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什麼遷都到洛陽?

蚌埠達人


都城,對於一個帝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經濟、文化、政治乃至對帝國對屬地的掌控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出現過幾次遷都的現象,但無一例外皆是有大魄力的統治者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且古時的遷都可不像現在的搬家那麼簡單,永樂四年的時候,朱棣就開始籌劃遷都的事情,整整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最終完成遷都,這裡面需要花費多少的人力物力簡直難以想象。

因而歷史上但凡提出遷都的,毫無意外都會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最後大多都不了了之,比如說宋太祖趙匡胤,他就一直力主將北宋的都城遷至洛陽,可最終都沒有落實,帶著遺憾就走了。

那麼為何趙匡胤那麼想要遷都洛陽呢?

  • 洛陽乃太祖出生地,意義非凡

先來說第一點原因,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講究的叫“落葉歸根”,洛陽是太祖皇帝趙匡胤的出生之地,天生就帶有情感上的認同,太祖皇帝十二歲出遊,戎馬數十年,一直未有機會回到家鄉,這下當了皇帝,自然是想要榮歸故里了。

而且,洛陽是歷代的古都,本身就底蘊深厚,宏偉大氣,再加上太祖故地的緣故,自然就成了遷都的極佳選擇。

有這樣想法的也不僅僅是趙匡胤一人,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後,也一度想將都城遷往自己的老家安徽鳳陽,甚至連宮殿都造好了,但出於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放棄了遷都的念頭。

  • 遷都可以削弱趙光義的勢力

宋太祖之後,皇位並沒有傳到當時的太子手中,相反是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坐上了龍椅,雖然歷史上也有出現過兄終弟及的繼位方式,但那已經是商朝的事情了,隨著私有觀念的進一步加強,父死子繼早就登上了歷史舞臺,並形成了專門的制度--嫡長子繼承製。

還在太祖皇帝在世期間,趙光義的狼子野心就昭然若揭,他在開封當了十幾年的府尹,暗中培植了大量親信勢力,並且一直在做精心的準備。遷都洛陽對於趙光義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所以他也是最先站出來反對的。

  • 遷都影響宋朝百年氣運

很多人都會認為宋太祖遷都的想法是一時心血來潮,其實不然,如若真的遷都洛陽成功,或許像“靖康之恥”這樣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汴梁,也就是如今的開封,地處黃河南岸的平原之上,地勢開闊,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更是在黃河以北虎視眈眈,僅一河之隔,隨時可以揮師南下,以汴梁平坦開闊的地勢,又如何能夠抵擋。

太祖皇帝雄才大略,自開國之後就不斷開疆拓土,自是具備非凡的戰略目光,也自然會意識到汴梁作為都城將面對的巨大風險隱患。

只可惜,太祖皇帝剛剛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幾個月後就離奇死亡,令人唏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更是不幸被他所言中。


古今嘚吧嘚


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最後一年,正月某日,宋太祖下詔,決定在當年四月去洛陽,祭拜自己的父親趙弘殷。

  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來到洛陽,參觀了城中修葺一新的宮殿。

  宋太祖出生在洛陽,喜歡那裡的風土人情,忽然覺得這裡比都城開封老舊的宮殿好多了,於是向百官提出了遷都的想法。

  宋太祖的理由是:開封城無險可守,需要數十萬禁軍防禦,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出現冗官冗兵現象,造成國家財政支出巨大,而洛陽據成皋之險,易守難攻。

  《續資治通鑑》記載:宋太祖遷都的理由充分,決定也合情合理。



老李學歷史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河南洛陽出巡,洛陽不僅是趙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趙匡胤回到洛陽後,心情非常愉快。甚至還從舊居的某個角落找出了兒時的玩具石馬,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當時宋朝國力鼎盛政治清明,隨行的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如此高興,也都非常輕鬆,盡力哄趙匡胤開心。這次西巡洛陽看上去像是君臣共飲的,還懷舊之旅。

沒有想到,這種輕鬆的氛圍被一個炸彈般的消息打破了,趙匡胤突然宣佈他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的提議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趙匡胤所幸在洛陽住下來,拒絕回到開封都城。甚至提出一遷洛陽再千長安,趙匡胤在洛陽住了兩個月。最後在趙光義的勸說下,趙匡胤才心有不甘地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心有不甘的回到都城開封。

