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西夏党項政權真的到處掠奪他國兒童補充人口嗎?

今古言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這方面的具體數據,只是說党項人真的做過這種事。

其實,這種事情對於少數民族並不稀奇。

對於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來說,人口是特別重要的。

以蒙古大漠為例,從來都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只有人多的部落,才能夠生存。

所以,人多人少是關係部落生死存亡的大事。

大家注意蒙古部落,經常有一些其他部落甚至民族的孩子。

俄羅斯人回憶,在蒙古西征大軍中有很多白種人特徵的士兵,應該是當年掠奪來的孩子。

西夏党項人也是如此。

党項人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建國,本民族人口稀少,全國人口只有230萬到300萬之間,其中党項人的數量是不多。

同時,西夏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軍隊卻有40到50餘萬規模。

即便西夏全民皆兵,從16歲到60歲都要參軍,西夏人口仍然不堪重負。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同。

第一,農耕民族不需要常年打仗,人口減員較少。

遊牧民族的少年能夠長成成年男人,都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行。不能作戰的少年,隨時可能被殺。

第二,農耕民族種地一年,糧食可以讓全家吃幾年。

遊牧民族則不行,放牧也好,狩獵也罷,都是非常不穩定的。蒙古大漠除了黃羊以外,沒有什麼大牲口,狩獵很困難。放牧也很不容易,牛羊長大需要幾年時間,期間一旦遭遇瘟疫或者雪災之內,牲口就死光了。

而且各地草場都是固定大小,以蒙古大漠為例,那麼大的地區,只能支持二三百萬遊牧人口。

當時長安、洛陽一個城市就有百萬人口。

想要維持軍隊和人口,西夏掠奪周邊人口是很自然的。

西夏有著名的生擒軍,主要是在戰鬥中俘虜的敵國軍人和普通百姓。只要這些被俘的軍民能夠為西夏效力,就可以得到本國人的待遇。

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生存考慮,作戰往往很勇敢。

生擒軍規模有好幾萬人,戰鬥力還很強。

在我們看來,都是俘虜怎麼會賣命呢?

其實蒙古西征的精兵中,就有很多就是其他民族的俘虜,一樣可以常年作戰。


薩沙


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政權,巔峰時期,全國人口也不過300萬,但正是這區區300萬人口,卻硬生生組建起一支超50萬人的軍隊。

党項人正是憑藉這50萬人的軍隊,將強大的北宋和遼國打敗,從而奠定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一樣,西夏也面臨著人口資源匱乏的局面,特別是在經歷不斷的戰爭後,這種人口資源的匱乏困境更加凸顯。

因此,党項人曾在北宋邊境地區大肆擄掠人口,以充實西夏的人口規模。

在西夏軍隊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鐵鷂子,步拔子,弓弩兵等軍種外,還有一隻特殊的部隊,稱作“擒生軍”。

擒生軍並非常備部隊,但一旦有任務,便可迅速組建十萬人之多,擒生軍的主要人物並不是用於作戰,而是劫掠人口和物資。

不光是兒童,女人,青壯年都是擒生軍劫掠的目標,不光是在戰場上的劫掠,為了擴充人口規模,西夏李元昊曾經策劃了遼國境內西夏部落叛遼附夏的事件,也引發遼國與西夏間的戰爭。
這一事件,也就是遼興宗御駕親征西夏的導火索,最終李元昊帶領党項人戰勝遼國,遼興宗十萬大軍大敗而歸。


Mr茶農姚


這些都是中原文人編造出來的,北方民族需要人,但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有張嘴就可以,更不可能因為自己人口少,就搶別人的兒童。而且中原歷史上,產女則殺之,產男則相賀,到中原,估計多是男嬰,那把性別的不平衡也傳到北方嗎?北方肯定也不打算要這弊端。再有,中原男嬰,一般比較弱,中原環境和北方的孩子成長環境不同,估計中原小孩到北方也很難成長。

這種說北方民族搶兒童的說法,就如義和團的時候說西方教堂專門偷兒童,挖心或挖眼做藥一樣,說中原的荒誕傳說。

北方民族要搶人,是需要人才,一般是有手藝的,木匠、鐵匠等。能幫助謀劃的讀書人也有用的。如果為補充人口,不搶兒童,而是搶女人,把女人當作生育的工具,北方民族沒有中原那樣的上下懸殊,只有上邊可以好幾個老婆。貧困的人娶不起老婆。北方民族要求的是平等分戰利品。搶的女人也是大家平反,都有份,這樣才能增加北方的人口。


滿族文化網


西夏四強環伺,為了生存連年征戰。為了彌補低生育率帶來的兵源損失,西夏還破天荒的組建了專門用來搶奪人口的“擒生軍”。他們的任務就是去邊境掠奪人口回西夏當兵或耕種。除了成年勞動力外,小孩與懷孕婦女也是重點劫掠對象。至於被擄的人來自北宋、吐蕃還是蒙古、突厥,就並不在西夏人口販子的考慮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