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小房子》是美國繪本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的代表作,榮獲1943年凱迪克金獎,入選美國教育協會“100本最佳童書”、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協會《世界繪本100選》,這是一本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適合閱讀的經典童書。

《小房子》的故事很短小,以小房子的視角講述了城市化進程下鄉村的變遷,唯美又詩意的畫面背後,是小房子多舛的命運。在疫情之後再次翻閱,我讀出了其中富有深意的人與自然相處之道。

今天我就從繪本的美學角度、現實意義以及家長該從哪些角度帶孩子讀繪本,這三個角度來解讀這本經典的圖畫書。

《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01 維吉尼亞·李·伯頓和她的《小房子》:兒童視角下的鄉村美學

1、故事背景:創作靈感來源於作者生活,使故事更貼近自然

《小房子》的故事源自於作者一家的搬家經歷,作者維吉尼亞·李·伯頓和她的丈夫在富力灣買了房子,為了不被噪音干擾,他們把房子朝公路後面移動了五百米,移到了一片長著老蘋果樹的丘陵上,作者特別喜歡大自然,於是在房子周圍種滿了她喜歡的雛菊和蘋果樹。

因此,我們看到《小房子》裡的許多繪畫元素和故事,都來源於作者的生活,屋子周圍的小雛菊、樹,還原了這位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女主人的生活狀態,使得繪本故事更加接地氣。

《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2、美學展現:用兒童化的敘事方式和畫面,展現了鄉村自然美學

維吉尼亞·李·伯頓在創作圖畫書時,始終遵循著“兒童書是為兒童的”這一原則,始終站在站在兒童的視角來創作,每一本圖畫書,都是和她的孩子們共同完成的。因此,不管是在敘事方式還是畫面語言上,都充滿了童趣。

  • ①敘事方式上,採用時間順序結構和擬人化的手法,更易被兒童接受

首先,敘事結構上採用了時間順序來幫助孩子瞭解時間的變化,從一天變化(太陽昇起到落下),到一個月的變化(展現一個月內月亮不同形狀),再到一年的變化(從春天到冬天),通過這樣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讓孩子瞭解時間的變化給小房子周圍的人事物帶來的變化,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瞭解時代的變遷以及鄉村與城市的差異。

其次,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小房子賦予人物情緒,給孩子帶來更沉浸的閱讀體驗。

作者把小房子賦予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在卡車來修路,周圍建造高樓時,小房子的臉表情是驚恐的,當高樓林立時,小房子的表情是孤獨的,而當小房子又迴歸鄉村時,她的表情又變回了開心愉悅。作者通過畫面和文字生動地描述了小房子的好奇、恐懼、獨孤、快樂,從而更直觀地讓孩子看到城市化的進程給人帶來的心理變化。

  • ②繪畫上,用曲線和豐富的色彩,勾勒出美學意境下的悲劇故事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本書不管文字排版還是畫面,都採用了螺旋形曲線來呈現,讓整本書都有一種靈動的美感,這樣的美學意境非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而在色彩上,更是採用了對比色來呈現小房子在不同命運下的心境:在美麗的鄉村,一年四季色彩分明且明亮,鄉村的美好躍然紙上;隨著小房子逐漸被高樓保溫,畫面整體色彩變成了灰黑色,盡顯壓抑和孤獨。

通過這樣的色彩對比,孩子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小房子的情緒。

《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02 小房子的命運背後,是城市發展下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現實思考

在作者細膩的筆下,小房子所在的鄉村是寂靜又美麗的,與之相反的是城市的喧囂與冷漠,在小房子多舛的命運背後,作者想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關於城市與鄉村、現代科技與自然如何共存的思考。

1、反思現代城市化對環境的破壞

《小房子》從小房子的視角目睹了鄉村的變遷史,以及城市化進程中自然環境遭到的破壞:原本風景秀麗的村莊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城市,而城市也逐漸離自然越來越遠。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效益,加快了開發的步伐,高樓拔地而起、地鐵四通八達,車輛擁堵、人流密集,小房子的周圍變得烏煙瘴氣,她被高樓遮擋,再也看不到蘋果樹和雛菊。

雷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指出,人類在不計後果地使用現代科技為自己帶來便利的同時,會換來自然的懲罰。於是,我們看到在我們逐漸享受現代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深受著破壞自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霧霾、酸雨、氣候變暖等等,甚至這次的新冠疫情,也是源於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打擾。

因此,在感慨小房子的命運時,我們更應該反思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該如何與自然相處。

