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點擊右上角,關注【文旅項目諮詢實戰派】,評論或私信領取項目諮詢表,稻田策劃為您出謀劃策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提到“鬧鬼”的村落,往往會讓人聯想到鄉村的凋敝和田園的荒蕪。然而,有一些鄉村卻用“鬼怪”走向了振興之路。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這些“鬼怪”多指流傳民間的傳說資源,它們被活用並變身為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成為了這些地區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地方都用“鬼怪”做了什麼吧。


巖手縣遠野市


民間傳說成為地域文化品牌


遠野市位於日本巖手縣,因為河童和座敷童子的故事遠近聞名。傳說中,河童有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及烏龜的殼,如同多種動物的綜合體。而座敷童子則是住在家宅和倉庫裡的神,會以小孩子的姿態附在家中。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根據描述這些傳說中的生物並不可愛,但它們的故事卻成為了遠野乃至東北地區的重要文化資源,甚至成為了日本一個重要的傳統文化符號。


從民間傳說到地域文脈


遠野的故事要從成書於1910年的《遠野物語》說起,遠野的一位民俗故事收集者將故事口述給日本民俗學創始人柳田國男加以整理撰寫,這些民間傳說得以保留。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河童淵


而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70年代,遠野市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近代小鎮,再也看不見當年原始而神秘的樣子的樣子。此時人們才越發感受到《遠野物語》的珍貴,其中的故事荒誕而詭異,卻也傳遞著在那個曾經封閉而原始的盆地地區,遠離文明中心的遠野人的價值觀與他們獨特的處世哲學。


於是在1970年,在巖手縣舉辦日本全運會之際,這本書才真正走進了大眾視野。遠野市藉機將自身包裝為“民間故事的故鄉”,由政府主導,推進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的出臺和文化設施的建設。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1981年遠野盆地民俗博物公園構想


這些文化措施推動著民間傳說開始向公共民俗文化轉變。同時在遠野的環境中,遊客也重新構築了對這些民間傳說的印象。民俗文化依託地域而存在,這樣也就漸漸奠定了遠野的地域文化品牌。


民俗與觀光事業並行


在遠野市推動民俗文化事業開展的同時,日本旅遊進入高速發展期。文、旅不分家,遠野以及其民間故事和傳說多次被提及在當時的大眾傳媒和時尚雜誌之中,從而客群變的更為廣泛。


如今遠野市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景點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河童淵是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這裡的“守人”(民俗傳承者)會用黃瓜做“魚餌”在寺廟背後的溪流垂釣。走近一問,他會告訴你,他正在釣河童。遊客想要一起“釣河童”,辦了臨時許可證,便可以開始這種“治癒”之旅。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附近的“河童咖啡廳”也有著獨特的“河童美食”。雖然河童本身只是一個傳說,但是河童咖啡廳內的裝飾處處都體現著河童元素,店長也常年穿著“河童裝”營業,就連店鋪的招牌都是店長親手繪製。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為了能讓遊客也融入到河童文化中來,在店內用餐的時候如果戴上店裡的河童頭套,還有折扣可享。店裡的食物都融入了河童元素,讓人印象深刻。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而遠野附近的酒店裡,每天晚六點半都會有說書的老婆婆,操著一口濃郁的鄉音講述那些遠野地區自古流傳下來的神秘故事。無論對國內外遊客而言都是非常難得的文化體驗。


除了民俗相關的體驗之外,遠野還積極推動綠色旅遊、working holiday、農家民宿的開展,全市120位不同領域的“守人”也很好地成為了研學旅遊的師資力量。


鳥取縣境港市


提取“妖怪”影視IP的可能性


日本鳥取縣的境港市,作為日本國民漫畫《怪怪怪的鬼太郎》作者水木茂的故鄉,率先開闢了一條利用作品內容中元素重建的街道,以“妖怪之町”的形象進行宣傳。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從1993年開始,境港市建出一條長達800公尺的“水木茂之路”,在街道兩旁陸續打造出鬼太郎、鼠男、貓女等171座活靈活現的妖怪青銅像。此後,水木茂紀念館、妖怪神社的建設也得以竣工。水木本人還監修了會展劇場的出展,同時,汽車公司開始運營會有鬼太郎插圖的巴士,妖怪路燈等設施也得以完善。商店街店家沿街擺放妖怪招牌、在捲簾門上繪製妖怪圖案等配合道路建設。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此後,境港市軟硬件建設相輔相成,除了景觀化的打造,每年舉辦的特色活動既有妖怪探索之旅、新年倒計時、妖怪爵士音樂會等遊客參與體驗型活動, 也有妖怪燈籠節、妖怪女兒節、妖怪嘉年華等觀光和參與體驗並重型活動。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境港市的商業街由最初年接待遊客2萬人,達到了2010年370萬的峰值,累積遊客數超3000萬人。水木茂之路建成其背後離不開政府、公共機構和民間團體等多方攜手共建。故事相關內容的更新(二次創作)與宣傳的持續性,也是其旅遊振興的關鍵之一。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與鬼太郎漫畫有關的影視改變對遊客接待數的變化影響


臺灣省南投縣溪頭


成為文創產業代表的妖怪村


妖怪村位於臺灣南投縣溪頭。9.21大地震後,原有的蜜月度假產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以老人休養為主,年輕人鮮有知曉。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為了重振地區經濟,以動漫創作與衍生品開發為手段,妖怪村藉助傳播範圍侷限在村內的“妖怪傳說”文化,由一個小商圈逐步營變為了極具特色的文化創意鄉村。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妖怪村定位是面向年輕群體的搞怪萌,第一時間抓住了年輕人的眼球,主要突出娛樂化的詼諧諷刺效果。 創意的妖怪IP系列設計風格,完整體現在建築、餐飲、住宿和商品上。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妖怪村依據妖怪文化加工製作了許多文化商品,包括“咬人貓麵包”、妖怪形象布偶、枯麻貼紙、妖怪手機灰塵塞以及與統一企業合作的妖怪泡麵。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為適應遊客需求,妖怪村創意了一系列妖怪主題節慶活動。包括春節期間的山神祭和清酒祭奠、暑期的山妖文化祭等。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村長林志穎更秉持“用心經營”、“動腦設計”、“迴歸本土”的精神,結合當地觀光產業,改變並豐富溪頭景點樣貌及旅遊內涵,並且成功營銷溪頭觀光,真可謂是南投縣文創產業的代表。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從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以鬼怪為例的民間傳說往往以某種特定形式(民俗、景觀、文創商品等)被傳承,轉化為大眾文化來傳播併為大家所接受,於是民間傳說成為了一項核心吸引物,助力了旅遊事業開展和地域文化品牌的形成。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妖怪文化創造、傳承、活用的模式


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我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間傳說資源。具有鮮明個性的傳說資源,構成區域最具代表性的基礎文化特徵。研究傳說資源的活化路徑與轉化策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利用,對於豐富文化振興的內涵意蘊,提升鄉村振興的內在驅動力和外在表現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首先,注重民間傳承,並向大眾文化的轉化,重建鄉村精神傳統的同時對外進行傳播;同時融合創新業態,與其他旅遊、文化資源形成良好的互動。


其次,是典型傳說故事的景觀化,利用景觀敘事來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從而盤活鄉村旅遊市場,在當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經濟機會,從而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來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內生性維持和發展。


再次,聲像多媒體的開發是近年興起的將傳說資源作為影視作品題材、網絡遊戲題材進行開發利用的模式,通過媒體化手段,盤活鄉村傳說資源,建設特色文化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