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皆大歡喜的家

文|水面清溪

爸爸生病住院了,我一直擔心的問題發生了,但又沒發生。因為弟弟有用心地照顧爸爸,我曾以為弟弟已經壞透了,不會在意為他貢獻大半生的老父母。

弟弟帶著爸爸找醫院,爸爸很不容易住進了醫院。醫生說情況可控,最多2個月出院,所有人這才鬆了一口氣。

舅舅說,爸爸是為弟弟擔憂才導致肝功能出問題,希望弟弟以後能處理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弟弟的觀點大概代表了我們90後一代人的價值觀,就是每個人都應該先為自己負責。

弟弟認為他做事再不計後果,但那也是他自己為自己負責。而父母應該關注他們自身,不應該非得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理想軌跡過一生。

弟弟說,他即使真的按照父母所想去做,最後也沒任何意義。弟弟認為父母受苦是源於父母方沒有想開,是父母自己的過錯。

好友問,到底是你爸媽沒管你弟,還是你弟拖累你爸媽?這個問題的視角,可以說是非常精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這幾年也反覆周旋在各種壓抑的家事之中。不管是內部成員如我,還是相熟的親戚如姑舅們,大家其實都非常瞭解我的父母。父母一生如牛如馬地勞作,善良厚道,人到中老年,卻面臨家庭不和的困境,可問題的癥結真的只在於弟弟嗎?


都挺好|皆大歡喜的家


過去的家,家庭和睦是靠兩代人之間的理解與革新

過去我也跟著父母和親戚一起,罵弟弟不懂事不省心,但想來家庭問題是自上而下的。比如,維護家庭和睦是家長很重要的責任和義務。顯然,我們的父母沒做到。

連二女兒從戀愛到結婚這樣的大事,父母根本沒放心上,也無暇張羅。我訂親結親那兩天,親戚聚集起來,居然談論的是弟弟的人生大事。父母也沒有交待我,女兒呀女兒呀,你婚後該怎麼過才更美好。

自我畢業後,每次放假回家看望父母,總被父母帶到與弟弟有關的負面情緒上。這三年我很怕回家面對父母,特別是在農村,流行女兒是賠錢貨,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生來是要懂得感恩和回饋孃家。以及那要讓全世界圍著弟弟一人轉的父母,變得憔悴不堪,不可理喻,實在是難以溝通。

訂親結親那兩天我趕緊跟著老公跑,躲到老公家。婚後,我害怕家人的電話,害怕回壓抑的孃家。

弟弟會不會和我一樣,也越來越感受不到家人之間的溫情與理解?他也會盡努力,按自己的方式,關心家人,卻很難得到家人的認可。

比如,弟弟今早為爸爸點了鱸魚外賣,補充住院營養,還聯繫店家作為營養補給站。

姑丈問,會做飯嗎?弟弟答,沒有會不會,只有想不想。姑丈發表了一番高見:“想想的事情那就不好說!要有實際行動~能夠做出自己喜歡吃和別人也認可的東西,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弟弟答,嗯,做飯也是生活樂趣的一部分。

我一直以為弟弟脾氣不好,但弟弟從容地回答了旁人對他的含沙射影,讓我開始反思:一直以來,我對家人的瞭解是否有所偏頗?我是否正如我控訴家人那樣,自己並沒真正傾聽和懂得家人?

我和弟弟是一家人,弟弟只要開心、健康,沒犯法,像這次爸爸生病一樣,在大事上擰得清,不就夠了嗎?

父母為什麼放不下弟弟結婚生子工作的事情?父母只認同身邊主流的那一套活法,不願改變自己的觀念,異於常人的生活方式很難被父母上一代人包容。

難道拉近家人之間的距離非得像別人家那樣上演親手做一頓飯給父母的溫情戲碼嗎?只有溫情才能讓家人開心嗎?不,理解萬歲。

許多事情並沒有法律規定,只是世俗眼光的指指點點,束縛了我們這一家渴望相互被理解的人。我和弟弟是革新者,父母是守舊者,只有姐姐和上一代有所融合。

但無論如何,我們是一家人的事實改變不了。家人之間最應該學會相互瞭解、包容、理解,最應該學會認可對方的閃光點。如果不斷地加以否定,一味拿自己或世俗的標準要求家人,那將是一種惡性死循環的家人關係。

