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清代有神醫之稱的龍之章說:”醫道以運氣為主。”連“神醫”都這樣說,難道中醫自古以來,真的都是憑運氣,靠瞎蒙嗎?我們先看個故事。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北宋熙寧年間,京城大旱,各種禱雨的方式都用過了,天上濃雲密佈,連續多日是重陰天,人謂必雨。一天忽然放晴,天空烈日炎炎。沈括正好有事去見皇上,皇上問他何時能下雨,沈括回答:"雨的症侯已現,雨期就在明天。"大家都認為他是妄言,因為連日陰沉悶熱都沒下雨,如今天氣晴朗,空氣乾燥,哪來的雨呢。結果第二天,大雨如期而至。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沈括解釋其中的原理說:當時溼土當道,連日陰天,從氣已順從木氣,但被厥陰所克,未能成雨。後天氣驟晴,燥金入候,厥陰當折,太陰得伸,導致第二天運氣皆順,由此知道必定下雨。沈括的理論依據,來自傳統醫學的五運六氣學說。這件事記錄在他的《夢溪筆談》裡。

沈括說:“醫家有五運六氣之術,大則候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則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可見傳統醫學的五運六氣學說,在氣候預測、自然災害預測和疫情預測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古籍記載的有些高人,對五運六氣,研究到了高深的程度,看病時不拘定方,就像武林高手,摘葉飛花,皆可傷人,醫家聖手抓一把土,就能救人。

明代筆記《五雜俎》記載:一皇子患風疾,多方醫治無效,名醫錢乙認為,土能勝水,水平而風自止,於是抓一把黃土,沖水給他灌下,病去無蹤。一孕婦難產,名醫葛可久認為是氣不足,取桐葉熬水飲之,麟兒立下。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錢乙以土為藥,並非胡鬧。《本草綱目》專設“土部”,認為土為五行之主,體象為坤,應人之脾胃,兼五行生萬物之德,有助諸藥之功。民間以土入藥的驗方,比比皆是。

古人說:醫者意也,以意取效,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過去高明的中醫都通曉五運六氣,他們不只是單純的診病,還會綜合考慮地理的不同,氣候的變化,時間的差異,再結合當年運氣的影響,辯證施治,順勢而為,不僅要治得好,還要治得巧。明白五運六氣之理,不但可以防疾病,治病也能因利成便,少花錢甚至不花錢。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明代的《醫學入門》中說:

不明十二經絡,開口閉口便錯。

不通五運六氣,檢盡經方何益?

直言:“為醫之道,運氣而已矣。”清代有神醫之稱的龍之章也說:“醫道以運氣為主。”

這裡的運氣,都指五運六氣,絕非我們常說的憑運氣,靠瞎蒙。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那麼什麼是五運六氣呢?

五運六氣又稱運氣學,出自《黃帝內經》中的運氣七篇,我們常說的運氣這個詞 ,就是從這兒來的。

具體的說,五運指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金、木、水、火、土的運行。

六氣指自然界風、寒、暑、溼、燥、火的六種氣候變化。

《六微旨大論》說:“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人生天地間,自然氣候的變化,必然作用於人體,引起身體臟器不同的反應。懂得了氣候變化的規律,掌握了人的個體差異,就可以做到見微知著,先知先覺,預見疾病的來臨和變化,從而達上工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六元正紀大論》載:凡太陰溼土司天,氣化運行後於天時,大風起時,原野昏沉,白埃四布,雲聚南方,寒雨時降,植物成熟於夏秋之交,人病多以寒為患。

《至真大論》載:太陽寒氣偏勝,冷凝之氣到來,不到結冰時而結冰,羽蟲的化生時間推遲,人體多痔瘡、瘧疾、胃痛。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人類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界遵循著同一變化規律。植物的成長,動物的化生,人類的病症,都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反應。掌握了天氣的運行變化規律,就可以對該年度可能發生的疾疫,未雨綢繆,進行預防。

所以我認為,醫者為德,五運六氣近於道。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大家都看過中醫預測疫情的視頻,人們只把它當作一則奇聞,卻忽視了其中的科學道理。這不是神秘的預言,而是專業人士運用五運六氣學說,對自然之象,即古人所說的“天象”,進行觀察分析歸納之後,得出的結論。王永炎院士說:“要觀天地之象,觀萬物生靈之象,觀生命健康之象”。因為在疫情到來之前,天地自然之象,已經給人類做出了垂示和顯現。


中醫治病是靠運氣,為啥連這個“神醫”也這麼說?

古代有司天監,天文院這些部門,他們通過觀察星辰的排列和運行規律,來完善曆法,修訂節氣的準確時間,以利農時。同時也把五運六氣,作為災害預測,疾疫預測之學,給予特別的重視。我們現在迫切需要通曉五運六氣,能夠解讀自然之象的人才,讓中華民族這一智慧的結晶,繼續造福人類,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