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慾越強,孩子的自主能力就越弱,將會一事無成,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父母的控制慾強會導致孩子容易焦慮、退縮等問題出現,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只會聽從別人的意見,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容易發展為順從、懦弱、缺乏自信、孤獨、壓抑、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能力的人。

在人際關係上,這類孩子始終會處於被領導的地位,因為他們競爭意識弱,不會自主思考和獨立做事,容易缺乏安全感、過分順從。

同時,也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高壓下,越發的叛逆,缺少判斷力,反抗父母,只要是父母的要求一概否定,不管是不是有利於自己的,最終造成遺憾。

這些孩子長期在父母的控制下發展,會有莫名的無力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即使未來有好的發展,也會有那是父母為我選擇的人生,並不是我想要的人生,這其實是教育上很大的失敗。

很多父母對孩子傾注了非常多的關愛,同時期待也很高,但會不知不覺陷入控制孩子的狀態中。使孩子不僅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反而會感覺非常痛苦和壓抑。


靜靜靖靖靜


你好,我覺得這個說法也不完全正確。

為什麼這麼說呢,目前從心理學上說,孩子上大以後要麼和父母很像,要麼成為父母的另一個極端。

所以按照這個說法,如果孩子性格天生比較懦弱,父母在控制慾很強的同時,又對孩子過於溺愛保護,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主力就比較弱。因為一邊被控制,一邊被溺愛,孩子自身的需求就不會通過自己的能力去得到,都被你愛的給滿足了,更談不上又自主的能力,會不會一事無成,就要看這個孩子有沒有特殊的天賦之類的了,如果很普通,那就可能一事無成,成為標準的巨嬰式啃老族。

還有一種相反的可能,就是會過早的獨立,我為什麼會這麼肯定的說,因為我自己就是這種情況。父母控制慾強,而且事無鉅細的過問,會讓本來就叛逆的青春期更加的叛逆,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會想方設法擺脫父母的控制,怎麼擺脫?很實際的問題就是經濟獨立,人事獨立。經濟獨立大家都理解,不再依靠原生家庭生活了嘛。人事獨立就是漸漸有了自己的人脈圈子,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自己通過 人脈去解決,甚至包括父母的事情。

在控制慾強的家庭中長大,有沒有自主能力,會不會一事無成,還是得看孩子自己的性格和成長過程中一些其他的因素,不能單單依據這個去下結論。


顏Zz


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控制慾越強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拿出所謂對孩子好的各種理由,以各種各樣奇葩的方式控制孩子,企圖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操控孩子!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如果父母對於孩子太過控制的話,會對孩子的一輩子有揮之不去的影響。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814bdf22f3c430d8ca881a35981ab5c\

凱歌歌


這裡涉及一個自控和他控的問題。孩子自控的前提有兩個,一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並且身體也有了力量。二是,去掉他控。

1、他控和自控的反覆

父母希望孩子能自控,自己能安排自己的事情。但是家長可能會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去掉了他控孩子才能更好的自控。

他控和自控需要有一個過渡期

就是在這個過渡期裡面,一旦孩子做事情不符合家長的期望,父母就會干涉——他控。就會延長這個過渡期。

控制慾望強的家長,可能會無限期的延長一個過渡期。所以,最好能早點放手,孩子的自控能力發展的也會越好。

在高中那些自控能力強的人,他們人際關係都很好,因為他給同齡人的感覺是內心非常有力量。

一般情況下,控制慾望比較強的家長,剛開始是想保護孩子的。

可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有了思想和力量,他們就想脫離父母控制。而父母過度的保護,就像柔軟的棉花一樣,包的越緊,看上去很暖和,實際上,卻越讓孩子窒息。

有孩子說,家長對我太好了——接我上學、放學,學習時躡手躡腳,怕我餓了,給我送夜宵,拿水果。我要是恨他們(家長),我自己感覺自己都不是人。可是我就是恨他們。

2、會不會成才?

