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如果讓你選擇一些東西,長久而穩定的停留在自己的生活中,那我想你一定會傾向於選擇那些"利於自己"的。但無奈的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不那麼討喜的東西,不僅存在,還賴著不走。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最近狀況怎麼樣呢?"

"怎麼說,有好有壞吧,還是經常復發。"

"復發,這個詞倒是第一次聽你說呢,能跟我說說為什麼你使用這個詞麼?"

"上次交流之後,我的狀態確實好了幾天,但是接著就又不行了,這不就是復發麼?"

"這樣,那我是否可以認為,在朋友你看來'只要有一些焦慮的反應,就相當於是復發,並且會認為自己沒有進步?'"

"難道不是這樣的麼,要知道我之前可從來沒有焦慮過。"

"嗯,我理解朋友你的心情,也知道為什麼你會這麼想。不過這個問題稍後我們再深入探討,我想問一下,最近,也就是從我們上次交流後的這幾天,你每天都會做些什麼呢。"

"做些什麼,好像沒什麼不同。白天該上班的時候就繼續上班,晚上還是跟之前一樣叫朋友一起玩遊戲。"

"嗯,好的,那焦慮再次出現之後,你是如何應對的呢,跟過去的應對模式有沒有一些異同呢。"

"說起來老師你別笑話我,上次跟你聊了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好了很多,所以上次交流你說的東西我都沒做,然後再次出現的時候,就把需要做的給忘記了。這不,就又來打擾你了嘛。"

"打擾肯定算不上。只是不知道上次我們交流的內容,以及需要你做的一些努力,你還記得麼?"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看慣了吸引眼球、情節跌宕的故事,我想上面的這段對話,一定讓你沒有想看下去的衝動。不過請記得一句話,“耐心,可以點亮世界”。

我記得學生時代上自習的時候,一般大家都還是很聽話的,雖然有些朋友並沒有在學習,但至少還算安靜。但這份安靜有時候會突然被一個聲響打破。那並不是一個很尖銳的聲音,但在這個環境中卻顯得非常刺耳。而接著,本來埋頭各自做事的同學,大部分都把頭扭到了產生聲音的地方,似乎想要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

當然,這時候,也還是有一些同學是沒有這麼做的。

那這種區別會帶來什麼呢?

我想一個最直白的區別就是:扭頭的同學注意力轉移了;沒有反應的同學,思路依舊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

當然,這個細節可能在你看來並沒有什麼,可如果時間跨度拉長,又會帶來哪些得失,以及多少不同呢?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這樣"有聲音就一定要扭頭去看"的模式,我想你一定已經親自見證並且親身經歷過很多次了。

而歷經歲月洗滌的你,現在也明白"頻繁被外界的異動吸引"與"始終專注於當下"哪個更容易帶來收穫。

但我想你也發現了,這種明白是針對生活層面、得舍層面的,似乎與我們文章的主題"焦慮症"沒有太多的關聯,但真的沒有麼?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這兩天與一位許久不曾聯繫的朋友閒聊,本來只是簡單的問候,可聊著聊著就變成在聽他抱怨這些年的辛苦、肩膀上的壓力、家庭裡的矛盾和生活中的不容易。

一邊聽他說這些,我的心裡一邊在想,"我們不是許久不聯繫了麼,怎麼突然就跟我說這麼多呢"。但我也沒有問他為什麼,而是耐心的聽完他講這些瑣事。事後我想大概是因為成為諮詢師後自帶"容易被傾訴"的光環,所以他才會由閒聊轉變為傾訴吧。

不過這只是一個插曲,只是我自己的思考。而我更想說的是在與他交流中收穫的一些東西。

"本來一手好牌都被我打爛了",這是他一直重複的一句話。

據他自己所說呢,這些年他開了個店賣零食,本來生意還不錯,也有不少轉介紹的顧客。可做著做著不僅店裡的衛生不想打掃了,還因為自己的臭脾氣跟顧客吵了幾次,弄的現在店裡的生意大不如從前。"為什麼不一直按照最初開店時的態度去經營呢,我真想扇自己幾巴掌"。

我不知道那幾巴掌有沒有變成現實,但這次交流讓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生活,生活便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回敬我們。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如果你靜心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歷,你會發現到了一定年齡,"堅持"二字會頻繁的在我們的耳邊迴盪,你要堅持學習、你要堅持鍛鍊、你要堅持早睡早起、你再堅持一下……可這東西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我想你有過減肥的經歷,如果此刻你回顧它,你會發現在自己與口腹之慾的對抗中,堅持幫你保住了通過種種努力減下去的"戰果";我想你有過跑步的經歷,如果此刻你回顧它,你會發現在自己與身體疲勞的對抗中,堅持幫你完成了最後的突破與衝刺;我想你有過想要放棄的經歷,如果此刻你回顧它,你會發現在自己的信心越來越弱的時候,是堅持使你沒有放棄,並最終有所收穫;我想你有過成功的經歷,如果此刻你回顧它,你會發現在堅持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是啊,它可以帶給我們很多東西,我們可以根據它的價值來說它是重要的。但它的價值和意義遠非如此。

