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啃腳、打嗝、放屁的土味女網紅“郭老師”,不妨多些寬容和善意

對啃腳、打嗝、放屁的土味女網紅“郭老師”,不妨多些寬容和善意

喬志峰

昨日,有媒體刊發題為《直播啃腳、打嗝、說髒話,網紅郭老師走紅,審醜文化在狂歡》的新聞,報道了網紅“郭老師”迅速躥紅的現象。單從標題看,就不是什麼正面報道。

對啃腳、打嗝、放屁的土味女網紅“郭老師”,不妨多些寬容和善意

隨後,又有媒體跟進刊發評論文章,對包括“郭老師”在內的網絡直播提出批評,建議“不該縱容審醜直播的‘郭老師們’”。不少網友也留言,“惡俗”、“封殺”等字眼不絕於耳。

那麼,突然躥紅的“郭老師”,到底是何方神聖呢?據媒體報道,“郭老師”原是直播平臺上的一名女主播,河北滄州人,人送外號“滄州郭泫雅”,因其猙獰的表情、瘋癲的形象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短時間內吸引了一大批粉絲。

據瞭解,與其餘顏值女主播不同的是,“郭老師”走的是搞怪路線,無論是直播還是短視頻,都頂著一頭油膩的頭髮、猙獰的表情、尖銳的嗓音……從上到下極盡邋遢之所能。直播時蓬頭垢面,啃腳、打嗝、放屁、說髒話,從某種程度來說,視頻直播中的“郭老師”毫無形象可言。然而正是在這樣一種外形基礎上,郭老師社交動態發佈的均是“求抱抱、我好怕、想找男朋友……”等內容。

確實,“郭老師”的直播很有個性,顛覆了不少人的想象。不過,所謂的搞怪路線或審醜定位,卻也並非她老人家的獨創。早在芙蓉姐姐和鳳姐的時代,就已經被精明者發現是一條炒作成名的終南捷徑,低投入、高產出,非常有效。到了直播時代,傳播更便捷、剛直觀,此類運作模式也得以“發揚光大”,成為流行文化和社會心態的一大映射。

“郭老師”們的風格(如果這也算一種風格的話),無疑會讓觀眾出現冰火兩重天甚至水火不容、兩極分化的觀感,喜歡者為之著迷,反感者極度厭惡,簡直要連腸子都要嘔出來了。

“郭老師”們低俗嗎?何止是低俗,分明是惡俗。不過,儘管我不喜歡他們的做派,也反感為了炒作無所不用其極、無節操無底線,但卻並不認為他們就是“十惡不赦、罪大惡極”,必欲除之而後快。人家啃自己的臭腳丫子,關你什麼事?人吃五穀雜糧,誰還不打個嗝、放個屁呢。喜歡,你就看;不喜歡,大可掩鼻而去。非要一邊說“噁心”、一邊還要捏著鼻子看下去,這不自己找虐嘛。

要說這兩年誰最紅,很多人一定會說:網紅最紅。要問這兩年什麼最火,很多人一定會回答:直播、短視頻。

對啃腳、打嗝、放屁的土味女網紅“郭老師”,不妨多些寬容和善意

近年來,網絡直播和短視頻分享平臺非常火爆,吸引了很多人入駐,有直播打遊戲的,有直播吃飯逛街旅遊的,有發各種各樣視頻的。相對於傳統的影視劇、綜藝節目等娛樂方式,網絡直播和短視頻分享更真實、更直接,因此也更接地氣,得到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收看網絡直播成為他們娛樂休閒的首選方式。一些網絡平臺在直播和短視頻分享大潮中也迅速崛起,短時間就聚攏了大量人氣。

可是,人紅是非多,平臺火了爭議也可能會隨之而來。有人說直播和短視頻缺乏技術含量,有人說直播就是俊男美女賣萌撒嬌的平臺,甚至有人對“郭老師”們那些與眾不同的個性直播和視頻提出質疑,庸俗、譁眾取寵、不好看等負面評價不絕於耳。

