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成語典故中“恥”的有下限嗎?

【出處】《論語》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中“恥”的有下限嗎?


孔子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

對於那些能夠做到不愛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學習為恥的人,孔子特別讚賞他們,認為那是好學的表現。孔子自己也時常這樣做。

孔子初次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祀祖先的典禮,因為對於許多禮儀,孔子都不明白。

因此孔子不停地問身邊明白的人。這是什麼禮儀?它表示什麼意思?下一步該做什麼?孔子把他不清楚的每一個禮節都問清楚了。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中“恥”的有下限嗎?


很多人不僅不為孔子的這種學習態度所感動,反而在背後嘲笑他:“還給別人當先生呢?連這些禮儀都不懂。什麼都要問,真是不以為恥。”孔子聽了這些議論後,坦然地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對於自己不懂、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個明白,弄清楚,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方法。”

孔子除了重視書本知識以外,也注重吸收別人的經驗。他主張多聽別人的意見,並擇善而從。另外,通過直接經驗獲得知識的同時,孔子也吸取別人以及古代的知識,重視實際材料和證據。

孔子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日益成為學識淵博的人,被後人尊稱為聖人,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中“恥”的有下限嗎?


◆釋義

不恥下問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比自己低的人求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