當我說,希望大家都要越來越好,希望爸媽以後能想開點的時候,姑丈艾特了我。

姑丈發表了高見:“每個人為自己生存的同時,不僅僅只代表一個個體,每個階段都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姑丈家是幸福家庭的樣板,他們很難體會到“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種不幸並不是簡單地進行責任和義務方面的教育,就可以解決。

對於一個長期脫離愛與理解的家庭,單靠血緣關係或契約關係來要求成員履行家庭責任與義務,是天方夜譚,只會越來越人心渙散,四分五裂。反之,樂享其成。

姑丈家這幾年經濟上發達,家庭上和睦,已成功地驗證了“責任和義務=愛+理解+實力”,然後把這種父慈子孝的健康家庭模式交接到下一代手上。我表弟,性格好,工作好,人緣好,對象好,生活好,無可厚非地踏入階層跨越的進程。

父母對下一代的滲透力很大,影響也很久遠,甚至是下下代。每一代人,無論是受益還是被禍害,都會尋求一些新的變化和進步。

在爸爸生病的時候,每一位家人是一樣的擔心。作為子女,極力不延誤爸爸的病情治療。尤其是弟弟,最近全心全意照顧臥病的爸爸。希望父母感到欣慰之餘,能夠突破自己,接受新舊一代觀念的碰撞。希望父母真正理解弟弟,以後在子女的事情上,能夠想開點。

那些吵鬧辛酸的家事,那些因不理解而褪色的溫情,已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若還停留在控訴過去的情感傷痛之中,對於每一代的生存與發展,是蒼白無力的。

現在的家,種愛與理解之因,得責任與義務之果

對於當下日漸老去的父母,我除了牽掛外,更多的是無能為力。昨晚甚至還想過,我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解開我多年的心結。

到現在我還記得,小時候,父母不斷和我說,三個孩子如何難,那是你姐你弟,你要聽話懂事,要幫助他們,要對他們好。後來我在不爭不搶中成長,習慣了自己解決一切,而父母習慣了不為我擔憂。

結婚前後,我和家人坦然抱怨過幾次,我被家人忽視以來的不滿和悲傷,父母和兄弟姐妹貌似對我的訴求無感。他們認為我是計較和矯情,他們可能永遠只習慣從前那個開心地忍讓、給予、犧牲的老二。

父母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家庭教育,間接導致我沒有個性,又敏感,以及不善親密關係。我以為只有儘可能把自己所有所想分給別人才是對的事,而忘記了學會去愛去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又或者,當我去爭取自認為更好的東西,常因家人的質疑而受阻,從而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值得擁有。

除了我,弟弟和姐姐的不良個性同樣受到了家庭的影響。我嘗試著重新瞭解我們三個兄弟姐妹們,我們各自都有缺陷。

雖然家庭條件非常一般,但弟弟從小集萬千寵愛,種下了一顆自命不凡的心。他面對失敗的毅力,我不得不佩服。他那份想要出人頭地的生活壓力,我非常理解。但是,他骨子裡的自卑不斷刺激出可怕的野心、自私、無情、冷酷,讓人不寒而慄。

姐姐算是幸運的一個人。作為老大,因沒有讀大學,在很多事情上,婚前婚後,都被父母盡心優待過。親戚們評價她老實孝順懂事,容易被人欺負,把她當個寶孩子,對她伸以援手。實則,她遇事躲起來,處世圓滑,最懂明哲保身。

要計較的話,三個孩子裡,最對不起父母的是姐姐。姐姐索取恩惠後表現出軟弱,那一定隱約傷過父母的心,讓父母以矛盾的心理看待養女兒嫁女兒。

不過,姐姐的脾氣性格越來越有種討巧的趨勢,往往表面上說得好聽,實際上做得少。姐姐缺少了原本的真情實意,可能是從婆家習得,這一套卻在父母、弟弟、親戚那裡很受用。姐姐與他們的相處,比我和諧。

在親戚面前,我享有不懂事、不通人情世故的盛名。大家都認為讀書人是享受,我常被人非議為不懂人間疾苦。

另一方面,我們不約而同地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優良傳統:勤勞、善良......