人們不喜歡自己不習慣的東西,很正常。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也都是個人的自由。但底線在於,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實際上,所謂直播或短視頻分享,其本質乃是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念和生活態度,並將其呈現給別人,以此來實現一種內心傾訴或自我滿足。自我表達無疑是個人的權利,即便是“不好看”的表達、即使是你不喜歡的內容,別人的合法權利也應予尊重。

其實,從好的方面而言,“不走尋常路”其實正是創意和創造力的體現。直播和視頻之所以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就是因為其有個性,能夠提供新奇的、不再同質化的內容,這正是直播和視頻分享的活力和價值所在。如果所有的內容都千篇一律、所有的主播都固步自封,觀眾缺乏新鮮感,必然會拿腳投票。“在這裡,人們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人,看到更真實有趣的世界,也可以讓世界發現真實有趣的自己。”這句話,就很好地詮釋了直播和短視頻分享的本質和意義所在。

這讓我想起一次關於四大名著的爭議。《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欄目刊登了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老師的《“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一文,稱“四大名著不適合孩子閱讀”,稱《水滸傳》滿是打家劫舍,《三國演義》充斥陰謀詭計,孩子不辨是非,易受影響。隨即,鄭州一名高三學生撰文反駁:現實中的低俗比名著更甚。也有不少冷靜、理性的讀者指出,秦春華文章的本意,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而是善意提請大家注意名著中存在的消極因素。我覺得,秦春華老師即便不是專家的身份,作為一位長者,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提醒也無可厚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來都是我們讀書時的正確態度,一分為二更是我們對待大多數事物的基本原則。名著雖好,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甄別什麼都吸收。最起碼,《紅樓夢》裡的某些情色描寫、《三國演義》中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渲染,都可能對缺乏鑑別力的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得出“四大名著不適合孩子閱讀”的結論,否則便過於草率和武斷,有“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嫌疑。名著是寶貴文化遺產,要鼓勵孩子去讀,但要有引導、有選擇性地去吸收。

四大名著尚且有爭議,網絡直播和短視頻分享作為近年來才橫空出世的新生事物,有爭議也很正常。曾經有論者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最缺少的東西,一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張揚的個性。曾幾何時(比如我上學的那個時代),學生們的思想和作文千人一面,個個都在“按既定套路出牌”,毫無見解、毫無新意、思想僵化、語言乏味,令人懷疑中國千千萬萬的孩子都是一個模子裡倒出來的。如果讓那個時候的我來做直播,我恐怕只會正襟危坐朗誦課文。現在的年輕人突破了慣常思維的桎梏,開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心去思考、試圖對社會現實作出自己的解讀和判斷,並通過網絡的便捷平臺表達出來,難道不值得欣慰和鼓勵嗎?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短視頻平臺就是大千世界在網絡上的映射,看似虛擬,實際上真實而細緻入微;看似千奇百怪,其實都來源於生活、與普通人的生活和思考息息相關。

如果因為出現過一些問題,就對網絡直播和短視頻分享一竿子打死,豈非以偏概全、犯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毛病?多元化和包容的世界也就不復存在。

尊重每個人的個性表達,不要只因為你“不喜歡”;擁抱新事物、新變化,不要只因為你“不習慣”。對網絡直播和短視頻分享是這樣,對其他新生事物也是這樣。網絡時代、信息社會,類似的情況和現象今後可能會繼續出現。在海量信息層出不窮的今天,遇事眼光看得更長遠一點,多些理性、少些盲從和想當然,你才能更加完整的瞭解這個世界。

對大紅大紫的土味網紅“郭老師”們,不妨多些寬容和善意。他們的存在,也豐富了人類的多樣性,也是對人類承受底線的勇敢摸索與試探。社會日益多元化,對不違法、不影響他人的個性表達,尺度和忍耐度應當越來越大。否則,今天封殺了啃腳放屁的“郭老師”,明天就可能封殺其他尺度更小的自主表達,讓社會退守到同一個思維模式、同一個行為方式的僵化時代。

對啃腳、打嗝、放屁的土味女網紅“郭老師”,不妨多些寬容和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