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一)

一、古錢幣生產方法

沿著我國古代走來,伴隨著社會經濟和生產技術的發展,歷朝歷代鑄造古錢幣大概先後採用了平板範澆鑄法、疊鑄法、母錢翻砂法三種工藝以及機制幣的衝壓法。從開始只能一枚一枚錢幣的鑄造,到戰國時期一副錢範上已經可以鑄造出多枚錢幣,再到後來可以衝壓成形。由此看來,古錢幣的鑄造工藝是伴隨著我國古代歷史文明不斷進步的。

平板銅範是用兩塊平整的泥範經烘焙後澆鑄而成的。在春秋時期,晉國鑄造聳肩尖足空首布使用陶範,當時的錢範上只有一枚錢幣。而處於西部的秦國和南部的楚國已經開始採用銅範直接鑄錢了,但銅範用的次數多了也比較容易變形、損壞,導致錢幣質量大小等不一。後來又用銅範做模(被稱之為“銅製範盒”),翻制泥範(被稱之為 “子範”),將泥範經烘焙後再澆鑄銅錢,這樣銅範模就可以不斷地被使用,批量地生產出鑄造錢幣的泥範,不用每次都刻劃錢型那樣麻煩了。於是到了王莽篡位而建立新朝時,平板範澆鑄工藝繼續使用的同時,一種被稱之為“疊鑄法”製作泥範。隨後出現了母錢翻砂法是先雕刻好雕母錢,用於鑄造鑄母錢,再以鑄母錢為模板鑄造子錢,子錢包括樣錢、行用錢等。一枚錢幣被鑄造出來,大致需要經過以下流程(如下圖):

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一)

古錢幣鑄造流程圖

中國古代錢幣和其它的文物不同的地方,就是由於古錢幣的工藝流程決定的,同一類古錢,也有雕樣(錢樣)、雕母、鑄母、母錢、樣錢、子錢這樣的分法,它們完全可以通過同類錢幣的比較,看出遺傳關係。本文分法如上圖,簡單易懂。母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母錢應當包括錢樣(牙樣、木樣等),雕母、鑄母,部頒樣錢,進呈樣錢;而人們一般說的母錢大都是指銅鑄母錢,本文母錢即指鑄母錢。

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和採礦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鑄幣業的發展,相對來講,錢幣越來越精美。明清時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據資料顯示,以前鑑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於地上,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於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紫銅錢、青銅錢等,這是銅錫合金中錫的比例不一的緣故(古錢幣材料成分具體分法參見《古錢幣清理和包漿養護》一文)。本文闡述重點的多是針對黃銅錢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