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現代意義上,"名字"這個詞通常以詞組的形式出現,是每個人區別於別人的符號化標誌,大多數的人取名字,並沒有那麼多講究,一般只要好聽吉利也就夠了。

但在中國古代,"名"跟"字",是區別開來的。《禮記·檀弓》中記載:

"幼名,冠字。"

冠就是成年,也就是說一個人年幼的時候,用"名"來稱謂他,而等他成年後,就要用"字"來稱謂。

這種自周朝就開始出現的稱謂習俗,體現著古代中國人特殊的稱謂禮儀。那麼這種稱謂禮儀是怎麼來的呢?在封建時代,又有著怎麼樣的發展?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上古時代"名字"是稀缺品,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完整意義上的名字,大多數普通人只有稱謂

不同於現代人每個都有名字,在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晚期和封建社會早期,"名"和"字"的概念出現的時候,真正有名有姓的人,其實是非常少的。這裡面不僅有知識的貧乏導致的客觀原因,也有不同階級帶來的主觀原因。

首先,古代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和集中,大多數的百姓是不識字的,自然也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名字"。這並不是說古代人沒有稱謂,自從人類掌握了語言之後,就掌握了用稱謂區分不同人的技能,但這種初級的技能只有簡單的區分功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名字。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以最近幾年出土的《雲夢秦簡》為例,其中有這樣的段記載:

"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

這段歷史記載的大概意思,就是秦國一個叫"黑夫"的小卒,寫給母親和家裡的信。不談信的內容,只以"黑夫"這個名字為例,就體現出上古時期普通人的名字,其實只是一個區別於別人的稱號,"黑夫"就是長大有點黑的男子。

如果僅從稱謂的角度去看,"黑夫"自然也是一個名字。但是中國文化裡"名字"的意義,尤其是古代"名"跟"字"分別代表不同含義的時期,其意義絕不僅僅是用於區分人的稱謂,其中還蘊含著長輩對晚輩的希冀,名字的主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甚至是他特殊的身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現代姓氏裡面的"公孫",這個姓最初的意思就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之中,公爵的孫子。由此可見古代名字的意義不止是區別於其他人的稱謂,他還代表著諸如身份,學識等等其他含義。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從稱謂上講,"黑夫"和"公孫衍"是沒有區別的,但黑夫沒有姓氏,甚至名字也不是"黑夫",而是"黑子""黑臉"之類的隨意的稱謂,"黑夫"這個名字,也很可能是當時替他寫信的人臨時起的。

而公孫衍就不同了,他姓公孫,名衍,不僅有名有姓,而且名字中還蘊藏著特殊的含義,兩者相比較,顯然後一個名字才是現代意義上"名字"完整的含義。

這其實也是中國最早的稱謂禮儀的由來。因為在最初的時候,有完整意義上"名字"的人,往往代表著身份地位,所以才誕生出在稱呼別人的時候,不稱呼他的名,而以字,或者是"別號"等來代替,其實體現的是一種上下尊卑的階級概念。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中國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源遠流長,有"名""字""號"等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著不同的含義和寄託

如果從先秦往更早之前回溯,其實最初不僅是"名"和"字"是上層社會的專屬,就連姓氏,很多普通百姓是沒有的。名字的出現,其實已經是稱謂禮儀往前發展的體現了。

到了中古時期,也就是隋唐兩宋這個範圍之內,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知識的下沉,現代意義上的"名字"的概念,已經普及。就算是目不識丁的小老百姓們,也有自己的姓,給孩子取名的時候也會在其中寄託樸素的願望,比如"有財""來福"之類,這一點在唐宋話本之中屢見不鮮。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雖然"有福"和"來財"這兩個名字看上去有點俗,但從其蘊含的意義上來講,既有了明確的可以書寫的名字,也帶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因此在"名字"的概念上,與"李白""杜甫"這些名字的概念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在這一時期,讀書人或者說掌握著知識和財富的上層階級,開始重視起稱謂禮儀,也就是稱"字"不稱"名",從而與百姓們分開來。

以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聖杜甫為例,《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

