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的五大營銷預言

2020年之後將是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導致大量企業開始打價格戰。但是有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是那些正真在營收和利潤上連續增長的都是極少數的大品牌。


一、為什麼你的廣告打下去都變成了成本,很難見效?

其實大多數人在給自己品牌定位的時候根本沒有找到消費者的心智開關,也就是消費者的需求痛點。有人在上海調研過一次以前的王老吉涼茶,發現大家認為涼茶是隔夜茶。有人又調研了北京的情況,發現他們認為涼茶喝了會拉肚子,所以更本不可能在全國大賣。

但後來經過重新定位“怕上火,就喝王老吉”於是實現了第一年12億第二年25億後來一年250億的銷售額,我們要知道的是那年可口可樂在中國賣了100億,農夫山泉賣了170億,這就是找到了消費者的心智開關。

比如去年“恰恰小黃袋”定位關鍵鎖鮮技術,保證不會有有油哈味。這一定位使得一二月份銷量暴漲。

本質上廣告打下去是應該掙錢的,而大量公司把它當作成本,所以如果你做了廣告沒有掙到錢那就是你的廣告沒有做對。


二、多數人認為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而我覺得品牌贏得人心才是生意的根本。

一些企業通過拉流量促銷獲得了短期的效果,但長遠來看是行不通的,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的兩三個月能見效,有的至少半年到一年。

例如國內老牌波司登羽絨服,造018年從重新定位為全球熱銷的羽絨服專家,專注羽絨服42年暢銷全球72個國家。

新廣告打出去後百度指數第一個月開始增長,第二個月效率才起來,第三個月勢不可擋,在五個月內突破百億,這是因為波司登本來品牌基礎好,在消費者心中已經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只是曾經有一段時間品牌通過促銷使得品牌形象受損,後來改變定位利用國際大牌設計師加上提升30%的價格和5個億的飽和廣告供給才實了引爆。

但也不是每個品牌都那麼快見效,例如飛鶴奶粉2016年重新定位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體現了其五十多年來根據中國寶寶體質研發的獨特優勢。飛鶴的廣告從投放到見效一共經過了八個月的等待後才實現了2019年銷售150億的結果。

所以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品牌的,只有那些真正用心打磨自己產品的匠人才能找到自己產品的獨特價值。品牌深入人心是需要持續的流量才能提升流量的轉化率。


三、品牌廣告和效果之間能做到品效合一嗎?

其實廣告分來兩種,一種是品牌廣告一種是效果廣告,品牌廣告只有長期堅持才能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認知,比如瓜子二手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消費者當時記住了但不見得現在就有二手車要買,但如果你手中有一輛二手車你會找誰?大腦裡第一時間會告訴你找瓜子二手車!這就是廣告在消費者心中非常清晰的條件反射。

所以品牌是長效機制,效果是短效機制,品牌廣告和效果很難做到品效合一。


四、成熟品牌做IP化,新品牌做差異化

品牌有兩種,一種是成熟品牌,一種是創新品牌。創新品牌消費者不對你不那麼熟,所以你要找一個差異化的定位,然後找到這一細分客戶群做到聚焦引爆。

廣告的本質是重複,受眾的本質是遺忘,只有不斷的重複加上清晰的定位才能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比如神州租車、伯爵旅拍、恰恰小黃袋都是在強調客戶的清晰認知。

對於成熟的公司比如伊利。特侖蘇、oppp、這些品牌,大家都知道了,這些品牌最應該擔心的是品牌老化,他們要做的是能不能借助年輕化、潮流化的新鮮熱度強化品牌認知。

所以對於成熟品牌可以做內容化、娛樂化的IP結合,新品牌要給自己一個清晰定位然後對核心用戶進行集中引爆。


五、接下來什麼廣告形式會成為主流?

我麼去地鐵站、機場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廣告,這些廣告動輒上百萬元,但是回想一下,你走過地鐵站的時候能記住他們嗎?其實這些廣告是給老闆自己和做給產品經銷商看的。

所以接下來的廣告不是瘋狂投入到移動端,手機端讓消費者天天接觸,而是應該做內容、做話題、做植入、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就像抖音、小紅書上的KOL種草。

兩者結合,做到一方面消費者能在公寓樓和寫字樓等生活空間看到廣告做品牌背書,另一方面結合KOL做內容輸出,兩者結合才是接下來的主流。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8年後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中國2019年已經進入萬元美金社會,代表著一大波用戶的消費需要升級。


那些每天想著進行價格戰血拼中低端市場的企業在不久的將來將會遇到利潤下滑的局勢,他們的生意會越來越難,而鎖定中國4億中等收入人群用匠人精神打造自己在產品文化理念差異和利用公寓樓品牌曝光+KOL內容輸出的企業將會再次迎來時代的紅利。


疫情結束後的五大營銷預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