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手機用戶52035789060


  

  秀才古已有之。秀才的發展,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要想當官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孝行出眾,被推舉為孝廉。曹操就被推舉為孝廉,從而進入仕途,後來當了洛陽尉;另一種是才華出眾,尤其是精通儒家典籍,就可以被推舉為秀才。

  漢朝的秀才,至少也是如今博士乃至博士後,是精通國學的專業人才。

  正因為秀才太難考,於是很多人就盯上了孝廉。兩漢時期於是孝子輩出。

  不是因為兩漢時期民風特別好,是因為那時候當孝子就能當官!

第二個時期,隋唐兩宋時期。

  隋唐時期開始推行科舉制。那時候也有秀才一詞。

  不過,那時候的秀才不像明清。明清時期的秀才是最低等級的功名。隋唐時期的秀才是對擁有才華者的一種美稱。

  比如王維就寫過許多詩歌,送給好朋友裴迪,有的題名就叫做“贈裴秀才迪”。

第三個時期: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就是將功名劃分為三個重要等級:

  最高等:進士。

  進士之中,前三名又被尊為狀元、榜眼、探花。

  中等:舉人,參加省裡舉辦的大型考試,即鄉試。考試合格,就成為舉人。

  成為舉人後方才具有當官的資格。

  每省每屆錄取的舉人大概在一百人左右。

  最低等:秀才。

  參加每三年一次,由府學(市級)舉辦的大型考試,考試合格即可成為秀才。

  明清時期,府學錄取名額很低,每次錄取一般就在二三十名。平均下來,每年每個市十人左右。

  考中了秀才並非是結束。以後每年縣市主管官員都會對秀才進行考核,分出檔次。第一等被稱之為廩生,可以每月從國家領取糧食六鬥。

  在古代,這已經可以養活一家人了。

  中等秀才沒有賞賜,不好不壞。下等秀才要被嚴厲申斥,若連續多次考核都是下等,還將被除名。

  因此,如果從錄取比例,考試難度看,古代的秀才可比現在的大學難考多了。

  如果從知識儲量相比,古代的秀才在國學科目甩現在博士一條街,當然,在其他學科上小學生也甩秀才一條街。

第四個時期,民國以後。

1905年,科舉制被取消,秀才也就成為歷史。不過,晚清秀才中的佼佼者,基本上都成了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比如魯迅先生,就是秀才出身。他不但自己是秀才,還幫很多人考上了秀才,是個非常出名且優秀的搶手哦。


葉之秋


秀才,在許多人心目中,覺得秀才就相當於一個高中生,甚至有人認為就是個初中生。如果你也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古代要考上個秀才,是很不容易的。一個縣,同一個時間段,平均存儲的秀才一般二三十人,文化好點的縣,可能就有三五十人有秀才功名就了不起了。清代人口三億,現在人口我們就算作十五億,增加了五倍,按這個比例存儲秀才,放今天,一個縣也就長期存儲100人或150人。今天在一個縣常駐人口中,有大學文憑的有多少呢。最起碼上千吧,你說一個秀才只抵初中生或高中生。

秀才也是一級一級考出來的,先是縣裡考 然後到府裡考,一個府一次最多錄取幾十名或一百名左右為秀才,從這個難度說,考取秀才至少相當於今天考取985大學,而且是排名前二十的985大學。


陽光空靈


哈哈,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太爺爺還有他的父親或者祖父當年就是秀才(我也記不清是太爺爺的父親還是祖父了,反正就是出了兩代)。秀才也是考出來的,讀書人不等於秀才(縣裡考試的前幾名)。雖然秀才沒有官職,但是在縣城裡也挺吃香的。因為那時候文盲很多,很多人都不會寫字,所以打官司就花錢請秀才寫承子,縣官一看是某某秀才寫的,要是民事糾紛一般有秀才寫承子的一方就贏了。所以秀才一般人緣挺好。另外好像秀才再縣城裡也有工作,生活比一般老百姓能好點。以前土地能買賣的,兩輩秀才倒是買了不少地,有的戶賣地不要錢,就用糧食換,以前用牛車,我們家是七車糧食換一畝,反正換了不少(不是地主,不過也有長工)。不過一解放地都沒了。總之一句話,以前秀才的地位也是不低的,最起碼比現在的大學生受歡迎。


齊桓晉文11111


關於秀才的詞似乎都沒有好詞,比如窮秀才、酸秀才、秀才遇見兵、都是極為憋屈,可以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正好對應了現在專科、本科的大學生,現如今大學生氾濫,就業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中國科舉制度在明清達到巔峰,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院試包括縣試、州市、院試,所以在古代,這些學子每通過一級考試都會有相應的頭銜。

比如在私塾畢業後又自學的人叫童生;

