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黃帝其人其事一直是親切溫暖的存在

手心如一頌先祖,窯變本色顯初心。在庚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即將到來之際,陶瓷藝術家李明在宜興完成製作的30餘尊軒轅黃帝像於近日喜歸故里。


眼前的黃帝像,身著漢袍護甲,頭戴冕冠,泰然端坐,莊嚴肅穆,黃段泥燒製工藝特有的顆粒狀不露痕跡地將歷史使命感呈現;雙手攥握,一向上持掌天乾友善,一向下持掌地坤權定,坐如鐘、形似山,盡顯華夏帝王之氣概。

陶瓷是火的藝術,高溫下瓷土變得像蜂蜜一樣,冷卻後,成與敗,一半在人,一半在天。一般成品率為40%,精品僅5%,有時甚至全窯覆沒。


李明:黃帝其人其事一直是親切溫暖的存在


回顧一年多來的嘗試與努力,李明既感慨又欣喜。造型好的軒轅黃帝像高43釐米、寬39釐米,要經過十多次1150度的高溫試燒。去年第一次做時,40多個陶像最後出窯只成了三個,其中一尊被馬雲收藏。

李明的家鄉是河南新鄭人和寨,村寨北門外有一條古老的溱洧河,隔河對岸就是80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裴李崗文化遺址。

幼年的李明跟著奶奶長大,於他而言,黃帝其人其事從記事起就是一種親切而溫暖的存在。從家大門向西南望去,是那座向西延伸的具茨山,奶奶總會指著髙聳的山峰跟他講:很早以前有個叫黃帝的祖先在那山頭上封侯立臣,所以那個地方才叫封侯嶺(風后嶺)……


李明:黃帝其人其事一直是親切溫暖的存在


傳說驚奇著李明的童年,一個個故事在他心中交疊出遠古的輪廓。長大之後,滿懷對先祖軒轅黃帝的景仰、感恩和自豪,李明多次參加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有一次,莊嚴的儀式之後,他想,我們應該還需要一尊適合家中正堂敬置的黃帝塑像,不僅大典上可瞻仰,在家中也能時時敬奉,提醒自己根在哪裡,從跨越時光的慈愛與護佑中,收穫心靈的安寧。


李明:黃帝其人其事一直是親切溫暖的存在

一念起,萬水千山只等閒。如何才能藝術呈現人文始祖的神韻和精神,李明冥思苦想。

中國土分五色:青、白、紅、黑、黃,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建都於中原,帶領華夏先民肇造了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黃為中央之地的中土,亦於黃河,黃土,黃皮膚。李明想到了珍貴的紫砂泥。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紫砂泥因珍貴又稱‘富貴土’,包括綠泥、紅泥、青泥等,不同類泥夾層中的夾脂稱段泥,因是共生礦土尤為稀貴。”李明說,段泥原礦是綠灰色,燒成後呈黃色,有層次,象玉石,十分契合他內心的期待,而且油性盡燃,成型堅實。


李明:黃帝其人其事一直是親切溫暖的存在


一般的人物雕塑是三維的,古聖先賢人物雕塑卻是四維的,如果穿越不了時空,就俗、就沒有精氣神。好在多年來,李明一直潛心創作古人物鈞瓷,達摩、羅漢、鍾馗、孔子、老子、鬼谷子、曹操……他揣摩人物的本事被業內稱道。

最西方的雕塑美學,最東方的造型韻味,最中國的鈞藝遺產,“遠緣雜交”匯於天地之中,李明用文化“中原風”,講述民族母語的中國當代陶瓷故事,被專家認為“開拓性地闖出了一條當下河南陶瓷必須踏上的藝術再造的必由之路”。

“我是故里人,與陶器的祖先有著地緣上的親近,我無數次遙想史前,在此居住的那個少典氏族,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創世的偉大,只是被窯火映紅了笑臉,燒製出細泥紅陶、灰陶和夾砂粗紅陶的三足缽、半月形雙耳壺和缸杯罐甕盆甑碗勺鼎,還有陶製豬首、羊首、人首……”


李明:黃帝其人其事一直是親切溫暖的存在


多年來,李明帶著這份對先人的敬畏,躬身“自在堂”,廢寢忘食,展現了名窯故地陶藝家的使命與擔當。

“把中原文化做到極致,就是經典。”中國陶藝泰斗周國禎繼“明晨大器”寄語李明後,再用這句話來鼓勵他的得意門生。成功創作黃帝像,無疑是李明交給恩師的一份特殊答卷。


李明:黃帝其人其事一直是親切溫暖的存在


“心中無比高興!1996年,我的父親受家鄉之邀創作了中華首幅絹本工筆六尺《軒轅黃帝像》,24年後,我再次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故里人的心聲。提起祖先,也許很多人會覺得神聖、遙遠,覺得高不可攀,不可親近,今年的網上拜祖互動性強,激起了公眾參與的熱情,相信越來越多的同胞能從這種互動中感受到,黃帝是親切溫暖的存在。”李明說。


[人物簡介]

李明,1957年生,鄭州市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幼承庭訓,隨父李智習畫,少年時期,師從曹新林,1978年以河南“素描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現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系雕塑班,師從周國禎。其陶瓷藝術作品,造型功底紮實,手法張放有度,剛毅、濃郁、厚重、質樸、個性十足、神形兼備,充滿著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