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我們都聽說過黑洞的概念,知道每個星系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黑洞就不會發光。那麼,如何去證實黑洞的存在?黑洞又是怎樣吞噬恆星的呢?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申榮鋒演講實錄:

我今天跟大家聊聊黑洞是如何吞噬恆星的?我們都聽說過黑洞的概念,知道黑洞是不發光的,任何光子也逃不出它的引力束縛範圍,黑洞不輻射便不能被看見,如何去證實黑洞的存在?去尋找它在宇宙中什麼地方呢?


X射線來自哪裡?


這個要追溯到上世紀60、70年代的時候,人類將X射線探測器發射到太空中,X射線就是我們用來照射X光的,是能量特別高的光子。


在那個時候我們發現,太空中有若干個發射很強的X射線的源,X射線來源於什麼地方?它不太可能來自一個普通的恆星,因為恆星表面溫度不夠高。


那就有一個猜測,這可能是一顆雙星,其中一個是恆星,另外一個是緻密天體。


恆星表面的氣體,可能被緻密天體的強硬力場拉過來,然後這些氣體在緻密星周圍形成一個盤,氣體從這個盤向這個緻密星中流動,盤的溫度會加熱到很高,所以它就有可能會發射很多X射線。


但是這個不能告訴我們緻密的天體就是黑洞,因為還有其他種類的緻密天體也可以產生這樣X射線的發射。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關於這個問題,其中某個X射線源是特別亮的,叫做天鵝座X1。兩位著名學家用這個源打了一個賭,還設立了一個賭約,其中一位是畢生研究黑洞的霍金,另一位是前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基普索恩。


霍金說,如果天鵝座X1被證實是黑洞他就輸了,否則他就贏了。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霍金與賭約


為什麼設這樣一個賭約呢?這是他做的雙保險的策略,“雖然我是研究黑洞的,但是如果證實這個天鵝座X1不是黑洞,我就贏了,至少能夠打贏這個賭約”,賭約的賭值就是當時流行的雜誌。最後天鵝座X1這個源被確認是一個真正的黑洞。


如何測量及探測黑洞?


怎麼知道它是一個真正的黑洞?要看緻密天體的質量,這些緻密天體是怎麼來的?


當恆星死亡時,它的內核塌縮形成緻密星,如果要形成黑洞,恆星的質量需要非常大,最終黑洞形成的質量比太陽質量還要大3倍,其他緻密天體的數量要小於這個數值。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只要我們能夠精確地測量緻密天體的質量,就可以知道它是不是黑洞。怎麼測呢?


通過測量雙星當中可見恆星的運動,這個黃色的圈就是在黑洞周圍形成的吸積盤,在光學上,你只能看到這顆大的恆星。通過測量它的速度隨著時間的變化,就可以知道這個緻密星的質量,最終測量到天鵝座X1這個黑洞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倍。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這類雙星中的黑洞代表的是一類質量級別的黑洞,我們稱為“恆星質量級”黑洞。另外,我們知道宇宙中有更大質量級的黑洞,被稱為“超大質量黑洞”。它們都處於星系的中心,怎麼去探測到它們呢?


這些星系的中心有很多氣體存在,這些氣體實際上是一種提供給黑洞的食物,如果這些氣體往黑洞靠近的話,將以盤旋的形式往中心旋進。


右邊的照片就是最近拍到的一個遙遠星系的大質量黑洞,這個就是叫M847的星系中心。中間黑色區域就是黑洞造成的陰影,周圍環狀的就是這些氣體盤旋形成的影像。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通過吸積盤觀測到黑洞


在我們生活的星系中也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通過長年累月觀測銀河系當中恆星的運動軌跡,我們就可以精確畫出這些恆星的運動軌道,然後推算出這個黑洞的位置和質量。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恆星的運動軌道


黑洞如何吞噬恆星?


放眼宇宙,我們幾乎可以說每個星系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但是每個星系中並不一定存在大量氣體,因此大多數星系沒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黑洞就不會發光。


絕大多數星系的黑洞都是處於“冬眠”狀態,我們怎麼發現這些處於“冬眠”狀態的黑洞呢?


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另外的方法。顯示的動畫是數值模擬,圖片的中心是一個黑洞,一顆恆星運動到它的附近,然後被完全拉碎了,亮的區域就是被拉碎了的恆星的殘骸氣體。


然後它們互相碰撞,它們的軌道會變得越來越圓,最終就會形成一個盤,盤的輻射非常亮。


這就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能夠探索到本身處於冬眠的黑洞,這些黑洞會偶然吞噬一顆恆星,這樣突然提供食物和物質給它,就會發光變得很亮,我們就能探測到黑洞的存在。


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話,具體會分幾個步驟呢?