在父母眼裡,自己的控制就是想好好保護孩子。可在孩子眼裡,父母控制就是一座大山擋住了他們成長的路。

要麼孩子反抗,一輩子都在向父母證明著。這種情況下,他們極有可能成為更厲害的人。就像蛹,當掙脫了外面那層繭,就成了蝴蝶。

在節目《超級演說家》裡,一個成功人士在懺悔——就是為了戰勝他的父親,直到他父親臨終前,他才去醫院見了一面。就是因為他年輕時,其父親對他控制的太嚴了。於是,他用叛逆來“回報”他的父親。他確實取得可成功,可是

生活在控制慾望比較強的孩子,更多的人會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心骨

至於能不能有所成就,並不好說。一部分會選擇依賴父母。一部分會依賴選擇自己的愛人。

我們要知道,任何人都是有存在的價值的。有需要依靠別人的人,也有需要被別人依靠的人。

就如女強人,背後也有一個背後默默付出的男人。

而那些沒有成才的人,卻把自己的不如意的現狀,歸結為因為父母養育自己時,出了問題的人。更像是在找藉口。

也就是說能不能過好,還是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寫在最後,控制慾望比較強的家長,應該學會放手,不放手的話,孩子會遇到很多問題。而如果把自己不滿的現狀歸結為父母養育方式出問題的人,還是想想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吧。不需要找藉口了。


江蘇考英語


父母控制慾越強,孩子的自主能力就越弱,將來也會一事無成!這是肯定的,勿庸置疑!



性格的影響

幼兒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因為無知,所以他們看起來什麼都很好玩,好看,想去動一動,摸一摸,而大人不要去控制這些行為,相反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要引導鼓勵孩子多去發現,多去探索。

如果父母親一看到孩子亂動亂跑,沒有規規矩矩聽大人的話,就是一頓呵斥,慢慢的孩子就不敢也不願意去動了,因為害怕挨訓。久而久之,話也變少了,性格也變得不自信了,沉悶內向了,甚至於做什麼都畏手畏腳!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腦子變笨了

父母控制慾太強,凡事都要求只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孩子往往沒有機會自己動用腦筋去思考問題,或者是凡事不能自主發揮,在父母的約束控制下只能機械的、循規蹈矩的去做事情,那麼就會變得笨手笨腳,沒有了靈氣!常動腦筋會越來越聰明,而腦子動的少了,孩子也就越來越笨了!



缺乏自主性

孩子經常受控制慾強的父母的約束,除了性格內向怯懦,腦子變的笨了,還會變得失去自信和缺乏主見。

等到孩子們長大成人後,遇事瞻前顧後,自主性缺乏,在工作上、感情上都會大大受到挫折,甚至於一事無成!這對他們的人生影響極大!所以做父母的教育孩子不能控制慾太強,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害了孩子,自己也會悔不當初!


青花欣悅


當父母控制慾強時,孩子的自主能力不一定就越弱,更不一定會一事無成,這裡要分開來討論。

1. 孩子的自主能力

普遍認為被控制得越緊的孩子,自主能力就越弱,但這是有前提的:孩子的自我被抹殺。例如對孩子包辦型溺愛的家庭,就是對孩子的操控到達極致的表現,最終結果是對孩子自我的抹殺。

我們可以看到,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無論哪種孩子都會有叛逆的表現,就是展現自我,追求自我的表現,即便是再乖巧的孩子,他們都會有叛逆,只是可能會延遲。

換言之,一個孩子的自主能力,除了被家長控制的程度之外,還與他自己是否有“自我”的覺知有關。那些叛逆的孩子,就是對自我有覺知的孩子,當然,他們認為的“自我”可能是錯誤的,這一點不在本題的討論範圍之內,不進行細說了。

在一檔塗磊所參加的調和家庭矛盾的綜藝節目中,有一位女博士(女兒)就是對“自我”後知後覺的存在,她從小就被母親包辦成長,母親也總是“我付出了一切都是為了你”對女兒進行著情感勒索。

女兒只是要求做自己,包括不要再要求她穿單一花色的衣服,不要再要求她服從母親的意志,甚至當場一度昏厥。

所以,一個孩子的叛逆並不是什麼壞事,它表明了孩子有自主的想法,並試圖去證明、實踐這一點,同時一個孩子的叛逆也在提醒家長:是不是自己操控欲太強了?

2. 父母控制慾越強,孩子越是會一事無成

所謂的“一事無成”是指哪一個方面呢?如果以上述女博士的例子來說,在學業、在工作中她是有成的,但在人際交往(她兩次戀愛被騙,而這兩次戀愛是相親的)、自信、生活方面來說她真的是一事無成。

個人認為我們不能去評判一個家長的控制慾對孩子的影響是單一的,因為控制與被控制,是一種二元關係,是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則需要結合上孩子對抗的目標。

在孩子有覺知的情況下,他們會反抗父母的控制,名為叛逆。但他們始終是孩子,為了反抗父母甚至會犧牲自己的發展。

例如有一位女生,她帶著男朋友回家見父母,顯然父母對她的男朋友並不認同,不斷用各種方式試圖棒打鴛鴦,可越是阻止女兒越是偏激,最後女兒生出要和男朋友遠走天涯的念頭,並準備下次決定。