如果童生通過童試(也就是院試)就被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

之後就要準備鄉試,同樣在省城進行,但不同的是主持者和監考官改了,會從朝廷下派中央官員負責各地鄉試。

秀才通過鄉試就成了舉人

再去京城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通過之後就是貢士。再通過殿試成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所以這樣看來,按照如今高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來算,秀才應該勉強算的上如今的專科、本科級別。

但是現如今的大學生可不如古代的秀才,秀才的含金量也挺高的,雖說中了舉人才能當官,但是作為秀才,也可以衣食無憂。

(落榜的秀才)

秀才也享有多種權利,比如

秀才可以免役

不用交公糧

可以用奴婢

可以免刑

在穿戴上也享有特權

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

但是因為這種比較都是強行比較,很難讓眾人信服,有的人說現在的教育制度還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就連幼兒園之前還有大中小班。也有人按照十年寒窗來算,秀才也就是個高中生,其實也不無道理。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如果從知識結構來講,

秀才與現代教育沒有可比性。

但是

可以從社會地位和稀有程度上來比較。

如果在1949年以前,

應該是相當於高中生的地位。

在1949-1978之間,

也是相當於高中生的地位。

在1978年恢復高考以後,秀才也就相當於大學生的水平了。

而舉人相當於研究生。

進士相當於博士後了。

總結一下,到了今天的中國,

秀才我認為可以與大學生相當,高中生已經不合適了。

舉人應該相當於研究生。

進士相當於博士後的地位了。

你們看呢?

我是頭條號:燭光一點,歡迎評論,點贊,關注,我會盡力回粉,願我們並肩同行。


燭光一點


10萬人的縣,大約有100個秀才,秀才高於一本!

100個秀才,可以中舉5~10個,舉人相當博士後!每省舉人少於500個!

進土,每三年,全國取200名。都是過目不忘之徒。相當於天才級博士後!比如,那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楊慎,十二歲讀完大學了!

中舉中進士者,智力一般相當過人,都是每十萬人中,首一首二佼佼者,看看海瑞寫的《治安疏》,足可見他們智商過人(海大人名次相當靠後),他們取功名後,一般三妻四妾老婆多,兒女也多,兒女智力也偏高,經過一千多年進化,客觀上講,三妻四妾對中華民族智慧上的貢獻大大的!


黃山黃河101


秀才隸屬於古代的科舉制度,而現在的學歷由西方流傳過來。就秀才而言,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生學歷。


剛看到很多人說秀才為本科生了,真實上,秀才的能力達不到本科生水準。

實際上,推行科舉制度屬於封建社會的一次選官,通過層層考試的篩選,達到條件,即可從官。

興於隋,完善於唐,亡於清,此舉制度打破了原有的世襲和士族的壟斷,是一次非常偉大的創舉,儘管他弊端諸多。時間上看,一共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最後一次是在1905年。

科舉制的升級打怪流程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然後做官。而學歷流程是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然後找工作。



所以,秀才僅僅相當於擁有初中畢業證的一名初中畢業生。

最初,先是跟著老師學,識、寫字,背誦詩文等,循序漸進,主要是掌握一些基礎的知識。顯然,相當於小學。比如,那時學習九九乘法表、聲母韻母,等等。

再就是參加考試,名為縣試、府試,若中,則為童生。說白了,小學畢業考試,通過則是初中生。題外話,以前小學升初中,需考而非直接讀。

進童生再學習,學習一些文章,所掌握的知識肯定比之前多,除了背書,還要學作文章,參加院試後,便為秀才。當然,院試第一名叫做“案首”。

秀才進一步深造,不僅知識廣,還應有一定的深度,會針砭時弊,有一點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才會在“鄉試”中脫穎而出,成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舉人參加會試,即刻為“貢士”,第一名是“會元”。一定數量的考生積聚在一起,參加“殿試”,最終分出三甲,是為“進士”。一甲是進士及第,分狀元、探花、榜眼,二甲是進士出生,三甲是同進士出身。第一名是“狀元”。


這時候,才被授予一定的官職。位於“一甲”則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了,他們是直接被錄用進翰林院。總之,成為進士,會被授予相關官職。至於好壞,又得需要跑跑路,找門路,投簡歷,主動向人推薦自己。

從科舉升級流程,絲毫與從小學到本科,毫無區別。至於以後的碩士、博士,就看以後的待遇和品階了。

所以,科舉根本在於做官,放現在就是找工作,至於之後到什麼位置,全靠個人發展。因而,秀才相當於本科學歷,並非專科、本科學歷。

千萬別小瞧秀才,他可是享受特權,連當地的富豪見了,也要禮敬。若遇到當地官員,是不會下跪的,甚至有可能還被賜座。此外,還有免刑,刑不上士大夫嘛,以及免役、免稅、有奴婢,穿戴也准許講究。


總之,士農工商,知識分子在封建社會是倍受人尊敬的。


非常茴香豆


秀才,相當於今日之大學學歷,乃至研究生學歷!

