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史的價值與重要性!


學習歷史的價值與重要性!


《未來簡史》中赫拉利博士這樣簡訴學習歷史的意義:“學習歷史不是為了預言未來,現代社會發展太快,預言未來太困難。歷史造就了我們現在的社會文化,而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被現代的社會文化所影響。所以這就像是我們祖先從冰冷的墳墓裡伸出雙手,扼住我們的脖子,強迫我們朝著某個方向前進。學習歷史是為了鬆開這雙手。,讓我們可以看一看其他方向,試試不同的路。”

我認為這有點像最優化問題裡,在前進到達局部最優解的路上,我們還能去試著找一找全局最優解。

舉個例子:

《清末歷史》公開課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斌椿,旗人,是中國第一個跨出國門的官員,也是最早被英國女王接見的中國官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清政府派去歐洲考察,為期四個月,共訪問了十數個國家。他飽讀詩書,知書達禮,同時被認為是頭腦靈光。然而在回國後,在考察日記中卻這樣寫道,‘英國人的火車就是我國的木牛流馬,顯微鏡就是佛學中的一花一世界’。得出的結論是,英國人還在學習我們一千多年前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對事物的認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對事物直覺的認識,稱為‘有’,比如桌子是黃色的;另一個是對事物屬性的推斷,稱為‘無’,比如相應波長的光是黃色的光。

馮友蘭大師在《中國哲學史》中這樣解釋農民思想的侷限:“在古代中國,即使是讀書人,也多出生地主家庭,離不開土地。農民日常與之打交道的,諸如田地和莊稼,都是他們一看就認識的東西。他們處於原始和純真的心態之中,把直接認知的東西看為寶貴的東西,以‘有’去推斷‘無’。”

學習歷史的價值與重要性!


《人類簡史》中這樣介紹思維意識:“把思維分成客觀,主觀和群體相互主觀。群體相互主觀就是一個地方的民眾都相信同一個思想和意識形態,然後就會成為一個主觀的群體,變成一個民族,宗教或者國家。然後群體主觀意識建立法律和教義。其實這些東西全都沒有客觀物質支持。”

所以這大概告訴我們,為了儘量避免如例子中情況,避免被祖先留下的社會環境所逼迫,為了能夠有多看一看另一個方向的思維,我們需要去學習與瞭解歷史,知道我們社會為什麼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