這在歷史上被稱作為“遷都之議”。

其實,趙匡胤並不是出於自己對洛陽的偏好,而做出的衝動決定。遷都洛陽的想法實則是為深謀遠慮富有遠見的明智之舉。後世研究者認為,趙匡胤的想法沒有付諸實施其實為宋朝留下了亡國之患。如果當時趙匡胤真的遷都洛陽或許宋朝的歷史將會得到改寫。

趙匡胤西巡洛陽的時候,宋朝已經建國十餘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趙匡胤發現了定都開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開封無險可守,易攻難守。而北方的遼、契丹等政權正虎視眈眈的看著大宋王朝,隨時可以揮師南下,威脅大宋王朝。以開封這樣一個平坦開闊之地,想要阻擋敵人的鐵騎,只能是加強防衛。久而久之,龐大的軍費支出必然是個巨大的消耗。趙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這一點才提出來遷都洛陽的方案。

可惜趙匡胤的遠見卓識沒有得到群臣的支持。當他提出遷都洛陽來決定之後,群臣以各種理由反對。有的大臣指出洛陽城市破敗不堪、經濟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適合作為都城。有的大成指出開封交通方便,漕運四通八達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質都很容易就能運到此處。如果遷都別處,就會動搖國家根本。最終讓趙匡胤放棄遷突決定的是趙光義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這一理由。

據歷史記載,放棄了遷都計劃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憂心忡忡地說:“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這句話在此後變成了現實。

開封是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內糧食和物質的主要來源地是長江下游。漕運對於開封的安危非常重要。因此,在整個北宋時期運河的開挖和維護是頭等大事,動用了無數民力,老百姓徭役負擔很重。此外,為了保衛開封,宋為了保衛開封,宋朝還在開封建立了空前龐大的軍隊,消耗了大量財力。

果然如趙匡胤所料,過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幾乎耗盡,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政府和老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揮戈南下,包圍開封。第二年,金兵佔領開封北宋滅亡。


歷史趣聞軼事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軍事方面,建都之地要善於內外防守;經濟方面,建都之地及附近地區要經濟發達,物資運輸方便;地理方面,建都之地要處於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區,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線路通向全國各地。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趙匡胤是從後周統治者手中奪來的天下,他最初定都開封不是一種主動選擇,而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承襲。

歷史上,開封號稱“七朝古都”。就地理環境而言,歷朝歷代大多選取地勢艱險、易守難攻之地建都,很少選擇地勢平坦的開放之地建都。而開封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一馬平川,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多個朝代選作都城,關鍵在於開封地處黃河中游的南岸,黃河在這裡做放射狀,很適合開鑿運河,有四通八達之便。除此之外,由於多個朝代在此定都,開封城市規模大,商業繁榮,經濟發達,有利於“居中御遠”。

趙匡胤西巡洛陽的時候,宋朝已經建國十餘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趙匡胤發現了定都開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開封無險可守、易攻難守,而北方的遼、契丹等政權,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大宋王朝,隨時可以揮師南下,威脅大宋王朝。以開封這樣一個平坦開闊之地,想要阻擋敵人的鐵騎,只能是加強防衛,以兵御險,久而久之,龐大的軍費支出必然是個巨大的消耗。趙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這一點,才提出了遷都洛陽的方案。

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趙匡胤選擇遷都洛陽是個明智之舉。從地形來看,洛陽不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洛陽因為有如此的地理優勢,常被很多統治者定為都城。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歷史上的秦朝、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都曾建都於此。趙匡胤如果把都城遷到洛陽,既有利於防守,還可以省去大量軍費開支,減少百姓徭役支出,減輕國家的負擔。
可惜趙匡胤的遠見卓識沒有得到群臣的支持,當他提出遷都洛陽的決定之後,群臣以各種理由反對。有的大臣指出,洛陽城市破敗不堪,經濟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適合作為都城;有的大臣指出,開封交通方便,漕運四通八達,全閏各地的糧食和物資很容易就能運到此處,如果遷都別處,就會動搖國家根本。最終讓趙匡胤放棄遷都決定的,是趙光義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這一理由。
據歷史記載,放棄了遷都計劃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憂心忡忡地說:“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這句話在此後變成了現實。

