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連嶽的觀點有共鳴,只可惜他不像自己說得那麼“很善意”

我對連嶽的觀點有共鳴,只可惜他不像自己說得那麼“很善意”

第一次打開連嶽的公眾號時,我先是吃了一驚,就像照鏡子看到了自己,因為這頭像圖片和我個人微信號的頭像完全一樣。​

觀點也會一樣嗎?

再看他最近引發波瀾的兩篇文章《尤其今年,從個人到國家,生產力競爭才是一切》、《既然我上了微博熱搜,那就說一說》,還真有不少觀點於我心有慼慼焉。

一是論生產力:

沒做過事情的人,不會有企業家思維,如果他又擅長抒情,那更糟糕,你通過他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可能是顛倒的。我們,我們的孩子,千萬不能去當這種人,自我感動得半死,卻對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去動手,去流汗,去思考,知道做事有多難,對生產力有真實的感知,才不會誤讀真實的信息,才不至於浪費一生。

我贊同這樣的論述(雖然有些走極端,但網文不就是靠著語不驚人死不休來博眼球嗎?),許多象牙塔中的知識分子的確對複雜真實的社會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只是滿足或沉溺於某一種自以為正確的理念中,既不會有企業家思維,也不去嘗試理解。

換句話說,一些人更關注的是理念、精神,另一些人則更關注物質、生產力或曰科技。想想項立剛對作家方方的蔑視、對實幹企業的推崇,其實就體現了這種差別。

本人在高校裡教過經濟學,去深圳的廣告公司編過雜誌,去廣州的製造業打過工,去北京的諮詢公司當過顧問,還去農資公司賣化肥、去房地產公司賣房子、自己也開過公司……

我的感觸是:在這真實的世界和既簡單又複雜的人心面前,一切理念都是蒼白的。

二是論民主:

民主並不是更好的體制,它是更壞的體制,它對市場經濟、契約精神、對自立自強的高尚品格,都造成持久的、制度性的傷害。一個釋放了更多市場的體制,就是更好的。中國的體制並不會比美國更不愛市場,甚至更愛,當然可以做得更好,這是後話。


一個喜好市場的君主制國家,好過一個民主國家。柏拉圖的話是對的,喜好民主並非雅典的光榮,而是雅典的墮落。中國真搞起歐美那種民主,也將墮落。

我並不完全贊同這種觀點,還是那句話,連嶽是故意往極端了些——這樣更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激起讀者的情緒。

但有兩個角度我還是有共鳴的:

一是市場經濟發展最需要的是自由。能釋放出更多的自由,就能推動經濟更好的發展,而不是民主了就一定能搞好經濟。中國這40年來的經濟成功就是因為在不斷地釋放自由,而且仍有很大空間。

二是民主絕非包治百病的靈藥。至少在當下,我悲觀地認為,那將會更加刺激不同群體的巨大撕裂和利益衝突。

連嶽從“公民專欄作家”變為“情感博主”、“帶貨高手”,我覺得這沒什麼,能理解。

只是,他一邊說自己“很善意”,一邊卻幹了“缺善意”的事,這就不應該了。

我現在很善意,因為世界對我很善意……大到改革開放,中到我生活的廈門有深厚的商業傳統,小到好朋友們的幫襯,這些都不是我個人努力就有的。我成為一個多善意,不焦慮的人,那就是必然。正因為如此,我又得到了更多的善意。我自己活得滋潤,卻老要想著世界的壞,那太虛偽了,我做不到。

這話說得很好,但另一邊卻又說:

疫情之後的中國,有兩點要反思:一是對那些貢獻生產力的企業家好一點,他們才是國之根本,減稅降費相當於提升生產力,應該當成長期的國策,不能幹殺雞取卵的事;二是別再用納稅人的錢養一堆作家了,別以為養著他們就自然是你的吹鼓手,更大可能是享受你的待遇、福利與特權,還要搏一搏反體制的美名。

前面說的不錯,別再用納稅人的錢養作協也對,但最後一句“享受你的待遇、福利與特權,還要搏一搏反體制的美名”,實在是誅心之論、不乏惡意,而且明顯就是在暗諷方方。

很多人即便書生意氣,但一直能堅持理想主義與赤誠之心也是很難得的。

連嶽也曾是那個群體的一員,對他們,不妨真的多一些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