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從張昭屢次的主張來看,水平很一般,為什麼他還在東吳有很高的地位?

性命幽觀


從小說角度來說,張昭是最早加入孫策的文官之一,另外一人是江東二張的張紘(後出使曹魏),所以對東吳的文官集團來說,張昭的資歷是居首的。從能力來講,張昭顯然是得到孫策的肯定,否則不會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孫權年少,吳國太也是召來張昭和周瑜一同議事。那麼,張昭的建言水平到底如何呢?在小說裡,張昭可以說多次建言。

第一次,孫策因袁術稱帝的事接近兵戎相見,張昭建言:“術雖新敗,兵多糧足,未可輕敵。不如遺書曹操,勸他南征,吾為後應:兩軍相援,術軍必敗。萬一有失,亦望操救援。”《第十七回》

第二次,孫策被埋伏受傷,還想著出兵,張昭勸諫。《第二十九回》

第三次,曹操要求新繼位的孫權送質子入朝,張昭認為不照做,曹操將興兵,被周瑜反對否決,吳國太也認同了周瑜。《第三十八回》

第四次,孫權破黃祖報了仇,打算分兵江夏,張昭以“孤城難守”,“以逸待勞破劉表”勸孫權回江東,隨後孫權派甘寧守夏口,以避淩統。《第三十九回》

第五次,曹操帶領大軍南下徵吳,張昭和眾謀士都建議孫權歸降曹操,以保江東六郡。於是,赤壁之戰,張昭是妥妥的投降派代表人物。《第四十三回》

第六次,合肥之戰,孫權折了宋謙,太史慈,張昭請罷兵,孫權從之。《第五十三回》

第七次,孫權嫁妹,張昭認為劉備出身微末,富貴確實可以困住,於是贊同周瑜之謀。《第五十四回》

第八次,孔明二氣周公瑾,孫權並周瑜都想興兵奪荊州,以報仇雪恨。張昭以曹操赤壁之敗,隨時南下為藉口,勸阻孫權。另外,顧雍進一步分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者形勢,也反對出兵。《第五十五回》

第九次,曹操集合三十萬之眾,從合肥南征,張昭建議孫權聯合劉備,於是諸葛亮用計,引出馬超和曹操的潼關之戰。《第五十八回》

第十次,孫權欲趁劉備入蜀,奪取荊州,但是吳國太因擔心女兒安危反對,張昭建言,派一人藉口國太病危,取回郡主即可。結果,周善被張飛砍死,和趙雲奪回阿斗,但是孫夫人從此離開劉備。《第六十一回》

第十一次,趁著濡須之戰結束,張昭建議孫權修書二封,一封給張魯,一起夾擊劉備,一封挑撥劉璋,劉備關係,孫權再坐收漁利。《第六十二回》

第十二次,劉備奪取了巴蜀,孫權要討回荊州之地,於是問計,張昭建議綁架諸葛瑾的家小,要挾諸葛瑾入蜀,以親情逼迫諸葛亮。

第十三次,張昭建議趁曹操在漢中,攻取合肥。

第十四次,濡須口之戰,張昭認為曹操遠來,必先破其銳氣,於了有了甘寧百騎劫曹營。《第六十八回》

第十五次,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一面增派援軍,一面以江南之地向孫權求助。張昭質疑曹操的信義問題,但是隨後呂蒙到來,說服孫權偷襲荊州。《第七十五回》

第十六次,張昭建議孫權,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嫁禍給曹魏。《第七十七回》

第十七次,諸葛瑾為東吳和劉備的講和,出使蜀漢,張昭懷疑諸葛瑾投敵。《第八十二回》

第十八次,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將,張昭說陸遜,不過是一書生,非劉備之敵手。顧雍等等文官也附和張昭。《第八十三回》

第十九次,張昭上表孫權趁帝。《第九十八回》

毫無疑問,張昭作為文臣是還算合格,但是作為謀臣,幾次建言都不太點子上。如果說赤壁之戰,確實存在著敵強我弱,投降論還有些情有可原的話,其他的如偷襲荊州,夷陵之戰,張昭簡直就是拖後腿的。特別是,張昭還多次懷疑諸葛瑾,甚至出了綁架諸葛瑾家人這種餿主意,所以,作為謀臣,張昭並不合格。可是張昭又為何還在東吳有些極高的地位呢?