陸麒麒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出於防衛與財力考慮。開封城處於平原地帶,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需要養活大量的軍隊來防衛,浪費財力、物力和人力;但洛陽城山河拱戴,有關可依,有險可守,無需養活太多的軍隊、以至於更多地消費財力、物力和人力。二是出於政治、尤其是正統延續方面的因素考慮。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封其二弟、開封府尹趙光義為晉王,名義上已讓其居於他一人之下;但是否會在百年之後傳位給他,歷史上對此多有爭論。我傾向於趙大是不願意的、也是不會的。因為他自己有兩個成年兒子,即趙德昭、趙德芳;公元976時,德昭已22歲、德芳也已17歲。雖然暫未給他們封王,但也在通過多種方式培養鍛鍊他們(兩人當時的職位及政治地位也很高);一直末立太子,估計是在二人之中還末最終確定人選。而他本人自以為歲數不大、身體康健,繼承人問題還可暫不考慮和確定;但趙二憑藉著為趙大黃袍加身時的擁戴之功、憑藉著開封府尹的首府要職,十多年來在朝中、在開封府暗地結交大臣、收買人心,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因而趙大為削弱趙二勢力,消除其對自己、對後代的不利影響、就不得不考慮遷都了!而洛陽本是十三朝古都,具有建都的天然優勢及政治基礎。三是出於對家鄉的親近與建設考慮。趙大出生於洛陽夾馬營,對家鄉洛陽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同時,洛陽城當時比較破敗,如建都於此,必然會重新建設;此外,不排除趙大與項羽一樣,也有一種衣錦還鄉的想法吧!當然,最終在一些大臣、尤其是趙二“在德不在險”的勸阻下,趙大的願望未能實現;事實上,在他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實現了!因為976年他從洛陽考察回來後的那個冬天,他就駕崩了!給後人留下了一樁“斧聲燭影”的疑案。如果1127年,他在地下得知,金人的鐵蹄踏破了開封城牆的時候,他一定會把趙二及幾個反對遷都的重臣叫起來,很很地抽打他們吧!








博勃兒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在我國曆史上曾經聲名顯赫,有七個朝代定都於此,有“七朝都會”之稱,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有名的歷史名城。宋太祖定都開封,為何後來又打算遷都洛陽呢?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光宗耀祖、落葉歸根。趙匡胤是洛陽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回家,這是一種情愫,帶著光環榮歸故里是很多人心底都有的想法。另外,他也是個鄉情很濃的人,從離開洛陽經過永安陵之時,將一箭之地定為自己死後之所,可以看出來,他有很濃的落葉歸根之情的。

二是趙光義在開封根基深厚。宋朝建立以後,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同平章事、開封府尹等職,這都是實權職位。經營開封十幾年的趙光義,如果有不臣之心的話,開封對別人來說是繁華之處,對趙匡胤來說卻是危險之地。其弟趙光義如果有圖謀絕不會沒有任何破綻,那趙匡胤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察覺。杯酒釋兵權這事來看,趙匡胤絕不是嗜殺的人,更何況面對的敵人可能是自己的兄弟。想通過遷都來將這種不確定的危險性化解的可能性是有的。

三是開封的戰略位置太差。北宋之前,開封為前朝舊都,非常繁華也有便利的水運條件,但是這裡的劣勢也非常明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在和平年代開封作為都城倒是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在面臨強敵來襲的時候,開封就是四戰之地,沒有山川作為屏障,基本上無險可守。唯一可以憑藉的黃河並不靠譜,冬季有可能會被冰封,而且即使不結冰的情況下,開封也有可能被再水淹一次,畢竟有過先例。這種情況下,更有地利的洛陽顯然要比開封更適合做國都:伊、洛水交匯的洛陽,北有黃河之險,周圍被群山環繞,北有太行山、王屋山,東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西有崤山、邙山、中條山等,這樣好的地緣條件,絕對是易守難攻的好地方。


愛讀書的小蠍子


趙匡胤當初是極力想要遷都洛陽的,這裡面既有他個人的情感在裡面,也有一個優秀的軍事家遠見的洞察。趙匡胤不僅想遷都洛陽,還想再從洛陽遷都長安。只是最終的阻力太大,趙匡胤即使以帝王之尊,依舊沒能實現自己的設想。

