太行山東麓山前地帶,近期發現了大量化石,尤其是以三葉蟲化石居多。在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三葉蟲是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是節肢動物的一種,由於背部堅硬,背溝縱向分為大致相等的三片,因此取名為三葉蟲。(上圖)

三葉蟲大致在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年,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而且這次在元氏縣發現了大量的三葉蟲骨骼,殘留在泥岩中。(下圖)

三葉蟲化石在華北平原較為常見,生活在淺海中,種類有一萬多種,最小的幾釐米,最長的有1米多長。可以推測出,元氏縣與石家莊周圍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

1959年商丘境內永城縣酇城公社馬六村出土了五塊納馬象牙化石,1976、1977年在夏邑李集兩次出土了三塊犀牛牙化石,2019年3月30日,永城市出土一根3米長完整的納馬象牙化石。而這些地方也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上。

這些納馬象化石大多出土距今20多萬年前第四紀晚更新世,卻在第四紀冰期的間冰期與冰期變化之中走向了滅絕,沒有留下直系後裔,並不是今天亞洲象和非洲象的祖先,與之相比,納馬象身材較高大,額骨平寬,頭骨比較大,象牙較直向上方內部彎曲,其長度多達3~4米長,臼齒是高齒冠,適合咀嚼堅硬的植物。

納馬象生活在氣候溫暖溼潤,水草繁茂的環境裡,與現在的氣候環境相差較大。20萬前黃河流域比現在要溼潤,有些類似亞熱帶季風氣候,從納瑪象的臼齒來看,食物多以灌木和喬木樹枝為主,還不是熱帶雨林氣候環境。只能說20多萬年前的河南氣候比現在要溼潤的多,之後才慢慢變得乾旱起來。所以說環境發生的變化 ,納瑪象物種才滅絕。

華北平原地勢低平,面積廣大,可不要小看海拔不高,才50多米,其實地下沉積很厚。由於新生代造山運動影響,在太行山山前斷陷沉降,同時又接受黃河、海河、淮河水系帶來的泥沙沉積,形成了巨厚的地層,多數地方沉積厚度達700~800米深,最厚的地方開封、商丘、徐州可達5000多米,而且華北平原面積還在擴大。

一般地來說,華北平原地質結構大致分為二層,上層為沉積物,是由於河流、湖泊、海洋等淤積作用形成,華北平原上發現很多河流沉積相,也有湖相沉積,在河北滄州一帶還發現貝殼堤,也表明這裡是海相沉積,由於河流沖積作用,陸地向海洋延伸,海洋進一步退縮,一些海洋生物化石沉積在地層中。可以說華北平原就象一本厚厚的書,裡面記載著地質歷史時期的信息,今天我們發現了各種化石,歷史再告訴我們,這裡有生命的演化,生物再進化。

華北平原地下岩層為母巖,主要有海相沉積的石灰岩和岩漿侵入岩,還有一些變質片麻岩構成,這是華北平原底部堅硬的岩層,它撐起了我們華北平原的這片天空。


地理縱橫


肯定有化石存在的。


首先說什麼是化石。地殼中保存的歷史久遠的動物或植物的遺體、遺物或生物留下的痕跡叫化石。華北平原自從地球形成開始就已經形成了,氣候氣溫適宜,淡水資源充足,而且物產豐富,非常適合動植物生存生活,生物資源也自然非常豐富。所以說這麼大的華北平原不僅會有化石,而且化石資源還會非常多樣化!就目前來說,河南,山東,河北三省早就有大量的各種化石出現過。

對於地表以下多少米是堅硬的岩石?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是這樣的,有些堅硬的岩石就露在外面,比如一些露天玻璃礦,摩氏硬度7以上的石英質岩石就在山頂裸露著,還有一些金剛石原石也在地表裸露著。當然地表以下也會有很堅硬的岩石的。再說了地殼中岩石的質地種類非常的繁多,質地決定硬度,而且這些堅硬岩石分佈的深淺有又沒有規律可循。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