第一,張昭資歷很深,可以說是東吳文官之首。第二,孫策有遺言,把孫權託付給張昭和周瑜,而且明確說了“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孫策還是識人的,只是張昭屢屢在軍事上建言而已。第三,東吳缺乏像蜀漢諸葛亮,龐統,曹魏的郭嘉,賈詡,司馬懿等等那樣的頂級謀士。第四,張昭雖然作為謀士不怎麼樣,但是孫權也不怎麼聽他的,因為東吳還有四大都督。第五,張昭只是謀士水平不高,內政上並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對孫權忠心耿耿。


大飛熊騎士


羅貫中黑東吳不是一般的黑,是極致的黑!!黑的讓人髮指!黑的沒人性!尤其對張昭和周瑜!!!!


天冷了156648725


內事不決問張昭,他不擅長對外政策,可能善於內部鬥爭。孫權說他性剛,可能是對內部出現的不良現象能旗幟鮮明地鬥爭。孫權他都敢頂。


鋒點1


擅長內政,把東吳治理得妥妥貼貼,無人出其右。軍事、外交有周瑜,後魯肅。


Hudy胡迪


“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這是孫權說不過張昭時所說的氣話

用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

宮裡孫權說了算,宮外張昭說了算。

張昭的歷史地位,和唐朝李世民的魏徵差不多,都是諫臣本色——比起魏徵諫李世民,張昭對孫權的方式更加粗暴。

真實的張昭是面容嚴肅、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威嚴,並非面目慈祥的模樣

諫臣本色的張昭

1、張昭是彭城人,從小就和琅邪的趙昱、東海的王朗齊名併成為朋友;

2、張昭剛剛成年,就被察舉孝廉,但拒絕不去;陶謙推舉張昭為秀才,張昭也不去,陶謙一怒之下,就把張昭下獄,最後因為趙昱全力營救才得以出獄;

3、黃巾軍起兵後,張昭就南渡江避難;孫策佔領江東後,非常重視張昭,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把張昭的母親當作自己的母親來行禮,治理和軍事都交給張昭處理。

4、孫策死後,張昭建議孫策不要悲傷、馬上即位治理,穩定江東人心;

5、張昭經常勸孫權不要去射虎,認為“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剛開始孫權還聽,製造射虎車後,就經常去射虎,不停張昭的勸諫;

6、孫權曾經擺酒席,要求部下不醉不歸,結果張昭一臉嚴肅的當著孫權的面離開酒席,孫權讓人把張昭叫回來,說不過是大家喝酒娛樂下,你為什麼要生氣走了呢?

張昭就以商紂王酒池肉林也是為了娛樂,回懟孫權:

“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

說得孫權一臉愧疚,不得不撤銷酒席。

7、孫權即位稱帝后,由於張昭在赤壁之戰時主張歸順曹操,雖然張昭兩次被推薦為丞相,但孫權都找各種理由不讓張昭出任丞相。

裴松之認為張昭建議歸順曹操,雖然對孫氏家族不利,但對天下大利,有利於天下一統、百姓安居樂業:

“若使昭議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國之弊哉!雖無功於孫氏,有大當於天下矣。”

雖然孫權和劉備獲得赤壁之戰,但孫權的吳王爵位,是曹魏冊封的。

8、張昭反對孫權接受反叛曹魏的公孫淵稱臣要求,和孫權力爭,孫權說不過,氣得孫權拔刀想要砍張昭,並說:

“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張昭反懟:我知道我說的話你不聽,但當年太后死前要我輔助你,我勸諫是為了對得起太后:

“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

最後孫權還是派遣張彌等冊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氣憤,拒絕上朝,孫權更火,派人用泥土堵塞張昭的大門。張昭不但不服,還在家裡用泥土自己堵自己的大門。後來公孫燕殺死孫權的使者,孫權派人去請張昭,張昭不去。孫權親自上門去請,張昭推脫有病不去。孫權火了,想要放火燒門,逼迫張昭出來,但張昭反而連窗戶都關了,孫權不得不自己滅火。在二人僵持很久之後,張昭的兒子扶起張昭,坐上孫權的馬車,和孫權一起去皇宮,孫權親自向張昭道歉,張昭才上朝。

西晉的西鑿因此大罵張昭不是臣子本分,國君都親自上門請了,一點面子都不給:

“張昭於是乎不臣矣!”