可有人提醒她了:

你是真的那麼愛這個男孩,他也真的那麼愛你?他真的如你所想的那麼完美無缺?你和他真惡毒能一直如現在對抗你的父母一般團結?你們的出走是因為愛,還是因為你只是想反抗你的母親?你必須要想清楚這一點。

最終女兒明白了,其實自己和這個男生確實存在種種問題(當然不是她父母認為的那些問題),很可能走不到最後,也明白了自己那份堅決,只是為了對抗父母的控制。

所以,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父母是否會讓孩子一事無成,還在於孩子是否以父母為錯誤的對抗目標,以犧牲自我發展為前提的對抗父母。

有點繞,我們來舉個例子便於理解:

孩子A很喜歡動漫設計,可父母堅決要他讀會計,對此A並不打算聽從父母的建議,而是堅定自己的選擇。

而決定他是否在動漫設計上一事無成的,是他選擇時候的目標:

“你越是不想我做,我就越是要做,你們休想控制我”--從對抗父母、讓父母氣急敗壞中獲得快感。

“我知道你們的建議是為我好,但我有自己的理想要追逐,我會努力取得我想要的成績”--從自我選擇、自我奮鬥中獲得快感。


淅爸育兒記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控制慾強的父母,往往會對孩子的言行發展干預過多,而且這種類型的父母會因為孩子行為發展不夠好,包辦孩子的生活起居甚至剝奪孩子探索的慾望以及反覆練習的機會。

要知道,幼兒在發展過程中,他們的成長、能力提升都是靠自己感官探索以及反覆練習中獲得的!

當孩子不能自主的去嘗試更多的鍛鍊,行為能力就弱、認知就差、依賴性就會很強,這樣的孩子不要說自主能力,長大之後,不管是性格還是能力都會受到很大程度的約束!


藍星堂花卉本鋪


完全正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平衡,是不存在的,父母越強勢,孩子呢?在各方面呢,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和認可的情況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弱,這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致命的摧毀,更重要的是,很多的強勢的家長不自知,還認為這樣的是在幫助孩子成長,認為孩子呢只有這樣才不會犯錯誤,這其實是大錯而特錯,這也就是我經常所說的父母病了,但讓孩子吃藥,所以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主動示弱,多給孩子展示的機會,釋放的機會,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張震撼超級運動創始人


對,本來就是這樣的。你做主越多,他的依賴性越想,獨立自主的能力就越差。

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自我性格的養成,以及個人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和鍛鍊。父母的控制慾越大,不肯放權放手,孩子接觸自我鍛鍊的機會就越少,這方面的能力就越孱弱。能力的養成,需要不斷地試錯和經驗總結,才能不斷的變強大。害怕失敗做不好,不讓孩子接手,孩子永遠沒有機會去驗證自己的能力能否完成某件事。能力不足之處在哪裡,哪裡需要改進,增強鍛鍊,怎麼增強等等。所以,越早放手讓孩子去獨立自主的完成他力能所及的事情,越好。哪怕在他完成某件事的過程裡,你全程跟蹤都行,給予意見和建議也行,及時提醒也行,但記住不要輕易插手。讓他自己面對困難,不適或者僵局時,開動自己的腦子,發揮自己的判斷力,做出自己的決定和結論,以及行使自己的主見。作為父母,當然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吃虧,儘量少吃苦,少走彎路,但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一些經驗,一些教訓,一些苦頭,一些彎路,必須經歷。口頭上的勸說,語言上的規勸,大部分時候奏效甚微。只有親歷了,才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而且這種認知一次就夠,刻骨銘心,再也不會忘記。人類的經驗傳承一直都是如此。不驗證,怎麼知道經驗的正確。再說,社會與時代再發展,有些經驗已經過時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發展。父母一輩的經驗相比孩子現在生活的時代,已經屬於幾十年前的經驗,有些甚至屬於農耕的傳統經驗,怎麼可能在一個高度工業化和現代科技的社會里有用呢!

所以我的觀點是,儘早放開屬於孩子的那些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做主,自己去試錯,自己去面對。孩子總要長大,該放手時就放手。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什麼都替他們做好了。


百果味優選


要看具體是如何控制的,也要看孩子的情況。有的孩子自主意識強,父母的控制慾只會造成你和孩子之間的衝突矛盾,並不一定能影響到孩子;有的孩子自己不是很有主意,他們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指導,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在他們小時候多給一些指導是沒問題的,但需要的是指導,而不是包辦,就是最後父母還是要教會孩子自己去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