2、反思現代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小房子主人的子孫最後將小房子搬去了鄉下,從此遠離了城市的喧囂。但這對於當下社會大部分人來說,是不切實際的,所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並不意味著全盤否定城市、回到原始社會,而是要思考在城市中,如何與自然友好地共存。

那麼,現代人該如何在享受城市現代化的同時又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呢?儒家所推崇的“和而不同”,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所謂的“不同”,就是要承認多元的存在,承認城市和鄉村的生活環境給人帶來的不同,而“和”就是要協調“不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以“和”為首要前提,凡事講究一個“度”。

因此,小到個人生活的一舉一動,大到企業的擴展,城市的開發,都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在個人快速奔跑的過程中,適當放慢腳步,停下來欣賞眼前的風景;在社會快速開發的進程中,停下來,去審視一下對大自然的傷害。遵循“和而不同”的相處之道,才是人類與自然文明的最高境界。

《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03 如何將繪本發揮最大價值?3個方法帶領孩子讀懂《小房子》

《小房子》帶來的現實思考,是非常具有深遠意義的,但作為家長,在孩子理解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發揮這邊繪本的最大價值呢?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讓孩子感受自然美學的同時,學會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1、利用色彩敏感期,感受繪本的畫面美學

研究表明,孩子在2-3歲時,伴隨著視覺神經的法語,已經能夠認識顏色,並善於捕捉和凝視鮮亮的色彩,而到了4-6歲,可以從渾濁暗色中辨認出明度較大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可以通過影響孩子的視覺來影響其智商、情商和性格的塑造。

因此,在孩子色彩敏感期到來之時,家長可以利用繪本中豐富多彩的插畫來培養孩子對顏色的敏感度以及孩子的審美能力。

《小房子》中,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勾勒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之美,清新的綠色、溫暖的橙色、純潔的白色,孩子通過觀察這些色彩的變化,不僅能感受到書本上的自然之美,更能通過色彩來體會到故事主人公小房子的情緒變化。與此同時,不妨再把繪本中的四季與生活中的四季色彩進行對比,展開一次關於四季之美的親子交流。

《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2、讀懂繪本細節,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專注力

作者在創作《小房子》時,埋了大量的細節與伏筆在繪畫之中,在親子共讀時,可以通過讓孩子觀察小房子周圍環境的變化、顏色的變化、細節的變化、情緒的變化,在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同時培養其專注力和共情力。

  • 比如在描述小房子的一天時,太陽從日出到日落時,太陽的表情都有細微的變化,可以讓孩子數一數太陽的數量、觀察太陽在不同時期的高度;
  • 在描述小房子一個月的變化時,表格中羅列了每天月亮形狀的變化,可以在觀察時進行天文學的科普,賦予閱讀更多的價值;
  • 在小房子面對不同命運時,可以讓孩子觀察房子周圍環境細節的改變、色彩的改變,在觀察中感受到鄉村與城市的區別,在體會小房子不同情緒變化中提升共情能力。

密歇根大學兒科學家普拉奇·沙阿通過研究發現,好奇心強的孩子,他們的社會能力以及情緒控制能力也會更好。

通過繪本中的細節觀察,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在細節的對比和觀察中,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能力被激發,也會變得更加專注。

《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3、走出繪本,領略真正的自然之美

在感受《小房子》中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破壞、以及城市化帶來的自然缺失之後,我們更應該反思,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童年。

理查·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出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現代的兒童與自然界出現了疏遠和斷裂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兒童幾乎很少甚至沒有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反觀當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於手機、電視,他們不知道雛菊是何物,更不會關心路邊的鳥獸蟲木。

因此,在我看來,《小房子》的最大教育意義,是讓孩子感受書本上的自然美學的同時,去走進生活中真正的大自然,去放下電子產品,去公園、去郊外,去體驗真正的自然之美。

著名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曾說過,“唯有了解,我們才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採取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

只有讓我們的孩子首先去走進自然,去了解自然,他們才會去關心、去採取行動保護自然。而作為大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條件,讓他們去身臨其境地瞭解、走進大自然,做林間的小孩。

《小房子》:現代人應如何與自然相處?經典童書裡蘊藏的現實啟示

寫在最後

《小房子》問世近80年了,時至今日,這本圖畫書依然對我們當下有著非常深遠的教育意義,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非常值得一讀。

曾經有人問《小房子》的作者維吉尼亞·李·伯頓:“我們離自然越遠,離簡單的生活方式越遠,就越不幸福嗎?”伯頓肯定地說“我很樂意把它作為這本書傳遞的一個信息。”

希望每一個讀完本書的大人,都能反思自我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希望每一個讀完此書的孩子,在感受大自然的詩意美學之後,都能走進身邊的自然,做個林間幸福的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