一、古時的讀書人,在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前,首先要應童子試,稱為童生,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讀書至八十歲,成為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經唐、宋不斷完善“,至明清時期,形成嚴密完備的公開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

二、秀才,童生須經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

(一)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今日之大學公費生。

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政府膳食供給這待遇,相當於今日大學擴招的自費生。

(二)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為貢生中的優貢,相當於今日大學生保研;不同於恩貢、蔭貢等憑特權進入國子監的貢生。

(三)秀才只是取得入縣、州、府學校學習,拔貢(保研),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繼續參加科舉上一層次考試----省級鄉試,錄取為舉人,才能出仕為官。

秀才,可享有免除差徭、見官禮遇等特權待遇。

秀才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縣府州衙為吏、文臣武將幕僚、賬房管家、代寫書信、編志修譜等謀生。

瞧瞧,是不是,秀才,相當於今日之大學學歷,以至研究生學歷。



z山海


范進中舉告訴我們,中不了舉的秀才就是貧困悲催。那您知道白衣秀才嗎?無憂們立即說:誰不知道啊?就是王倫!那王倫為什麼叫白衣秀才呢?喜歡穿白衣唄!不少人答到。福垊說:不是這樣的,白衣秀才就是不第秀才,也就是范進中舉前的范進!其實明清的秀才,遠不會像范進那麼落魄,小說不是歷史,不是生活!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985工程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沒有考取功名的都叫童生,一般情況是童生需要靠三次,只有通過縣試、府試、院試才能取得秀才資格。



【縣試】考五場,第一場合格後考第二場,第二場合格考後第三場,以此類推。第五場考合格者,知縣備酒席,請大家吃飯。縣試第一名為縣案首。有人說請那麼多人,吃飯開資太大了吧。您過慮了,縣試錄取者也就幾十人,很難考的。

【府試】也是五場,也是一場及格考下一場,第五場過去了。知府請大家吃飯,幸福吧。第一名叫府案首。

【院試】考三場,地方官不在主考了,學政主考。第三場為提復場,就是學政提問你答覆,類似於論文答辯。一般縣、府案首都能晉級為秀才。不是縣府案首的必須寒窗苦讀,不然考秀才就是做夢。洪秀全就是卡院試上了,考了四次都沒考過,依然是個童生。



一個縣也就20左右個秀才。也就是相當於985工程院校的本科大學生。因為一個縣能考上985工程院校的也就20人左右。另外秀才還分廩生和增生。



【廩生】即廩膳生員,就是吃皇糧的秀才,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本科生。【增生】即增廣生員,相當於清華北大的擴招生。【附生】附學生員,相當於其他985院校的本科生。


福垊


一提秀才,大家腦海裡就會浮現窮秀才、酸秀才,還有《劉三姐》裡的蠢秀才形象!所以很多人會認為秀才也就是一般中等文化水平,其實不是,雖然每個時期對秀才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無論任何朝代,秀才都是出類拔萃的文化人。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以來為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另有舉孝廉),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稱

茂才。

秀才:唐宋時凡應舉者皆稱為秀才,隋唐科舉制有秀才科隋文帝是科舉制的開創者,廢棄舉薦制,用考試的辦法選人才,考試極為嚴格,隋代考取者不過十人。

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武德(唐高祖年號)至永徽(唐高宗最初的年號)年間,每年不過一兩人。唐高宗後來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朝時各府向朝庭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先進行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但不論你選沒選上都稱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之說。大家看《水滸傳》都知道王倫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又稱他白衣秀士,白衣秀士並非是說他喜歡穿白衣,而是因為他不及第、無功名,就是一白丁。



明清時必須進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才能稱為秀才。只有通過童子試,才有資格進入府學、州學、縣學,稱為進學,通名生員,就是秀才。參加童子試的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而秀才再經過科考選拔取中者為舉人。


秀才也就是生員分三等: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官府供給膳食,每月廩米六鬥,銀四兩。而增生、附生都沒這待遇。

各州、府、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的稱貢生,

可直接進入國子監,稱為監生。

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權,免差徭,見知縣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

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沒有俸祿,鄉試中沒有中舉的也不能做官。

鄉試三年一次稱鄉闈

,因在秋天舉行也叫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通過的稱舉人(大家對范進中舉一定有印象)。

第二年春天會試,也叫春闈。考中的稱貢生。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貢生在殿試中不存在落榜,只是皇帝重新排名。錄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員,殿士第一名稱狀元,如果三場都是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讀書人的讀書進身之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大學士→翰林文士。

這樣看起來秀才的學歷似乎還在初、中級階段,但實質是想成為秀才也很難(孔乙己一生也沒有進學,最後連茴香豆也吃不起)。秀才已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我認為已經夠得上211大學學歷,像一等秀才廩生夠得上985大學學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