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都市圈建設再出發


上海:以都市圈建設再出發


為什麼上海會發展成中國最大的城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上海在金融科技教育方面的強大實力。但其實這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最為深刻的原因。

在促進經濟發展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條件。上海是長江下游最大的港口和長江入海口。在發展工業,特別是國際貿易,水運是價格最低廉的運輸方式,所以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既可以通過海運來發展自己國際貿易,又能夠利用長江入海口的優勢連接長江沿線地區,起到協同發展的作用。

上海的港口經濟和國際航運中心是背靠整個長三角,甚至可以遠遠延伸到長江中游地區。這樣製造業就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集聚。而製造業又會帶來對於金融行業的強大需求。所以上海在長江入海口獨特的地理條件在中國可以說是獨一無二。長江中下游地區,水非常深,航道也寬,這樣條件可以說在全世界範圍之內都極其少見。

上海的第二個優勢就是人多。在經濟地理和空間經濟學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就是規模經濟效應。現代的城市發展有很多服務業,而這些服務業非常依賴於人口規模來發揮它的規模經濟,人越多來自於本地的需求就越大。

服務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很難在城市和城市之間進行運輸。所以服務業的需求就大量來自於本地,依賴於本地的人口。舉個例子,會展業辦一個畫展,把國際大師的一些油畫從歐洲運到上海辦展覽,這個成本幾乎在辦畫展的時候是給定的。所以人越多,那麼辦這個畫展營利性就更強。

幾乎所有現代城市的服務業都具有這樣的特點。不僅人多帶來規模經濟,而且在同樣的行業當中,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會帶來巨大的交換信息和相互學習的生產力。

有些人認為上海的發展是得益於國家把很多的項目放在了上海。其實是因為上海自己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口規模,使得把有些產業和活動放在上海就特別有收益,有效率。比如說世博會在上海的舉辦,就是因為上海的人口規模以及歷史上積累下來的城市管理經驗的優勢。同樣道理,自貿區設在上海,也是因為上海獨特的港口條件,以及歷史積累下來的產業發展的經驗。

目前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已經超過了2400萬,土地開發強度接近於50%。土地開發強度就是一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在整個管轄範圍之內所佔的比重。那麼上海是不是已經很大了呢?

在歐美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城市是一個非常小的經濟和政治上的自治單位。而在中國城市往往是一個包含了中心城市和周邊縣級市的集合體。

上海是由中心城區加上週邊的一些縣和市組合起來的。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概念裡,像寶山、金山、青浦、奉賢這樣的地方,都是一個獨立市的概念。所以嚴格說來上海其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多個城市組成的一個小小的城市群,也可以把上海理解為是一個小省。如果我們把整個上海市的很多數據去和其他歐美日的城市去進行簡單地比較,那就比較錯了,因為我們的城市跟他們的城市的概念根本不一樣。

在上海的發展當中,至少應該有三個上海的概念,一個是上海的中心城區。然後才是現在的上海行政管轄邊界,最後就是上海都市圈。

如果我們做國際橫向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越多,這個國家最大的那個城市人口就越多,上海作為中國的最大城市。與人口最多的國家相匹配的話,那麼上海的人口應該超過4000萬。

所以未來的上海不應該僅僅是中心城區的概念,也不應該僅僅是上海目前的行政管轄範圍之內的概念,而應該突破上海的行政管轄邊界,包括和上海鄰近的江蘇和浙江的一些中小城市。

以東京都市圈為例,它的半徑大約有50公里,各個城市之間幾乎可以說是無縫連接。如果以此為參照,那麼上海都市圈的潛在範圍就覆蓋嘉善、太倉、崑山這樣一些鄰近的中小城市。

目前上海的中心城區人口大概在1200萬,東京的核心的地區人口在1300萬。而整個東京圈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3700萬,還在繼續增長,這樣一比的話恐怕就不能說上海的人太多了。

東京都市圈50公里的半徑範圍之內,城市和城市之間是無縫連接的,它的土地開發強度達到了33%。而上海都市圈的開發強度僅僅是東京都市圈的一半左右。如果上海未來面向上海都市圈發展的話,在這個範圍之內增加建設用地,仍然有巨大的餘地。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浦東,金山,青浦,奉獻還有大面積農業用地,簡直太浪費了。

如果未來上海面向都市圈發展,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建設軌道交通網。鏈接中心城區和周邊的中小城市,建設城際軌道,並且要大體量、快速度,同時加大上海中心城區的軌道交通密度。 所以以後在上海買房,靠近一個地鐵線路已經落伍了,至少周邊應該有兩條地鐵線路。

一個城市發展多大,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越多,那麼這個國家的首位城市人口就越多,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經濟規律。如果不認識到這一點,按照目前我們很多人的想法,把上海總人口管住,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人口的數量沒管住。因為人總是要去收入更高,生活質量更好,就業機會更加豐富的地方去工作和生活,而把建設用地的面積總量管住。恐怕房價會進一步上漲。隨著房價的持續上漲,整個城市的競爭力就下降了,因為生活成本生產成本都會上升。

現在上海在中心城區和自己的縣郊區之間在做綠化,聽起來這樣挺美好的。但未來上海的產業結構一定是以服務業為主,交通通勤以軌道交通為主,那麼這樣的一個綠化帶不僅對環保沒那麼大作用。反而會影響上海在長三角城市一體化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如果上海的郊區仍然保留大量的農田,不僅農民的收入很難提高。城鄉間的收入差距也會持續擴大。政府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補貼那些農業生產人員。這些都會成為上海越來越重的負擔。

中國的一線城市未來都一定是面向都市圈建設的,突破既有的人口和土地侷限,同時用快速便捷的軌道交通網絡來連接中心城區和周邊的其他中小城市。當前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進程已經放上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成為了一個國家戰略。那麼上海也只有面向都市圈建設才有未來,這樣虹橋地塊就特別值得大家來注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