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连岳的观点有共鸣,只可惜他不像自己说得那么“很善意”

我对连岳的观点有共鸣,只可惜他不像自己说得那么“很善意”

第一次打开连岳的公众号时,我先是吃了一惊,就像照镜子看到了自己,因为这头像图片和我个人微信号的头像完全一样。​

观点也会一样吗?

再看他最近引发波澜的两篇文章《尤其今年,从个人到国家,生产力竞争才是一切》、《既然我上了微博热搜,那就说一说》,还真有不少观点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是论生产力:

没做过事情的人,不会有企业家思维,如果他又擅长抒情,那更糟糕,你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可能是颠倒的。我们,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能去当这种人,自我感动得半死,却对真实的世界一无所知。去动手,去流汗,去思考,知道做事有多难,对生产力有真实的感知,才不会误读真实的信息,才不至于浪费一生。

我赞同这样的论述(虽然有些走极端,但网文不就是靠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博眼球吗?),许多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的确对复杂真实的社会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只是满足或沉溺于某一种自以为正确的理念中,既不会有企业家思维,也不去尝试理解。

换句话说,一些人更关注的是理念、精神,另一些人则更关注物质、生产力或曰科技。想想项立刚对作家方方的蔑视、对实干企业的推崇,其实就体现了这种差别。

本人在高校里教过经济学,去深圳的广告公司编过杂志,去广州的制造业打过工,去北京的咨询公司当过顾问,还去农资公司卖化肥、去房地产公司卖房子、自己也开过公司……

我的感触是:在这真实的世界和既简单又复杂的人心面前,一切理念都是苍白的。

二是论民主:

民主并不是更好的体制,它是更坏的体制,它对市场经济、契约精神、对自立自强的高尚品格,都造成持久的、制度性的伤害。一个释放了更多市场的体制,就是更好的。中国的体制并不会比美国更不爱市场,甚至更爱,当然可以做得更好,这是后话。


一个喜好市场的君主制国家,好过一个民主国家。柏拉图的话是对的,喜好民主并非雅典的光荣,而是雅典的堕落。中国真搞起欧美那种民主,也将堕落。

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还是那句话,连岳是故意往极端了些——这样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激起读者的情绪。

但有两个角度我还是有共鸣的:

一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是自由。能释放出更多的自由,就能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民主了就一定能搞好经济。中国这40年来的经济成功就是因为在不断地释放自由,而且仍有很大空间。

二是民主绝非包治百病的灵药。至少在当下,我悲观地认为,那将会更加刺激不同群体的巨大撕裂和利益冲突。

连岳从“公民专栏作家”变为“情感博主”、“带货高手”,我觉得这没什么,能理解。

只是,他一边说自己“很善意”,一边却干了“缺善意”的事,这就不应该了。

我现在很善意,因为世界对我很善意……大到改革开放,中到我生活的厦门有深厚的商业传统,小到好朋友们的帮衬,这些都不是我个人努力就有的。我成为一个多善意,不焦虑的人,那就是必然。正因为如此,我又得到了更多的善意。我自己活得滋润,却老要想着世界的坏,那太虚伪了,我做不到。

这话说得很好,但另一边却又说:

疫情之后的中国,有两点要反思:一是对那些贡献生产力的企业家好一点,他们才是国之根本,减税降费相当于提升生产力,应该当成长期的国策,不能干杀鸡取卵的事;二是别再用纳税人的钱养一堆作家了,别以为养着他们就自然是你的吹鼓手,更大可能是享受你的待遇、福利与特权,还要搏一搏反体制的美名。

前面说的不错,别再用纳税人的钱养作协也对,但最后一句“享受你的待遇、福利与特权,还要搏一搏反体制的美名”,实在是诛心之论、不乏恶意,而且明显就是在暗讽方方。

很多人即便书生意气,但一直能坚持理想主义与赤诚之心也是很难得的。

连岳也曾是那个群体的一员,对他们,不妨真的多一些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