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創新實力 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工作者迎來“高光時刻”

近日,經過國際岩石物理與測井學會常務委員會在美國投票決定,授予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王華研究員2020年度“SPWLA卓越服務獎”(SPWLA Meritorious Service Award)。該獎項旨在表彰過去一年為學會做出卓越貢獻的學者和專家,每年評選一人,王華研究員是目前國內唯一獲得者。SPWLA將在今年於加拿大班夫召開的年會上進行頒獎。



過去一年,王華聯合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西南地區6所高校的學者成立SPWLA中國西南分會,這是該著名國際學會組織第一次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成立分會。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電子科大在全球地球物理研究領域的影響力,拓展了學院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國際化程度,為學校“空-天-地”一體化地球科學研究的高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科技賦能疫情防控

3月1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表示,5所高校研發的14種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獲得了歐盟CE認證,正式取得了進入歐盟市場的資質

這其中就有電子科技大學楊正林教授團隊聯合企業共同研製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該試劑已進入量產,並應用於包括武漢、成都等全國各地多個醫療機構的抗疫第一線,也將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檢測工具。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電子科技大學的科技工作者加班加點堅守科研一線,爭分奪秒與病毒較量,為打贏這場硬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吹響協同攻關“集結號”

儘管還在寒假期間,電子科大就未雨綢繆,吹響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攻關“集結號”。

2月4日,該校發佈了《關於加強新型冠狀病毒防治科研攻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單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科研力量,積極開展新型冠狀病毒防治的相關研究,鼓勵不同單位協同攻關、跨學科合作,並將協助相關科研人員協調各方優勢力量,充分發揮附屬醫院作用,集智攻關。

同時,瞄準國家防控疫情急需,在校內以指南發佈方式優先啟動一批集成攻關、交叉融合類項目研製工作,支持校內各科研團隊在發熱監測、檢測診斷、治療處置、病毒滅殺、疫情防控、應急管理等方面開展集智攻關。

被國務院新聞發佈會點讚的科研成果,正是該校科研工作者勇擔使命、集智攻關,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控制疫情和戰勝疾病的生動實踐。

人工智能賦能疫情防控

通過測溫區時,系統可以自動檢測通過者體溫並進行異常提示,極大方便體溫監測工作開展。疫情期間,該校公共安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殷光強組建起一支多學科團隊,緊急攻關研發了全域測溫雷達系統。


精度高、識別準是這套系統的特點之一,其測溫精度誤差在±0.1℃以內。同時,實現了無感知、速度快,最大支持2×5米範圍內實時測溫,可以有效規避人群聚集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疫情期間,像殷光強這樣的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研究基礎、根據防控一線實際需求研發戰“疫”黑科技的科技工作者,電子科大還有不少。

硬科技創新實力 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工作者迎來“高光時刻”


“小護士”智能護理機器人


不用戴口罩,也不用穿防護服的“小護士”智能護理機器人,可以根據設定的程序自主導航,進行噴灑消毒,派發藥品,還可以對病人進行體溫、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徵測試。

電子科大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彭倍教授介紹,這款機器人還能通過人臉或指紋信息對病人進行身份確認,並搭配熱成像人體高精度測溫系統,實現24小時智能監測預警,極大降低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和院感風險。目前,“小護士”已在四川省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應用。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公佈後,如何讓人們更加直觀地瞭解這些確診病例的具體位置?電子科大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合作方聯合推出了新冠肺炎疫情衛星地圖速查系統,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帶來的“太空視角”,讓確診病例分佈位置盡收眼底,並顯示出附近的確診病例分佈與自己的距離,為公眾提供免費的疫情防控公益服務。

硬科技創新實力 電子科技大學科研工作者迎來“高光時刻”


楊正林教授團隊研製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獲批應用。從研發到上線,用時不到10天。在系統研發過程中,團隊成員充分體現了奉獻精神,大家反覆測試、校正、調整、優化,時常鏖戰到凌晨,最終把官方發佈的疫情文字轉化成了一目瞭然的“疫情衛星地圖”。


作為一所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的“雙一流”大學,學校將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優勢,加大防疫科研攻關力度,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出成電人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