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雨具——蓑衣

蓑衣,是人們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

蓑衣又稱棕衣,是過去民間常用於防雨的農具,多見於江浙一帶。


古代雨具——蓑衣

準備工作

1.準備蓑衣原料棕,蓑衣的原料是匹棕樹棕皮。

2.準備棕繩,棕繩製作分三步:第一步抓棕,讓棕葉鐵抓弄成棕絨;第二步捻線,把做好的棕絨捻成線;第三步搓繩,將兩條捻線搓成繩子,用來縫製蓑衣。

3.準備鐵針和頂針兒。


古代雨具——蓑衣

製作步驟

第一步編織蓑衣是從領口開始的,領口部位要排列15,6張棕葉,用棕鎖縫製領口,然後是領口塑形,領口塑性用一隻圓碗就可以了,領口做好後最後是拍打領口,讓蓑衣領子鬆軟,穿起來更舒服。

第二步是定位,蓑衣定位先穿針後引線,蓑面和蓑底要靠細線一針一線縫合連綴而成,這道工序當地人叫“刺棕蓑”。制蓑模,要挑選棕面較寬長的棕片來制模。整件蓑衣好像一隻大蝴蝶,兩翼略上翹,中間用蓑骨做成圓領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會讓人淋溼。蓑衣分上裙和下裙兩部分,上裙寬3尺、長2尺,下裙形狀像“橫軸”,寬3尺多、長1.8尺。“橫軸”兩邊連著兩塊片裙,作為胸襟,從胸前垂下,把下腿肚圍起來。

第三道工序是“縫線”,製作蓑衣主要靠拼接,將用棕鎖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來,要縫製蓑衣,一般要縫製80-90,衣有表面和裡面,兩面都要縫線。裡面間距較大,粗疏線間距1寸左右,蓑表面縫線卻是密密麻麻,沒有間距。純手工製作一件蓑衣要兩三天左右時間。


古代雨具——蓑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