趙匡胤對洛陽的感情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童年及少年的成長經歷,自然使得趙匡胤對洛陽極有感情。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說的就是這種心態了。

(宋太祖)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宋史》)

據說宋太祖回到故居後,找到許多兒時的舊物,趙匡胤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即使趙匡胤遷都洛陽的提議被群臣反對,可他依舊在洛陽堅持呆了兩個月。趙匡胤的這種執拗和堅持,更像一個小孩子在賭氣。

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自然和趙匡胤對洛陽的感情密不可分。不過趙匡胤畢竟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他之所以提出遷都洛陽,是深深地洞察了開封無險可守的窘境。

開封無險可守的窘境

北宋定都開封,是沿襲五代割據政權的慣性。因為除了漕運外,開封作為一國之都,是有些不理想的。因為開封四周都是平原,無險可守。要想保障國都的安全,則必須駐紮大量的軍隊,以人為險。

尤其是作為北方屏障的燕雲十六州,此時掌握在契丹手中。對方的騎兵,從幽州出發,只要兩三日便可耀武於開封城下。可以說,開封時刻處在對方兵鋒威脅之下。為了應付這種局面,北宋當初只能多種樹或者多開水田,藉此延遲對方騎兵的速度。

但這種意圖被契丹偵悉後,即使水田也不讓開。而洛陽或者長安,周圍都有關隘或者河流可以為險,可極大地緩解國防壓力。趙匡胤具有優秀的軍事素養,自然是樂於遷都洛陽。否則,開封周邊長期維持幾十萬的軍隊,光是財政就足以拖垮宋朝。

趙匡胤對宋朝傳承的私心

燭光斧影的故事,歷來被許多人認為確有其事。那麼此時的趙匡胤對自己弟弟趙光義的野心是否察覺了呢?畢竟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十幾年,勢力早已是盤根錯節。如果能遷都洛陽,無疑可以最大程度上化解這個難題,使自己兒子可以高枕無憂地登基為帝。

即使趙匡胤沒有察覺趙光義的野心,但他遷都洛陽的初心,恐怕也有為後世子孫長遠考慮的因素。憑藉著天險,即使敵人打到城下,子孫後代也可以恃險自守,靜等各地的勤王之師。為了趙宋江山的傳承久遠,趙匡胤也有足夠的理由要遷都洛陽。但最終為什麼失敗了呢?

第一,洛陽宮室殘破,漕運艱難。經過多年戰亂,洛陽宮室破壞嚴重,不足以擔當起國都的作用。再者,相比於開封,洛陽的漕運也疏於打理,糧食、兵器等難以運進來,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因素。

第二,文武百官的根基都在開封。趙匡胤是通過“禪讓”獲得江山,並沒有展開武力清洗,許多前朝的官員依舊得到重用。而這些人的根基,早已深深紮在開封。如今要突然遷都洛陽,無疑會極大觸動他們的利益,阻力自然非常大。

第三,歷史上政治中心東移的趨勢。從秦漢以來,政治中心一直有往東移的趨勢,經濟中心則是由北到南的趨勢。這種趨勢即使不被當時的人們所察覺,但卻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今趙匡胤想要逆趨勢而動,成功的機率自然是大打折扣。

第四,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的一劍封喉。無論趙光義出於何種目的,但他一句“在德不在險”,確實起到了一劍封喉的作用。但這句話過大地誇大了“德”的作用,忽略了天險、關隘、河流等對國防的重要性。不過佔據了朝堂主要力量的文官信這個,這句話便無可辯駁了。

當然,趙匡胤之所以沒能遷都洛陽,也與其本人遷都的意志不堅定、沒有做好遷都準備密切相關。宋太祖預料到,開封養大軍以維護安全,不出百年必耗竭民力。等到後來“靖康之恥”發生時,無疑印證了趙匡胤的擔憂是正確的。


北辰飛雪


趙匡胤為什麼要遷都洛陽?

