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版本有哪些?怎麼樣?

焉用佞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裡是吟風社,薈聚文史愛好者,致力於持續輸出文化、歷史領域的優質回答。

首先,如果是說《三國演義》有多少種版本數,那麼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發現了近三十個版本,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學者魏安,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圖書館,最後一共找到了世界各地迄今存世的《三國演義》版本三十五種。目前就筆者所瞭解的,之後似乎沒有新版本發現了。關於這些版本,可以確定的是,三國演義的主線是沒有變動的,區別在於一些細枝末節,人物的稱呼(如嘉靖本經常稱曹操為曹公、毛本就成了“操”)、一些零碎的劇情(花關索、伍伯)、人物籍貫年齡名字是否正確、回目是否對仗等等,整體來說如果不是做學術考究,只為興趣閱讀,看看毛本和嘉靖本就可以了。

關於這麼多的版本,如果要全部一一介紹的話,未免太過長篇大論,這裡就大家熟知以及比較有價值的版本介紹一下。

毛本三國

毛本也就是現在市面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由清代的毛宗崗父子修訂批評過的版本,可以說也是質量最高的版本,光清代刻印的毛本三國就不下百餘種,流傳到今日的也有七十種左右。當然,質量高並不代表接近羅貫中的初版,雖然毛宗崗自稱自己是根據羅貫中的“古本”以校正俗本之諸弊,但現代學者一般沒有人信他這話。

毛本尊劉抑曹的思想十分的嚴重,如果和嘉靖本相對比就會發現,嘉靖本幾乎所有稱呼曹操為“曹公”“公”的地方都被改為了“操”,而嘉靖本對曹魏武將的贊詩,也被刪去不少。但瑕不掩瑜,毛本能被大家廣為接受取代之前的二三十個版本,成為流傳最廣的版本就是質量的證明。

嘉靖本

嘉靖本準確來說應該叫做嘉靖元年本,這版三國志通俗演義,曾經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被認作就是羅貫中的原本(或者說是最接近羅貫中原本的版本),一度也被稱作“羅本”,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過去對嘉靖本確實過譽了,引用一些學者對嘉靖本的評價如下:

金文京選擇了“志傳”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餘象鬥本與嘉靖本比勘後發現,雖然較之嘉靖本而言,建安本“是一個更不正確的本子”,但是嘉靖本也是“一個錯誤之多超 出我們預想的本子”

陳翔華在《諸葛亮形象史研究》一書中將嘉靖本與諸本《三國志傳》比較後,指出“嘉靖本是一個修飾得更多的加工整理本”。沈伯俊在《〈校理本三國演義〉前言》中也指出嘉靖本“是一個經過較多修改加工,同時又頗有錯訛脫漏的版本”。

學界將嘉靖本和諸多明代版本相對比,發現嘉靖本與三國志的重合度最高,無論是對歷史大背景的介紹,還是人物籍貫字號的書寫都是最貼近三國志的(當然,仍然有不少錯誤)。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張飛的字,按三國志記載,“張飛字益德”(資治通鑑同樣將張飛的字寫作益德),但是明代的諸多三國演義都寫“姓張名飛,字翼德”,這個錯誤其實根源自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以及各種元雜劇,而通俗演義受這些影響甚深,也就保留了下來,唯獨嘉靖本不同,嘉靖本張飛的字是對的用的是“益德”。

除此之外,嘉靖本回目都是七字,其他版本往往沒有這麼考究,由此推測,嘉靖本是一個被文人精修過的版本。

葉逢春本

葉本三國刻於嘉靖二十七年,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嘉靖本,不過發現較晚所以和嘉靖元年本相區別,寫作葉逢春本。這個版本是最早的三國志傳版本,發現與西班牙馬德里的修道院,在明代隆慶六年被葡萄牙傳教士帶入西班牙,這個版本還是傳世的最早的插圖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印影版,所以研究的起步比較晚,後來日本關西大學將葉本影印出版,這版也就得到了重視。

這個版本現在可以肯定的說跟嘉靖元年本出自兩個母本,同時嘉靖本旁批中提到的部分修改內容,在葉本被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來,所以現在一些學者認為,與嘉靖元年本相比,葉逢春本雖然刊刻粗糙,別字、錯字較多,但是正是因為沒有經過後期的修訂,所以可能更接近羅本的原貌。而考慮到演義小說的面向對象,是普通小市民階層,葉本的語言也更為通俗,所以筆者也支持葉本更接近羅本的說法。


吟風社


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有兩大版本,一是明嘉靖本,題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二是清代批講的版本,這帶批講的又分了三種版本,即毛批,金批和御批。