當然杜甫也不是個例,事實上唐朝時能在歷史書上留下痕跡的知識分子,王公貴族們,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字",而他們彼此間稱呼也多用"字"而很少用"名"。

同時,這時還更近一步的興起了以"號"來稱呼別人,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比如杜甫除了字"字美"之外,還自號"少陵野老"。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文人墨客之間交流稱謂,能用"號"就不用"字",能用"字"就不用"名"。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這一現象到了明清時代,更加的普及,不止是文人墨客之間如此稱謂,就連閨閣之中的少女,也喜歡給自己起"號"。比如《紅樓夢》之中的林黛玉,就自號"瀟湘妃子"。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源自於上古時代的姓氏崇拜,又延續到隋唐時期,文人士大夫之間以"字"和"號"代替"名"來稱謂別人,到了明清時代,這種稱謂利益從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整個社會,成為一種非常廣泛的習俗。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和"的思想,推動了稱謂禮儀的發展,體現著古人對別人的尊重和委婉的交流方式

那麼為什麼這些古代人非要沒事找事,一個名還不夠,非要給自己取字,取號,多此一舉呢?

其實這其中首先體現的是傳統文化中含蓄自謙的習慣。古代中國人跟別人說話,自稱的時候用"在下""僕"等詞,就是這一習慣的體現。

比如唐代時的大詩人杜牧,在《與池州李使君書 》中寫道:

"僕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達堅明,心正而氣和,飾以溫慎,故處世顯明無罪悔。"

這種自謙,與傳統文化之中的稱謂禮儀其實如出一轍。前文說過,"名、字"的區別在於"幼名,冠字"。

也就是說"名"是小時候父母取的,叫"名"的人,都是長輩。而且只有年幼的時候才會叫"名",等到成年後,你如果還叫別人名,豈不是將自己放在了跟對方長輩一樣的地位,或者說你將對方看成是小孩。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這在講究謙虛的中國文化裡,顯然是不成立的。

另一方面,從尊重對方的角度上來講,不管是師長取的"字",還是自己取的"號",他們都有不同於"名"的一個特點是,"字"的主人已經成年,取"字"也往往代表著主人的志趣愛好,稱對方的"字"跟"號",自然也就是表示對這種志趣愛好的認同。

比如李白號"青蓮居士",顯然是表示自己追求和"蓮"一樣乾淨純粹的意思,稱呼他青蓮居士,也就是在認同李白自己的這種志趣。在這個過程之中,不僅尊重了李白自己的意願,而且更方便與雙方交流。

從古代稱謂禮儀的發展,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和”思想

再者,從傳承的角度上來講,雖然隨著文化的逐漸下沉,使得下層民眾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名"和"字",本身是來源於貴族階級,而中國古代的貴族階級往往也是比較有知識、地位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叫代表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百姓與出於對這種上層生活方式的嚮往和學習,逐漸普及了稱謂禮儀的習俗,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綜上,現代人習以為常的名字,其實在古代是個稀缺品,這並不是說古代人之間沒有"稱謂",而是說現代意義上"名字"的含義不止是稱謂,而且還帶著一種對於名字主人的寄託和希望。而在"名字"最初產生的時候,普通人的稱謂裡是沒有這種含義的,只有那些掌握著知識和財富的貴族,才擁有現代完整意義上的名字。

到了中古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知識逐漸下沉,現代意義上名字的含義開始普及,同時在貴族士大夫之間,又流行起以"字""號"等來代替"名"的習俗,其後這種習俗又因為百姓們對於上層生活的嚮往和學習,在民間普及開來,形成了完整的稱謂禮儀。

這種稱謂禮儀的產生,反映著中國文化裡"謙和"的思想,其實是一種在交流中放低自己的位置的表現,藉以表達對別人的尊重, 達到平和有效的交流,是一種委婉謙和的交流方式。世事變遷,古代以"字""號"代替"名"的稱謂禮儀在今天已經沒有生存的土壤,但其中蘊含的尊重別人的思想,卻應該被繼承下去。

參考文獻:

《雲夢秦簡》

《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