魏徵算是有名的諫臣了,可魏徵也不敢對李世民如此一點面子都不給吧?堵門、放火燒門的手段都出了,孫權的面子可算是丟盡了,張昭還是不給他面子。

8、張昭81歲死,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素服弔喪。孫權經常說不敢在張昭面前說話放肆。

張昭在吳國的位置,就和諸葛亮在蜀漢的位置一般。劉備在臨終前囑咐諸葛亮如果劉禪不行可以自立即位。孫策死前也囑咐張昭可以在孫權不行時自立即位: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9、張昭為人剛直,實話實話,一點面子給不給。孫權曾經如此說張昭:

“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
“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 昭容貌矜嚴,有威風……舉邦憚之。”

10、張昭能力是有的,之所以沒有能夠有蜀漢諸葛亮一樣的名聲,根本原因就在於赤壁之戰後,孫權對張昭不大重用,稱帝后更拒絕讓張昭出任丞相職位。

孫策、孫權稱帝前,張昭都執掌軍政大權,孫權幾次親征時,東吳的國事都委託給張昭處理。赤壁之戰後,因為張昭不支持孫權自立而建議歸順曹操而被孫權不信任。

在對張昭重用程度上,陳壽評價孫權對張昭就是“養老”:

“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

張昭的能力,沒有在孫權時期得到充分體現。張昭兩次被推薦為丞相,孫權都拒絕,相比孫策時期軍政大權都委託給張昭,可見孫權的小家子氣。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作為東吳兩大柱石,周瑜其實很好理解,但是張昭出現在這裡很多人都認為名不副實,尤其是後期魯肅、陸遜等等都要比張昭更加出名一些,所起到的作用更大。
張昭丟臉主要體現在,曹操率領大軍南下的時候,張昭是一個堅定的投降派,主張投降曹操,他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曹操是以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如果我們抵抗,就是違背了朝廷的意願,在大義上不佔有名分。
第二、曹操佔據了荊州以後,有水軍20多萬,雖然可以依靠長江天險抵擋,但曹操坐擁人數優勢,可以說於東吳是共享長江天險。
第三、曹操是虎狼之師,如果抵抗一旦戰敗,不免生靈塗炭。
由於在很多版本之中,張昭作為投降派的嘴臉,讓很多人都很不齒。
而且張昭的無能還體現在,赤壁之戰後,孫權率軍攻打合肥,命張昭率領一軍攻打當塗,結果被打的打敗,丟盔卸甲。
孫權建國以後,設立丞相職位,一開始大家都舉薦張昭,但孫權反而任命孫邵為丞相,孫邵去世以後,大家又舉薦張昭,孫權也沒有答應。似乎也在變相的承認,張昭人能力很有問題。
其實大家可能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現象,張昭在東吳地位之高,其實很難想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蜀漢後期的諸葛亮相差不多,但是顯然更聰明,所以活的長久(81歲)。
張昭幼年時就很好學,所以聞名四野,成年後又被舉孝廉,幾乎已經獲得了做官的資格,但是他推辭不接受,徐州刺史陶謙請他出山,他不答應,陶謙大怒將他扔進牢房裡面,好在被好友救出來,但也沒有因此嫉恨陶謙,在他去世以後,還親自寫了祭文。
對張昭的賞識始於孫策,甚至出入都和兄弟一樣,這一點幾乎和周瑜地位差不多,兩個人一個能文,一個能武。孫策在前方征討的時候,後方的政事基本都交給張昭管。
其實孫策是很聰明的,他父親被殺以後,其部下大多都是武將,很少有文臣,而張昭在文人心中頗具人望,因此孫策也是憑藉張昭的聲望,拉攏文人為他效力。
因此在孫策病逝的時候,才告訴孫權一定要拉攏張昭,孫權繼位以後,幾乎把所有的政務都交給張昭打理,張昭管理東吳政務的時候,無論是荊州劉表,還是曹操都對東吳十分忌憚,其實忌憚的不是孫權,而是張昭。

