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所罕見:達茂聯合旗西河公社農民一鐵鍬挖出了5件國家一級文物

一、文物發現經過

1981年10月,烏蘭察布盟達茂聯合旗西河公社前河子大隊的社員何吉林與兒子何鳳生,在自家小院西牆外挖土堆牆,準備開闢一片平地作為場面。何鳳生一鍬下去,感覺像有什麼異物,於是他用勁兒深挖,翻開一看,土裡有一捆金燦燦的東西。他一面翻著,一面呼爹叫娘。一家人解開一看,原來是一條龍形狀的鏈子,捆著4件類牛似馬、頭上長著角和枝枝葉葉的東西,像首飾又像鳳冠,龍身上還有一些小附件,件件都是金光燦燦。他們不約而同地想:莫非真的挖出金子來了?!但全家3口人誰也說不清道不明這是一捆什麼東西。

事情漸漸傳開,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何吉林和老伴都犯了愁,這該怎麼辦?是該自己偷偷藏起來還是主動上交國家?最後決定,不管這些東西是金子的還是銅的,先找個明白人看看。何吉林早聽說西河公社住著地質隊,有科技人員,就當即和前河子大隊的領導共同找到地質隊。地質隊領導、科技人員及好奇的人們都來觀看,可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幾個人說:這好像是一些頭戴(大青山後山地區把婦女頭上戴的飾品叫做“頭戴”)類的老玩藝。最後的結論是不一定是金子的,也可能是風磨銅。何吉林考慮再三,他覺得自己存放不牢靠,就交給了大隊。就這樣,大隊交給公社,公社報送旗裡。到了旗裡後,人們都說這是一捆古物,銀行懂金子的人說,這是金子的文物。於是旗裡決定先將這捆金飾存放到銀行的保險箱裡。隨後,將此事報告給烏蘭察布盟行署和盟文化局,請求轉有關部門鑑定研究。

當時烏蘭察布盟文物站剛剛組建,借了外貿部門幾間房子,人也不多,還缺少專業技術人員。但當達茂聯合旗文化局高麗華打電話到盟裡讓文物站鑑定金飾後,工作人員立即開始行動,劉瑞站長和武踴二人第二天就來了。

達茂聯合旗是一個歷史古蹟、人文景觀非常豐富的地方。可是,歷史上的戰亂及“文革”浩劫,使許多人文景觀、歷史古蹟和文物遭到毀壞,令人痛心。這一回一鐵鍬挖出一捆古代金飾,十分激動人心,許多人都在關注著。再加上曾在達茂旗工作過的劉瑞同志,這次又帶著考古鑑定任務而來,很受歡迎。旗黨政領導、文教部門熱情接待了文物站工作人員,派旗文化館館長秦瑞陪同並參與考古鑑定,還找來人行行長李友共同觀看了出土文物,隨後便趕到西河公社前河子大隊何吉林家。

何吉林高瘦身材,是個農村很少見的美男子,也很健談。何吉林全家人熱情接待了工作人員,以當是最好的飯菜——炒雞蛋烙油餅招待大家。

劉瑞一行在挖出金飾的地方又挖掘了一次,但沒有挖出其他東西。他們又在村子的前後左右進行了調查,也沒有發現其他相關文物和遺蹟,第二天返回百靈廟後,劉瑞再次拜訪了人行行長李友和文化館秦瑞館長,3人商定先將金飾帶回集寧。第三天天明,他們就找到直達呼市的便車,之後再乘火車回集寧。當時,劉瑞和武踴二人只得把金飾放在手提工作包裡,雖然兩人約定提高警覺,概不外談,但一路上還是提心吊膽,回到了集寧後,讓人操心的事又來了,這一捆金飾沒有地方放。最後只好放在劉瑞家裡保管。

金飾帶回集寧後,烏盟黨政領導非常重視,指定盟公署秘書長羅布庫牽頭研究出土金飾的鑑定和獎勵等事務。羅秘書長責成盟文物站到自治區文物工作隊請求考古專家幫忙鑑定。盟文物站立即到呼市找到文物工作隊的李逸友、陸思賢、丁學芸等專家,經過研究確定:這批金質文物是自治區首次發現的、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物。聽了文化局、文物站彙報這一情況後,羅秘書長提議要重獎捐獻者,得到與會者一致贊同。隨後決定:一、在達茂旗西河公社召開表彰大會;二、獎勵何吉林兒子何鳳生一個工作指標,安排在盟文化系統工作,並獎勵給何吉林人民幣1500元(含部分路費,實際獎勵1300元)。

二、文物介紹

何鳳生一鐵鍬挖出的金器共5件,計金龍飾1件,金牛頭鹿角飾2件,金馬頭鹿角飾2件,總重量531克,出土時金龍飾纏著其餘4件頭飾,卷裹成一團,正好被何鳳生一鐵鍬挖了出來,5件金器完好無損,並沒有被鐵鍬剷傷。據專家考證,這5件金器是晉代,一說為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文物。

(一)龍形金項飾(又名“五兵佩”)