人生是有起點和終點的。在起點和終點出現之後,我們的人生便由"看似無限"變成了"歷史長河中的某一段"。

而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由不同起點和終點組合起來的"一段"。比如一段減肥的歷程、一段學習的日子、一段感情。它們的開始往往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以"我決定開始而開始",可它們的終點、結果,有時候是我們想要的,有時候卻寫滿了失敗、失望、失落。而如果你細細回味,那些最終達成期待目標的旅程,往往都與堅持息息相關。

是的,生活中有無數段歷程,一些歷程我們可以輕易的讓結果符合我們的期待,而另外很大一部分,假如我們希望它能夠符合自己的期待,或者至少問心無愧,那堅持就是我們前往這兩個目標的主要助力。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焦慮是確實存在的;從有焦慮,到與焦慮共生,這同樣也是一個過程。那麼對於確實存在的問題,自然符合"我們怎麼對待它,它怎麼對待我們"的規則;對於過程,自然需要"堅持"的助力。

這兩者放在一塊,其實代表的只是一句話"相對於'一有異響就扭頭張望',持續的用心才是我們解決問題、達成目的的不二法門"。

那麼在一開始那個平淡如水的故事中,我們有看到"用心"、"持續"麼?

"做些什麼,好像沒什麼不同"、"上次跟你聊了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好了很多,所以上次交流你說的東西我都沒做"、"再次出現的時候,就把需要做的給忘記了"。

如果你喜歡美食,但又不運動,那變得肥胖幾乎是必然的。而這時候想要減肥就需要管住嘴、邁開腿。我想這裡面的前後因果每個人都能看明白,但是與因果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導致我出現問題的原因,在我自己身上一定有不少。而如果想要解決問題,自身是必須要改變的"。

可剛剛那位朋友的兩句話透露的意思更多的是,"我跟你聊了感覺好了不少,感受變好了,我以為就沒事兒了"、"我沒想著要真正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只想要好起來"、"我願意花錢,願意聽諮詢師'講天書',但讓我改變已經形成習慣的生活,那不可能"。

缺了"用心"和"持續",焦慮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停留,似乎也沒什麼奇怪的。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當然,我也明白可能是因為"覺得難受沒有了,就代表問題沒有了"、"習慣了諸如感冒發燒等傳統疾病治療時依賴外物就可以的模式,從而忽略了自己的改變"、"想要最終'好起來'這個結果,但卻不願意付出多少努力與代價來讓結果變成現實"等原因,一些朋友才會對焦慮保持不怎麼走心的態度。

而基於不怎麼走心的態度,焦慮自然也會持續。所以,我們走出焦慮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改變這些的過程。

但"改變自己"並不是誰都願意的。同時就像“堅持”本身具備非常強大的力量一樣,習慣、過去也具備非常強大的力量。

所以在改變的過程中呢,我們會因為習慣和過去力量對我們的拉扯,而遇到難受、不適應、不舒服、不方便。這時候的我們可能會像故事中的女主一樣,認為"難受是問題"、"難受沒了自己就沒問題了",但實際上我們雖然用藥物、放鬆、宣洩等緩解了難受,卻不代表問題沒有了。

而還有一些朋友會因為改變的過程伴隨著難受,而不想改變,選擇逃避。可逃避不僅不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扭頭看向發出聲響的地方很容易,可約束自己的好奇心,繼續專注於當下是需要吃一些苦的。而專注於當下和一有聲音就扭頭,哪個更利於自己的發展,我想你的心裡是清楚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對痛苦的迴避,其實是在迴避問題和成長本身。

但是,就是因為問題一直存在、我們一直缺乏成長,所以才導致焦慮的誕生、焦慮的增加,以及焦慮的持續。那秉承著不怎麼走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想吃苦的態度,焦慮一直賴著不走,也是正常情況了。

可這樣說也還是有些自私,因為是我們自己選擇這樣對待自己、對待問題、對待焦慮的,所以我覺得合適的描述並不是"焦慮一直賴著不走",而是"我們自己不肯正確應對,所以一直拽著焦慮,不讓它走"。

心理學丨不是焦慮賴著不走,而是你“綁架”了它,不讓它走

如果你也感覺自己的焦慮存在太長時間了,也許是時候從上面提供的角度考慮考慮了。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