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報社不僅做新聞,還能造口罩!

作者|臨沂日報記者 彭慶東 車明軍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市每天需要口罩達300多萬隻,而供應數量僅幾十萬只。臨報融媒記者深入抗疫一線採訪時發現:農村地區的很多居民不戴口罩,不少市民一隻口罩要戴好幾天,就連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也缺少口罩。

面對這種情況,臨報集團能做些什麼?

去年以來,集團探索非報經營,大力發展康養產業,收購了山東仁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兩個子公司,其中的山東英富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具有醫療器械生產資質。

這家報社不僅做新聞,還能造口罩!


能否緊急轉產生產口罩?2月10日,公司班子向集團黨委提出申請。當天,集團黨委立即召開會議進行研究論證,同意英富路公司轉產口罩,決定成立相關機構,緊急啟動轉產計劃,計劃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成品,以最快的速度展現抗疫的“臨報擔當”。

而此時,對於生產口罩,公司還沒有一塊無紡布、沒有一個機器零件,沒有一個懂技術的人員。抗疫的特殊時期,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讓口罩面世?從臨沂市到郯城縣,從臨報集團到英富路公司,快速鋪開了多條“戰線”齊頭並進。

市縣領導親臨企業解難題

臨報集團所屬公司轉產口罩,得到了市疫情指揮部和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2月14日下午,市政府副市長劉賢軍、副秘書長冉賢、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周東開等,親臨英富路公司調研情況、指導工作。郯城縣縣委書記劉連棟、縣委副書記王立軍等陪同。

劉賢軍指出,要勇於擔當,積極作為,抓緊辦理相關手續,積極採購原材料,切實加強產品質量管理,搶抓工期,分秒必爭,早日生產出符合醫用要求的口罩,以緩解郯城乃至全市口罩緊缺的被動局面。

隨後,郯城縣防疫指揮部、工信局、應急管理局、地方金融局的負責人,多次到企業現場辦公,調研瞭解籌備情況,解決投產前後的各種難題。應急管理局局長楊大剛、縣工信局局長陳彬,每天在“抗疫戰線”上連軸轉,仍時刻關注英富路口罩的生產,出面協調各相關部門給予支持。

對於資金缺口,他們協調建行郯城支行貸款200萬元;對於銷售渠道,保證按照政府應急採購統一調配……

南下北上搶設備進材料

疫情發生後,口罩機立即成了炙手可熱的設備。元宵節剛過,採購設備和原材料的人馬就上路了。

這家報社不僅做新聞,還能造口罩!


公司負責人王發平帶人開車南下上海,考察口罩設備生產廠家。想進城,上海封城;想吃飯,飯店不開門;想住宿,賓館不營業。他們在上海周邊轉悠,餓了吃自帶的煎餅,困了睡在車子裡。

談好了一家,簽了合同交了定金,對方第二天打來電話:“再加10萬元,否則延遲交貨”。又談好了一家,人家又說配件進不來,一個月內拿不到機器。就這樣,聯繫了20多家,簽約了七八家,然後又一個個的毀約。

終於進入了上海,找到了一個滿意的廠家,可是一看全國幾十路採購人馬都盯在哪裡,有的已經交上了現金,隨時準備搶設備。憑著沂蒙人的韌勁和誠懇,他們軟磨硬泡終於敲定了一套生產設備,當時的價格是45萬元。而短短几天后,別人買到的價格已經到了130多萬。

出發——回來隔離——再出發,他們從濟南又搶到了一套口罩生產設備後,又立即趕到淄博搶原材料。這第一批原材料就能生產1000萬隻口罩,而此時很多廠家正因原材料斷貨而停產。

特事特辦領取“出生證”

英富路公司具備Ⅰ、Ⅱ類醫療器械生產和經營資質,但尚需進行二類資質(口罩生產)的註冊備案,從縣裡、市裡逐級報到省裡再批下來,常規情況下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

這家報社不僅做新聞,還能造口罩!


2月13日,公司與郯城縣行政審批服務局電話預約後,該事項進入了該縣的“戰疫審批直通車”。網上申報,快速審批,整個過程僅用8分鐘!對於疫情過後需補辦的手續,該局將許可流程、途徑及聯繫方式等告知了英富路公司。

包括英富路公司在內,郯城縣推出的“線下辦、線上辦、預約辦、上門辦”,在疫情期間共辦理審批服務近2000件,即時辦結率100%。

緊鑼密鼓籌備轉產

對於生產口罩,英富路公司一沒技術,二沒人才,但2月中旬以來的短短的十幾天內,他們就具備了新產品的生產條件。

緊急調配生產場地。騰出2700平方米十萬級無菌車間,作為口罩生產區域,同時調配消毒、儲存區域,滿足生產所需。

緊急培訓生產人員。安排技術人員到口罩機生產廠家進行培訓,同時整理了9頁近5000字的生產規範,做到“來之能戰”。

緊急建立產業鏈條。進貨、銷售、財務、安全、物流……各個環節的保障,從硬件、軟件到人員迅速到位。

3月3日凌晨3點,濟南廠家的生產設備運到英富路公司。等待了半夜的公司領導、辦公室人員,一起動手把設備卸下車,又肩扛手抬到生產車間。

這已經不知是多少次“挑燈夜戰”了,接收原材料、接受設備,幾乎都是在深夜。為了防疫也為了節省工錢,他們心甘情願地當起了裝卸工。有的同志被擦傷、碰傷,但無一人提出休班。

安裝調試成功投產

有了設備,並非安上就能生產。設備廠家也是相關企業緊急轉產而來,一套機器2萬多個零件需要磨合,特殊時期廠家又不派技術員來給調試。怎麼辦?

這家報社不僅做新聞,還能造口罩!


關鍵時刻兄弟單位伸出援手,報社印刷廠派出3名技術員,和公司技術人員一起,對著說明書一點一點進行安裝調試。設備某個部件有問題需要更換,集團辦公室立即安排駕駛員帶著公司技術人員,凌晨3點趕到濟南廠家更換部件。回來時天已經大亮,他們匆匆吃了點早飯又回到車間調試設備。一連幾天,公司領導班子和技術人員吃住在廠裡,每天工作15個小時。

3月5號,公司領導終於說服濟南廠家派來三位技術員,與他們攜手又連續奮戰三天。在所有200多家客戶中,這是廠家唯一派出技術員進行調試的。

3月11日,公司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設備試車成功,生產出第一批口罩。公司第一時間送樣檢測,市場監管局加班進行檢測,結果各項指標均合格。

公司領導、辦公室人員,既要幹好本職工作又要到車間裡勞動,每天工作不下15個小時,就連去食堂、上廁所也是一路小跑。

員工的熱情也被激發出來。之前沒有上過夜班,也沒有口罩生產經驗,他們靠著一股韌勁迎難而上。住在市區的女工,有的騎電車一個半小時到廠,有的讓家人開車送到廠裡,上完夜班後再返回市裡。沒有人提加班費,沒有人要求長工資,大家的目標就是早日生產出口罩供應給居民。

這家報社不僅做新聞,還能造口罩!


試產期間,公司收到郯城縣應急管理局50萬元預付款,每天生產的4萬隻口罩全部被政府採購收儲。我市幾家藥品連鎖企業先後到公司進行洽談,簽訂購貨合同,待滿足政府供應後在藥店統一銷售。兩套設備全部投產後,每天將有30萬隻口罩供應全市,英富路公司將成為我市防疫應急物資供應企業中產量最大的國有企業。

記者圈/羅日丁

網址:www.jizhequan.cn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