我的回答如下: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巡視洛陽之後,隱然有了遷都洛陽的想法,遭到了他弟弟趙光義以及群臣的反對,最終也沒能如他所願。宋太祖趙匡胤想遷都洛陽考慮的無非就是,自己江山不穩,皇位受到威脅。這種威脅來自內外兩個方面。外部,遊牧民族的威脅。內部,御弟趙光義的政治威脅。

1.外部,開封駐軍巨大,消耗嚴重,洛陽比開封更具備防守優勢

趙匡胤陳橋兵變和平取得後周政權,經歷十餘年,掃平南方政權,當戰略轉向北方時,京師開封的弊端便有所顯現。開封地處黃河南岸的平原之上優劣分明,區位四通八達,漕運完善,全國輸送物資方便;缺點處於平原之中,在軍事上易攻難守,是個四戰之地,自然比不上洛陽、長安天然具備關山之險的地理優勢。再加上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人,北方門戶大開,沒有了長城這個防守屏障,遊牧民族的騎兵更是如虎添翼,歷史也證明,兩宋王朝的戰爭苦主就是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此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藩軍強大,造成強枝弱幹,地方不聽朝廷指揮,結果是軍閥混戰,各地軍閥頭領輪流做皇帝。宋的解決辦法是

盡收天下之兵,做大中央軍,禁軍數量有百萬之多,屯兵於京師開封附近,這樣確實解決了軍閥之禍,但是維繫如此大規模的駐軍,中央財政壓力必定很大。所以,頗具遠見的宋太祖便想通過遷都解決開封安全性不足和冗兵繁重的問題。而且他本人也確實以“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作為說辭。

2,內部威脅,忌憚趙光義的勢力(陰謀論)

據說趙光義在開封擔任府尹期間,培植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而當時宋太祖也並沒有立太子,趙光義的逼人氣勢已經讓他深感不安。所以趙匡胤想通過遷都先下手,破解此局,但趙光義以“立都之本,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遷都洛陽的計劃破產。後面發生的事情更離奇,趙匡胤從洛陽回都後一個月便詭異死亡,趙光義通過“燭影斧聲”順利登基,這不免讓然懷疑是趙光義在背後搗鬼。這個故事後世皆有爭議,皇權利益或許真與遷都有關。

總結:

雖然遷都沒有成功,但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說,開封作為京師重地是沒有錯的。在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國家經濟中心已經發生明顯南移,長安、洛陽位置偏向西北,不利於南北方的交流,再加上漢唐千年以來的耕作、戰爭影響,城市發展已經達到瓶頸,無法滿足更大規模的人口需求,而開封依靠發達的漕運系統能有效聯繫南方各地與北部政治中心。


鈞州小哥說史


按照記載,趙匡胤遷都的意圖,有以下四點:

一、“見洛陽宮室壯麗, 甚悅”。洛陽宮殿壯麗,畢竟是古都,前朝建築尚存,比開封更具皇家氣度。

二、“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趙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陽,喜歡洛陽的風土人情,個人偏好。

三、“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遷都洛陽還不是最終的結論,將來早晚要遷都長安,洛陽只是權宜之計。

四、“吾將西遷無它, 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 以安天下也”。洛陽和長安有山河之險,可以免除都城防禦大量養兵之弊。

四條理由角度各不相同,第一條是基於未來統一天下後,必然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皇宮建築,開封基礎條件差,重新建耗費頗多;第二條純屬個人偏好;第三條基於現實,不能一步到位,分步實施;第四條才是最關鍵,都城的天險有利於防守,仿效漢唐。


C丶蔡


趙匡胤登上皇位後,其皇弟趙光義便擔任了都城開封府尹,十幾年的苦心經營,讓趙光義在開封坐擁了極大的勢力,一批批的文臣、武將被趙光義網羅進自己的府邸,培養成了自己的親信。如果再繼續留在開封,趙匡胤的皇位趙光義或許無法撼動,但趙匡胤的皇子想要接班或許就變得非常困難。趙匡胤執意遷都洛陽,實際上也是為了擺脫趙光義勢力的干擾,好好培養自己的兒子。

宋太祖遷都的提議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認為宋太祖是在耍孩子氣,因一時心血來潮就放棄開發已久的都城開封而遷都洛陽。對於群臣的反對,宋太祖也是滿心不悅,就這樣雙方僵持了兩個月。最後,趙光義勸動了太祖放棄遷都的念頭,趙匡胤對趙光義說道:“我要把都城西遷,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憑藉山川地形的優勢,來裁撤一部分軍隊,按周朝、漢朝的模式治理天下。”趙光義不同意趙匡胤的意見,只回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