曹操曾有一次接受謀士的建議設計,令孫權殺兩個人,一個是劉備,一個是張昭,可見在曹操心目中張昭是和劉備同等重要的人物之一。

另外張昭在赤壁之戰之時建議孫權投降,其實不無道理,總體來看,張昭的意思其實是“假投降”,表面上順從曹操,暗中仍保持獨立,這一點從孫權後來曾多次投降曹魏,並接受曹魏封爵就能看出來。

不過張昭也不是沒有缺點,此人個性十分強硬,往往他的建議,孫權必須採納,一旦不採納,張昭就稱病,往往孫權這時候都要好言撫慰,並沒有因此而怪罪他。

漫步史書


中國人的三國史觀,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而三國演義對東吳的記載是比較簡略的,人物形象也是比較扁平的,這就使得東吳人物給人的印象不深刻。比如東吳重臣張昭,給人感覺水平很一般,所以很多人奇怪他為什麼能有很高的地位。

下面,我就來說說張昭這個人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第一,張昭成名早,以文才而聞名

張昭是受到孫策的重用,而一步步走向東吳重臣之路。不過,在他效力孫策之前,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了。

張昭博學多才,能寫一手好書法,年輕時追隨名師學習《左氏春秋》。東漢極為推崇儒學,能通曉一經,就不怕混不到飯吃。張昭成名比較早,當時與趙昱、王朗等人是好朋友,在圈子裡小有名氣。徐州刺史陶謙聽說張昭頗有才氣,有意提拔他,豈料張昭竟拒絕了。陶謙也就是附庸風雅之輩,張昭不識抬舉,一怒之下把他投監獄了,後來還是好友趙昱出手相救方才逃過一劫。

第二,張昭得到孫策的重用

在曹操、陶謙戰爭爆發後,徐州殘破,士人平民大量湧入揚州。張昭到了揚州後,被孫策收為己用,拜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張昭比孫策年長九歲,學問又大,孫策對他極為尊敬,以師友之禮待之,並把軍政之事,交給他管理。曾經在江都點撥過孫策並照顧其母親弟妹的張紘也在這個時候渡江而來,與張昭成為孫策的左膀右臂。每當孫策帶兵打仗時,必定讓張昭與張紘分工行事,一人跟著他出徵,一人則留守大本營。

由於張昭成名早,在士林中知名度頗高,在全國各地有不少好朋友。有不少好朋友寫信給他,在信中都大大吹捧,把江東政績歸功於張昭。若換成小雞肚腸的袁術,得知這樣的內容後一定心裡十分不爽快,有功勞都是首先得歸功於領導才對,怎麼能對領導隻字不提呢?孫策卻表現得十分大度,他這樣說:“以前管仲在齊國當宰相時,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這件事也交給仲父,那件事也交給仲父,結果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如今張昭廣佈賢德,我能用他,那他的功名不就是我的功名嗎?”

這一番話,既看出孫策的胸襟,也看出他的霸者氣象。張昭遇到孫策,的確是人生之幸事。

第三,輔佐孫權,穩定江東政權

孫策英年早逝,臨死前,他喚來長史張昭等人,吃力地說道:“如今中原正亂,以吳越的兵力,據守三江險要,可以坐觀成敗。希望諸公能好好輔佐我的弟弟。”

孫策死了,重擔全壓在十九歲的孫權身上。這擔子太沉了,孫權或許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他仍未能悲痛中解脫出來。張昭進來了,厲聲喝道:“現在是哭的時候嗎?”

這一當頭棒喝,把孫權給喊醒了。

當務之急,是要安撫軍隊,凝聚士氣,讓所有人看到希望。孫權振作精神,脫下孝服,換上軍裝,上馬巡視諸軍。軍隊的不安情緒稍稍緩和。在此政權更迭之際,張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上表朝廷,通告孫權繼承江東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各城池發佈通告,命令各地將校官吏嚴守崗位,不得鬆懈。