一,毛批就是毛宗崗批的三國。毛宗崗和他的父親毛綸二人綜合古本,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重新整理回目,合兩則為一回,逐回加以評論,增刪瑣事,改換詩文,進一步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二,金批是金聖嘆批講的三國。但是說到《金批三國》,根據查閱有關資料已經證實,根本沒有什麼金本之說。因為經過考證,是偽冒金聖嘆批的。因為金聖嘆只批過《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六部書。

三,御批即乾隆皇帝批的三國,乾隆皇帝曾經批閱過三國,這就是御批,可是現在已經沒有了此版本。

所以現在,實際在市面流行的只有一種版本,那就是毛版。毛氏父子的修刪使全書緊湊暢達,可讀書性更強,毛氏父子修訂、評點的《三國演義》刊刻以後,逐漸取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以及明末清初的其他版本而風行全國。





最美如初


《三國演義》有94年央視版和10年陳建斌版兩個版本。老版《三國演義》有那種滄桑感,更貼合那個時代。新三國的情節、人物性格、比較符合年輕人口味,很多人說“這部劇對不起羅貫中,但並沒有對不起觀眾”。






一個演員的自我修為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三國演義一共2個版本,記得是94年是老版本和10的一個版本,兩個版本劇情差不多,但是演員不一樣,細節上還是有點出入,基本看過三國演義的,還是喜歡看老版本的,因為那是一代的第一個三國演義,最早期,都是沒有電視觀看,都是以書本和小說還有老一輩給我們講故事。

那麼新三國也就是符合年輕人新作品,從畫面高清還是不錯,老版本那個時代拍攝器材還是有很多限制,放在現在的電視不是很清楚,現在的人們都最求高清視覺效果,兩個版本可圈可點,也是影視作品迎合觀眾和時代而翻拍的作品,重點還是看個人喜歡去選擇那個版本觀看。


小影大劇院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

1,通俗演義版本類

2,志傳版本類

3,批評版本類

4,毛氏版本類

在《三國志演義》的眾多版本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推嘉靖本和毛宗崗本。

嘉靖本,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張尚德)引言而得名。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文,遂被一些人稱作弘治本;更有人以此臆測,以為在嘉靖本之前,還刊刻過更早的弘治本。

不過,從現存的資料看,並不見弘治本的稱呼;況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僅二十八年,倘弘治本流行,則明後期湧現的大量刊本理應把它作為翻刻的祖本,但事實並非如此。

鄭振鐸先生在1929年發表《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認為嘉靖元年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羅貫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後來的諸本皆源於此本。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學術界幾乎已成定論,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值得研討的。嘉靖本的一條註釋就有力地說明在此本之前確曾存在一種或數種版本。

嘉靖本第12卷第九則《張永年反難揚修》寫了這樣一件事:劉璋的說客張松謂《孟德新書》乃戰國無名氏所作。曹操聞知,不禁詫異:“莫非古人與吾暗合歟?”遂下令“扯碎其書燒之”。緊跟著這段正文的下面還有一條註釋:“柴世宗時方刊板。舊本‘書’作‘板’,差矣”。


f夢飛翔f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

1,通俗演義版本類

2,志傳版本類

3,批評版本類

4,毛氏版本類

在《三國志演義》的眾多版本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推嘉靖本和毛宗崗本。

嘉靖本,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張尚德)引言而得名。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文,遂被一些人稱作弘治本;更有人以此臆測,以為在嘉靖本之前,還刊刻過更早的弘治本。

不過,從現存的資料看,並不見弘治本的稱呼;況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僅二十八年,倘弘治本流行,則明後期湧現的大量刊本理應把它作為翻刻的祖本,但事實並非如此。

鄭振鐸先生在1929年發表《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認為嘉靖元年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羅貫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後來的諸本皆源於此本。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學術界幾乎已成定論,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值得研討的。嘉靖本的一條註釋就有力地說明在此本之前確曾存在一種或數種版本。

嘉靖本第12卷第九則《張永年反難揚修》寫了這樣一件事:劉璋的說客張松謂《孟德新書》乃戰國無名氏所作。曹操聞知,不禁詫異:“莫非古人與吾暗合歟?”遂下令“扯碎其書燒之”。緊跟著這段正文的下面還有一條註釋:“柴世宗時方刊板。舊本‘書’作‘板’,差矣”。


廣東鵬程網


三國演義總共有幾個版本

要每個版本的不同

最佳答案

自從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之廣,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還有七十多種。可以說,《三國》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說中是無與倫比的。這大概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從形態來看,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分為三種

  1.《三國通俗演義》

  2.《三國志傳》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

  其中以毛宗崗父子的版本最為突出,有《第一才子書》之稱。


得月重樓


分四類:1,通俗演義版本類;2,志傳版本類;

3,批評版本類;4,毛氏版本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