一家人是要相處一輩子的,過程漫長,當我一次又一次去試圖評論其中的是非善惡,越發感到徒勞無益。

一家人之間可能真的需要相互認可和包容,而不是相互指責。為了成全未來,每個人必須先學會做到放過自己,放過他人,真正愛上自己。

這是從姑姑身上得到的啟發。姑姑常和我講親情,雖然我這個年紀還不懂最終親情所維繫的意義,但是我願意接受她的說法。

姑姑的生活狀況令我羨慕。雖然一直沒工作沒賺錢,但照顧家庭的同時,還在外界種下了很多好人緣,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越來越和美。

特別是,姑姑十分擔心爸爸,表弟便跟著操勞舅伯的事情,對姑姑說:“你不在家擔心就行了。”

姑姑肯定是一個善解人意的母親,才有現在的種好因得好果的局面。她身上體現出一套人生哲學:在承擔責任和義務之前,應該先學會愛與理解。

最後,祝願弟弟、姐姐、爸爸、媽媽、我,能夠從過去家庭的陰影中掙脫出來,各自成長進步,奔向和美的生活。

未來的家,擺正位置,取悅自己,被人認可

當旁人化身智者,輕飄飄的言語教化,即使講的是真理,講多了也惹人煩。在過去,這樣的事情我做過不少。自認為出於好心,要求別人和教育別人,實際上,對方不僅不受用,反過來還會對你設防。

對很多人來說,既取悅自己又被別人認可,是天下最難的事情。在你警醒一個人去贏得任何人的認可時,在他看來,就是在阻礙他取悅自己。

姑丈那一句“每一階段的責任和義務”,對我這個習慣迎合家人的人來說,相當沉重。它壓得我晚飯到睡前,久久不能釋懷。繼而,我又擔心未來和下一代。

孃家一直不好轉的話,我能否真正獨善其身?我能夠躲過父母那樣失敗的家長角色?我能否避免我的過去對我的下一代造成消極影響?我的下一代該如何與外婆家相處?

好友說,有些事情,順其自然。如果改變不了,也就算了。

假設父母孃家的局面無法改變,我最應該做的是理解他們,然後自己看開點,就像我勸說父母在弟弟的事情上看開點一樣。

我記得,在2018年的某深夜,我不自覺地為自己和家人之間的危機而痛哭,給自己換了手機屏保:一句,關於過去,我已忘懷;另一句,無論過去如何,未來總是暫新的。

顯然,到2020年的今天,我還沒有做到,我不停地在舔過去的傷口。

老公說,我像是住了三十年的精神病院的人。康復出院後,過上了一段時間正常人的生活,反而覺得正常是一種夢幻。所以時不時我又不免再回到精神病院,尋找從前生活的痛感。


你在孃家的圈裡,頂多被人看作是七環線上的人,註定是被蹂躪的對象。就算你說再多做再多,也不會是被維護的對象,就如同現在很多良心大號的發聲被官方網絡禁言。


你一個七環線的人,不收斂起來,跑到別人的圈裡,搶了別人的風頭,自然會被當作焦點,拉上臺被攻擊。你只要擺正你七環的位置,只做好七環線上的事情,就能把自己活得簡單些輕鬆些。像去年所計劃的那樣,逢年過節問候和紅包,自己問心無愧,才是長久明智之舉。


你的現在和未來是在我們這個家裡。你已是我們家的三環,未來可以是一環的人。

像我這樣不被原生家庭重視的女性,能夠重新站在三環圈線上,已然是一個新的起點。

在每個圈子裡,必須定位好自己的位置。千萬不要一直當自己是主角,有的場子該謝幕的時候學會謝幕,而有的場子該出場時準備出場。

好友說,一個人哪能操心那麼多事,總有取捨。 我說,多麼傷心肝,真是自找的......

好友說,你下次還會因為家人而生氣。 我說,下次,不會的。

當我像身邊這些朋友們一樣學會取悅自己,體驗到開心自在的生活,併發自內心感到滿足的時候,我愛的人和我所愛的人彼此相互理解,相互認可,成為堅強的後盾,責任與義務並不可怕,水到渠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