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美食:詩詠珍饈魯菜鮮,未曾入口已垂涎

魯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的代表,也是中國家常菜的基礎,可以說,沒有魯菜,就不可能衍生出如今這多滋多味的菜系品種。魯菜自春秋戰國的灶堂孕育而來,經過南北朝迅速發展,至元、明、清成為宮廷御膳的珍饈,至此,作為菜品公認第一派的格局形成。戰火紛飛的歷史更替,斬不斷魯菜鮮香濃郁的味道,魯菜的延續,不止存在於制膳者的巧手之中,更沉澱於每個山東人的心頭和血液,隨著他們一代代的延續飄香至今。如今,對於山東人而言,魯菜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美味的傳承,更擔負著對中國傳統烹飪遺產傳承意義和發展責任。


山東美食:詩詠珍饈魯菜鮮,未曾入口已垂涎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山東人對美食的追求,可以用孔夫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概括。不瞭解山東的飲食文化,你就不可能知道魯菜到底有多少種類,以濟南菜為例,講究“一味一菜,百菜不重”;而膠東沿海生長的比目魚,就有十幾種不同做法,百般變化於一魚之中。上至宴席饕餮、下至街頭小吃,每一道美食都用濃郁的香氣描繪著自己的傳奇,山東人在飲食方面絲毫不將就,酸甜苦辣鹹,不僅是味覺,更是人生。


山東美食:詩詠珍饈魯菜鮮,未曾入口已垂涎


山東人很愛吃,也很會吃。勤勞、聰慧的山東人民自古就懂得就地取材,將看似平常的食材,變為餐桌上無法抗拒的下酒菜。凡是你眼之所及、心之所想的東西,你都能夠從魯菜菜譜中尋得它的身影。食在山東,不只是高檔宴席上的菜品製作方法精細,品種繁多,就連鄉野之間的茅屋家庭也是如此講究。


山東美食:詩詠珍饈魯菜鮮,未曾入口已垂涎


如果你來山東參加宴席,不要驚歎於“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魚翅席"、“翅鮑席”、“海參席”、“燕翅席"、“四四席”的排場,光是宴席上的八碗八碟、四冷四熱,四葷四素,四鮮四乾的碗盤之多就讓人眼花繚亂起來,更不用說這其中滋味;如果你在名山大川中游玩,不小心踏足山麓水畔的某個人家,或許它看似並不富裕,但你也不用擔心吃不到美食,庭院裡養的雞、鴨,山上的蘑菇、野菜,就足夠拼湊出一桌佳餚,讓舌頭沉浸在這鮮美之中。對待食材處理,無論是星級飯店的廚師,還是鄉野之間的家庭主婦都是一樣慎重,烹炒煎炸、蔥薑蒜末,一樣不少,各具風味。

來山東,不管什麼季節,也不管去哪裡旅遊,都有你忘不了的舌尖記憶。詩情畫意的大明湖畔,在清香淡雅的奶湯蒲菜中追尋夏雨荷的步伐,清淡優雅;碧海藍天的黃金沙灘,在原汁原味的海鮮中解放味蕾,消夏避暑;青山綠水的山坳之間,在最純粹的雞、羊鮮美中品味自然,迴歸原野。這是舌頭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旅行。


鹹鮮為主 突出本味

山東各地自然條件和物產的不同,又造就了魯菜的不同流派,分為濟南風味菜、膠東風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區風味菜,不同地方的風味美食,口味各不相同,不過若非要概括魯菜特點的話,唯有鮮、鹹二字。2500年前的儒家聖賢們奠定了中國飲食對精細的審美取向以及五味調和的調味哲學,1500年前《齊民要術》中的“蒸、煮、烤、釀、煎、炒、熬、烹、炸、臘、鹽、豉、醋、醬、酒、蜜、椒”奠定了中餐的烹調技法框架,這兩種工藝的完美結合,造就了魯菜經典。高手烹調的魯菜,講究造型精美,突出原本食材的鮮美,同時又注重與調味品的搭配,色豔味重,原汁原味。魯菜是最為平常也最見功力的菜系,將最普通的家常菜做的不普通,是魯菜烹飪的精髓。


魯菜呈現出的特點絕非偶然,與山東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烹飪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齊魯之邦地處半島,三面環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

相對良好的生存環境,造就了樸實無華的山東人民,無需費太多心思與生存環境鬥爭;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為這裡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飲食資源,蟹鱉魚蝦、野味山珍、新鮮果蔬、五穀雜糧、飛禽走獸,還有品種繁多、質地優良的種植調味品和釀造調味品,章丘大蔥、臨沂豆豉、洛口醋、蒼山大蒜、萊蕪生薑等,為烹飪高手們提供了能夠安心研究食品味道的條件和原料。

或許沒有哪一種菜系,能比魯菜更善於利用調味品的味道:大蔥為山東特產,魯菜的烹飪技法中,如炒、熘、爆、扒、燒等方法都要用蔥來提味,尤其是蔥燒類的菜餚,更是以擁有濃郁的蔥香為佳,如蔥燒海參、蔥燒蹄筋;調餡.爆鍋、涼拌都少不了蔥薑蒜;無論是魯西南雞、羊還是膠東地區的海鮮,食材本身都有或腥或羶的異味,這些調味品可以很好消除異味,保證菜品的醇厚濃香;膠東菜裡面的海鮮類講究原汁原味,蝦、蟹、貝、蛤,多用姜醋佐食;燕窩、魚翅、海參、幹鮑、魚皮、魚骨等高檔原料,質優味寡,必用高湯提鮮。無論是魚蝦蟹海鮮之鮮、雞羊鴨鵝口感之鮮,還是清湯、奶湯的清鮮,一個“鮮”字成全了魯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