張昭與周瑜主持軍政,成為孫權的左膀右臂。當時江東集團中有不少人是懷疑孫權的能力,這個割據政權能否站得住,周瑜與張昭兩人的態度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兩人一致認為,孫權雖然年輕點,但孫策幹革命時不也才十七歲嗎?孫權聰明睿智,知人善任,是一個可以成就偉業的人,正因為看到他的潛質,周瑜與張昭情願將自己的命運與孫權捆綁在一起,共同進退,共同把孫策未競的事業發揚光大。

可以說,在東吳政權交接過程中,張昭所起的重用是非常大的,這也奠定他在東吳的政治地位。

第四,赤壁之戰後,張昭實際上大權旁落了

張昭對東吳政權建設起了很大作用,比如他挫敗孫輔的叛亂,向孫權推薦呂蒙等。但是張昭畢竟是個文人,在以武力爭雄長的三國時代,他的弱點很快就暴露了。文人比較怕死,也比較不愛打仗,在赤壁之戰中,張昭就犯下大錯誤了。

曹操佔據荊州後,寫信威脅孫權。孫權把曹操的信給臣下們傳閱,大家看完後無不失色,臉上寫滿畏懼的表情。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後都把目光聚焦在張昭身上。在東吳諸臣中,張昭與周瑜權勢最重,周瑜帶兵在外,此時張昭不開口,誰敢先說呢?

張昭乾咳了兩聲道:“曹操,乃是虎豹豺狼,挾天子而征伐四方,動輒以朝廷名義為愰子。我們要是公然與他對抗,就等於不服從朝廷,這樣名不正言不順。將軍想抗拒曹操,惟一憑恃就是長江。只是曹操已得荊州之地,以前劉表建立的水師以及數千艦蒙衝戰艦,都被曹操接管了。曹操只要沿著長江,水陸並進,那麼長江天險就失去一半作用了,我們的兵力又居劣勢,這仗還怎麼打呢?我看最好的辦法,還是迎接曹操。”

說白了,張昭就是想投降。技不如人,沒有勝算,投降得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瞭解,孫權沒聽張昭的投降主張,而是聽了周瑜的抵抗主張,並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

由於張昭在赤壁之戰中犯下的嚴重政治錯誤,此後雖然仍官居高位,實際上已經被閒置了。到了孫權稱帝時,在登基大典上挖苦張昭當年的投降主張,並索性讓他退休了。


君山話史


因為《三國演義》裡的張昭和歷史上的張昭有點差距。

孫權此生,一共被託了兩次孤,而且,都是被託給了同一個人:張昭。

第一次是在孫權的哥哥孫策將死之時,當時孫權只有19歲。孫策先是對孫權一番叮囑,然後又對張昭說了另一番話,大意是:如果仲謀不堪任大事,那您就自己來幹!哪怕是將來我們在江東待不下去了,得回到江西,那也可以。

這個場景,和劉備託孤諸葛亮頗為相似。但有心的朋友們一定已經發現了,這裡面沒有周瑜什麼事。甚至在孫策死前,周瑜都沒能趕回來。並沒有真正履行什麼“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宗旨,孫策就只託孤給了張昭一個人。

而周瑜只是在孫策死後,才留在孫權身邊,與張昭一起盡心輔佐孫權。又過了幾年,孫權的母親也去世了。《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記載,“(權母吳氏)臨薨,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

孫權則又一次被託孤給張昭。

託孤大臣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縱觀中國歷史上,託孤大臣的地位都是非常之高的,甚至有的都圖謀攝政了,那句著名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也可以說明張昭的地位其實比演義裡的要高很多。

那麼是什麼讓題主覺得張昭比較一般呢?

大概是因為曾經張昭的主降的主張把,演義裡又更為誇張地將張昭貶損了一番。

導火索是曹操揮師百萬南征吳國。

劉琮投降曹操以後,曹操兵鋒東指。史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鄉震失色。

是戰是和,在東吳內部引起了巨大爭論。而張昭主降。

在《三國演義》中,張昭的形象被描繪成了典型的投降派嘴臉。但其實,真實歷史中的張昭並不是一個軟骨頭。

於是問題也就來了:張昭的所謂投降,是因為其軟弱,還是因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呢?