世所罕見:達茂聯合旗西河公社農民一鐵鍬挖出了5件國家一級文物

龍形金項飾。內蒙古博物院收藏。

世所罕見:達茂聯合旗西河公社農民一鐵鍬挖出了5件國家一級文物

龍形金項飾部分特寫

長128釐米,龍頭用金片捲包鑲嵌而成,龍身用金絲編綴而成,環環相套,像細鱗片片相疊,盤曲自如。龍身上還有7件附加裝飾,有盾牌2,戟2,鉞1,梳子2.因軀體可以自由纏繞,兩個龍頭也就可以對合在一起,一個龍嘴中含著環,另一個龍嘴中含著勾(金勾已失),勾和環掛住,就可以戴在脖子上,形成二龍戲珠的狀態。

(二)金步搖4件

1、金牛頭鹿角飾(金質牛頭鹿角步搖)2件,款式相同。每件長19.4釐米,重87.37克。牛面部分別以魚子紋進行勾勒,並分別鑲嵌白、藍、綠等色料石。金葉總計14片,每片金葉均可搖動。見配圖。

世所罕見:達茂聯合旗西河公社農民一鐵鍬挖出了5件國家一級文物

金馬頭鹿角飾。國家博物館收藏。

2、金馬頭鹿角飾(金質馬頭鹿角步搖)2件,款式相同。高16.2釐米,重約70克。馬的雙眼、耳及鹿角等部位鑲嵌紅、白料石,邊緣飾魚子紋。見配圖。

世所罕見:達茂聯合旗西河公社農民一鐵鍬挖出了5件國家一級文物

金牛頭鹿角飾。內蒙古博物院收藏。

三、擴展閱讀:

(一)“五兵佩”

晉代時婦女所戴狀如兵器的髮飾。南朝沈約編撰的《宋書·五行志一》記載:“晉惠帝元康中,婦人之飾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瑇瑁之屬為斧、鉞、戈、戟,以當笄。”

西河鄉出土的龍形金項飾有盾牌2,戟2,鉞1,都是古代兵器,因此這件文物是是典型的五兵佩。

(二)“步搖”

1、“步搖”,我們當地通稱“頭戴”。

2、據東漢末年劉熙編著的《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意思就是這種頭上戴著的首飾走起路來隨著步子不停地顫動搖晃,故得名“步搖”。“步搖”的直觀形象傳為晉人顧愷之所繪的《女史箴》圖,圖中一婦女頭上立插兩枝金花,花是用金片或金箔剪成的“步搖”。

3、步搖作為宮廷后妃首飾,最初對其佩戴有著很高的規格要求,《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皇后拜謁宗廟時必須佩戴步搖。到了漢代,一般的後宮嬪妃尚無資格佩戴步搖,唐代時,步搖才成為普通飾物。

4、古詩中的“步搖”

古典詩詞中,時見美人頭戴步搖的情態描畫。如曹植《七啟》詩:“戴金搖之熠燿,揚翠羽之雙翹”;晉初傅玄《有女篇·豔歌行》:“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璫”;庾信《奉和趙王美人春日詩》“步搖釵梁動,紅輪被角斜”。

  梁朝女詩人沈滿願(沈約孫女)有首《詠步搖花》詩:“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瑛。但令雲髻插,蛾眉本易成。”詩中把當時步搖的形制以及插著這種步搖走路時的風姿描繪得淋漓盡致。

《全唐詩》中有關於步搖冠的大量描寫。比如:薛昭蘊《浣溪沙》“步搖雲鬢佩鳴璫”;張仲素的《宮中樂五首》“翠匣開寒鏡,珠釵掛步搖”;武元衡《贈佳人》“步搖金翠玉搔頭,傾國傾城勝莫愁”;韓偓《浣溪沙》“攏鬢新收玉步搖,背燈初解繡裙腰”;戴叔倫《白苧詞》“新裁白苧勝紅綃,玉佩珠纓金步搖”。

言及步搖風情,全宋詞中亦有所見,且不乏佳句。如謝逸《蝶戀花》“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顫”;侯置《阮郎歸》“雲鬟玉步搖,淡妝濃態楚宮腰”;呂勝己《長相思》“體夭夭,步飄飄。綬帶金泥縷絳綃,瓏璁趁步搖”;張掄《畫堂春》“月娥來自廣寒宮,步搖環佩丁東”;張玉娘《夢遊龍闕》“肌澈冰霜玉樹寒,步搖環佩玻璃滑”;曹勳的《端午帖子九首》“朝下仙班曉景遲,步搖香認九華妃”。

元代著名戲曲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一句,更是膾炙人口。

最受世人推崇的步搖傳世之作,當屬白居易《長恨歌》中一段詩句:“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詩中的楊貴妃頭上雲髻高聳,步搖光華燦燦,搖曳生姿,顧盼之間益增嫵媚,美得令人心動神搖,迷得唐明皇神魂顛倒,馬上與她“芙蓉帳暖度春宵”,足見步搖的迷人魅力。

根據原烏蘭察布盟地方誌辦公室主任郝念東、原烏盟文物站站長劉瑞回憶,及有關資料編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