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在某個辯論節目中,曾有過一個讓現場辯手和觀眾都產生強烈共鳴和情緒的問題:“對於生活的暴擊,我們該不該感謝?”這個問題的中的暴擊範圍之大,從疾病到失戀,再到揹負重債、牢獄之災,乃至親人的死亡等等,在這些困難面前,人們有時脆弱的不堪一擊,但是消沉過後,又會有一種春風吹又生的韌勁,挺過一關又一關,就像臺灣節目主持人沈玉琳說的那樣:“關關難過,關關過。”

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這樣的事情聽來彷彿天方夜譚,在這個高手如林的都市叢林裡,弱肉強食的法則早已在千百年前刻入人們的血液中,過於普通也許都會被埋沒淘汰,更何況有了缺陷,這似乎註定此生無法實現遠大抱負,然而生活卻像給我們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中國有邰麗華,美國有菲爾·漢森。對於邰麗華,幾乎每一箇中國人都記得那個閃耀在春晚舞臺上的千手觀音,也記得他們身為聽障人士,卻完成了聽人無法達到的高水平舞臺。

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菲爾·漢森並不是美國的舞蹈演員,但他也是一名藝術工作者。身為畫家的他,卻因永久性神經損傷導致雙手不停地顫抖,無法進行穩定的創作,他用盡全力以保持線條的穩定,得到的卻是一條像小孩子一樣歪歪扭扭的、猶如爬蟲一般的線條。這也讓他因此消極、沉淪了三年。三年時間裡,他自己形容自己為“行屍走肉、沒有思想”,他痛恨顫抖、抗拒顫抖,在他看來,顫抖毀了一切,毀了他實現原本夢寐以求的藝術形式——點畫的任何可能性。

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為了對抗顫抖,他不停地找尋著其他方式來不受顫抖影響,他用大尺寸創作將自己從顫抖中解放,雖然他無法創作點畫,但他能夠繼續從事藝術,然而從顫抖的陰影中逃離出來的他,卻失去了創作的激情與靈感,那時他才明白:他被太多的選擇所麻痺,而他需要做的是重新回到那個熟悉的牢籠裡。他開始探尋“尋找極限可以讓人變得更具創造力嗎?”他開始刻意的限制自己的創作條件:在50個星巴克的杯子上作畫、以自己的皮膚作為畫板、用手掌側面“劈”出一幅作品等等,然而這樣的嘗試代價也是慘痛的,他的小指關節淤青並且好幾個星期無法彎曲。然而他卻樂在其中,因為他通過擁抱自己的侷限——顫抖,發現了另一種激發創造力的方式。

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除了擁抱顫抖,他還進行了更多的嘗試,比如依靠別人創作自己的作品內容,一週時間內,他接聽了無數個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的電話,他們跟他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幽默詼諧、有的沉重悲痛,而他將這些人的故事中的文字彙成了一幅畫,形成了自己的作品。

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他還創作了一種“毀滅”題材的作品,在他看來,創作的謎底不是為了存在,而是為了毀滅。他利用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材料:漢堡的油脂、冷凍的酒、燃燒的火柴、以及點燃的蠟燭等等,在他的手下,23幅不同的作品,卻沒有任何一個留下了可供展示的實體,都隨著時間的流逝,快速消散了。在這種愈演愈烈的限制中,他感受到了解放,也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靈感。

畫家患上“手抖病”,無法畫直線,卻因禍得福成為國際藝術家

​他曾經受邀在TED2013會議、Adobe MAX創造力會議、世界峰會和“百萬美元圓桌會議”上發表演講,他的作品在Skype,迪士尼和《早安美國》等幾個家喻戶曉的媒體中都有展出,他被人們稱為“人民藝術家”。然而他所獲得的這些成就,都源於他學會的兩件事:學會放下失敗和不完美,學會堅持在逆境中蟄伏,等待曙光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