按照曹操當時的統戰政策,地方實力派在投靠以後,曹操所給的待遇是相當好的。無論是張繡,還是後來的張魯,在投靠曹操以後,加官進爵從來都是頭一份。而劉琮在降後,則換到了青州繼續做刺史。

因此,孫權若是戰前請降,其待遇絕不會差。相反,打一仗才倒是有不小的失敗危險。當時的曹操如日中天,幾乎是戰無不勝;而且又控制了朝廷,名望所在,你說你一個地方割據勢力,憑什麼去和中央軍開戰呢?此前的袁氏一族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一場仗敗過後,整個家族隨之覆滅。

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投降怎麼看都是比開戰要更優的選項。揣測張昭的心思,他應當是害怕戰敗的後果,害怕自己因此而對不起兩次託孤之任。

至於戰勝當時坐擁百萬雄師的曹操——那無異於天方夜譚。

後來赤壁之戰的勝利更是讓張昭顯得那麼差勁——“誰說贏不了曹操的?”,他的戰前投降主張,一切都變成了罪狀,儘管很早就瞧不上張昭的孫權也沒有問罪的意思。

所以題主的問題已經很明瞭了,張昭就像一個比較頑固守舊的大家長,儘管他做的不一定是對的,小輩也有很多看不慣的,但是地位是無可動搖的。

關於孫權和張昭之間還有很多趣聞,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


作家餘生燼


題主之所以覺得張昭的主張平庸,是因為你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年齡。

你能看到的,張昭的觀點,都是他老了之後提成的。

 

在大家看來,張昭最平庸的一個主張,恐怕就是赤壁之戰前夕,要不要和曹操打。那個時候,整個江東的年輕人,集結在孫權的手下,像一群等著廝殺的狼,有著滿腔的雄心壯志,要和曹操扳手腕。

 

張昭是這個陣營中的一個老者,他就像是你的爺爺,你的外公,你滿腔熱血的時候,他和你說:“年輕人,別衝動啊。”

 

而事實證明,你對了,於是,你就過來嘲笑這個老者,覺得他很平庸。

 

但是,你真的有見過這個老者年輕時候的樣子麼。

 

你知不知道,你現在能夠有資本,想著和曹操扳手腕,你有現在基業,是這個老者,和你的哥哥一起,用命拼來的。

 

那個時候,他也有一腔熱血。張昭出生於當時一個強大的氏族,徐州張氏家族。龐大的家族給了他良好的教育。

 

當他遇到孫策之後,他也懷揣著滿腔的熱情,和孫策一起靠著自己的血肉和刀劍,來到了陌生的江東,征服了這片陌生的土地。

 

在《三國志》裡記錄了孫策的一句話: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簡單翻譯一下這句話,就是張昭對我孫策的重要性,等同於管仲對於齊桓公的重要性。

而孫策是誰,是當時江東地區的實際掌權者。

 

為何孫策會說這句話,因為他在一次次的殊死搏鬥中,看到了張昭發揮的作用,看到了張昭的能力,也肯定他的能力。

 

而這一切,就是張昭地位的來源。

 

而更重要的是,在東吳這片土地上,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來平衡各種複雜的關係。

 

在孫策死後,孫家和江東原本的氏族之間依然存在著非常尖銳的矛盾。說白了,江東這塊肉,原本是江東老氏族的,半路殺出一個孫家來,奪走了這塊肉。而對這一點矛盾,孫策看的很明白,因此,在他死後,他選擇了託孤給張昭。

 

因為他明白,張昭有能力,在他死後,替他守護好江東這份家業。事實證明,他也沒有辜負孫策。他用自己的智慧,一直平衡著江東內部的矛盾。

 

他日日夜夜的工作,就是他在江東地位的來源。

 

而張昭,後來所有計策的出發點,都是基於一定要守護好這份基業。

 

因此,他無法像東吳那群年輕氣盛的青年人一樣,大聲喊殺。

 

因為他要權衡他要考慮的東西,太多太多。他也無法給出讓你驚豔的計策,因為他是最小心守護這塊故主用生命打下來的江山。

 

 





閒葉蛋的書房


我們設想另一個場景一一東吳降曹,曹操得以一統天下,然後忠心扶佐漢獻帝再穩劉氏江山,曹操成中興名臣。一部三國,多少風流人物,其後世的臧否,張昭必為順天命的俊傑,諸葛亮定是逆潮流的鉅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