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讓天下之士噤口不言,是福是禍?


前衛:讓天下之士噤口不言,是福是禍?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

噤口這個詞就出自這裡,意思很簡單,就是閉口不言,不說話,或者不讓說話。

說話好,還是沉默好?

為什麼要讓天下人噤口?

噤口之下,到底是福是禍?

這些問題,看似淺顯簡單,卻又異常複雜。

《老子》第五十八章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謂噤口的福禍,亦是如此。

之所以噤口,有不敢說,不能說,不願說的可能!也有制止胡說,瞎說,亂說的必要。

前者來看,不敢說定然是懾於淫威,不能說也許是惟恐惹禍上身,不願說必然是失望至極。無論不敢,還是不能不願,這樣的噤口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現象,做到這一點的個人,一時保有無過之福,卻必是天下之禍。

允許天下之士言之所言,說之務盡,無論是柔是剛,是褒是貶,善則聽其言,不善則猶自勉,這是自信的表現,也是不凡的氣度,更是天下勃勃生機之所在。

後者來看,胡說多是因為尸位素餐,瞎說則是無知無畏,亂說更是惡意中傷。這樣的人,這樣的現象,當然需要噤口。如若任由這些不分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善惡之人滿口胡沁,是非就會顛倒,人心就會盡失,如同枯草黃葉,難以持久。

偏偏,胡說亂說瞎說者大行其道,看似滿口仁義道德的良言,忠君報國的忠言,濟世救民的善言,實則空洞無物,虛空作假,偏離實際,偏激無度,偏頗無序。種種言辭,巧言令色,只為一己私利。言不由衷,不過沽名釣譽。

而不敢說不能說不願說的話,大抵說起來,肯定不是娓娓動聽之言,讚揚溢美之辭。這些話,或是良藥苦口,或是爭鋒相對,或是直擊要害,或是不留情面。話不好聽,但聽之有用,聞之有益。如果充耳不聞,更噤口不允,久而久之,也就“不敢復言”,冷眼相看,天下死寂一片。

清代大學士張廷玉久居朝廷中樞,禍福自保的名言是“千言不如一默”。

張廷玉的噤口倒不是徹底不說,而是該說一定說,無所謂說或是不該說不能說就沉默。

如果迎面硬懟,說得再對,也是大禍臨頭,說又有什麼意義?噤口也是一種自保與為未來能言做保證。

倘若該說不說,見害不明,見危不言,人人不說,噤口之下,豈非天下之禍?

天下本為天下人所有,是福是禍,噤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