第一步:恆星先被切開(潮汐瓦解)。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潮汐瓦解


就像吃麵包一樣,它會被扯開,這是通過黑洞的潮汐力來實現的。當恆星的質量運動到很大時,會像麵條一樣被拉長,然後恆星的組成物質就變得非常彌散。


這種潮汐力是由於黑洞對恆星的引力,在恆星的兩面有差值造成的。這兩面的差值也發生在地球和月亮之間,地球朝向月亮或者是背離月亮,所受到的引力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地球上發生海水潮起潮落的原因。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第二步:嚥下(吸積氣體殘骸)。


這個恆星被撕碎以後,它的殘骸氣體就重新返回接觸、相互碰撞,它們的軌道會變得越來越圓,最終形成一個盤,這些氣體在盤裡面流向黑洞,被黑洞吞噬掉。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吸積氣體殘骸


第三步:打個飽嗝兒(產生耀發輻射)。


氣體在被吞噬掉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強的電磁波的輻射,在短時間內可以發出很強的光。我們稱之為耀發的輻射,就像黑洞吃了食物後會打飽嗝兒一樣。


我們探測到這些輻射,就可以知道某一個星系的中心確實存在這樣的黑洞。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產生耀發輻射


這種方法是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馬丁·里斯教授在三十多年前提出來的。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馬丁·里斯


1988年至今,我們共探測到大概30例潮汐瓦解事件。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5個代表性事例的亮度變化組成曲線


上方的圖就是5個代表性事例的亮度變化組成的曲線。


潮汐瓦解事件為何如此少見?


為什麼至今為止探索到的事件這麼少呢?因為恆星被潮汐瓦解的事件發生的幾率非常小。


恆星被黑洞的潮汐瓦解,要求它離黑洞的距離必須非常近。而這些恆星原來距離黑洞的位置是非常遠的,最初這些恆星所居住的區域離黑洞的距離,與它被瓦解時的距離,這兩個距離的比值是100萬比1或者是1000萬比1。


一顆恆星運動到黑洞附近需要經過恆星與恆星的相遇,這就相當於打檯球一樣的,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恆星們沒有碰到彼此。在碰到對方之前,兩者之間的引力已經把恆星的運動軌道改變了,這就是引力散射的過程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引力散射


這個事件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就像你要將一枚硬幣擲到十公里之外的路面的下水道口,而這個下水道口是被蓋子蓋住的,蓋子上有一格格的空隙,要在10公里外把這個硬幣扔到下水道里面,這個難度是非常高的。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我是怎麼開始研究這種事件呢?那是2011年我在國外讀博士後的時候,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件這樣的事例,它的代號叫Swift J1644+57。這是事例發生以後亮度衰減的曲線,可以看到亮度隨時間變化是逐漸衰減的。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輻射是來自氣體形成的吸積盤,這些物質在盤裡往黑洞移動被吞掉的過程,就是盤的質量逐漸衰減的過程,當氣體越來越少的時候,它的亮度就變得越來越低。


當這個事件勾起了我的興趣以後,我開始去思考

盤裡的物質是如何減少的?在里斯提出這個模型時,他預測是一個連續衰減的過程,就像圖片所示。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但是我發現,這個盤隨著時間的演化,裡面氣體的亮度不是光滑地在衰減,而是有一個拐折

,就像下圖的紅圈顯示的那樣。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這個事件顯示亮度會經過一個非常快的降低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因為這個源很亮,能被長時間觀測到,後續的觀測結果如紅圈顯示,確實表明它的亮度經過一個快速下降的階段。我非常高興能夠看到這樣的數據,因為跟我模型的預測非常吻合。


吸積盤的氣體亮度為何會突然降低?


為什麼亮度會突然降低呢?那是因為盤在隨著時間演化過程中,它會經歷過三個不同的物理狀態,就像下圖的曲線顯示的。它分為三段,中間一段是不穩定的狀態,當盤進入這個階段就開始變得不穩定。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但是氣體盤能夠調節自己,達到臨近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個階段對應的就是曲線最下面這一段。在這裡氣體往黑洞裡流入的速度要比之前低得多,這就使得盤的亮度變得很低。


這個過程像是我們坐飛機降落一樣,在降落之前飛機平穩飛行,但是由於高度下降,大氣層變得不穩定,飛機會經歷短暫的抖動,飛行員不得不使飛機快速下降。等降到更低區域的時候,大氣會變得相對穩定,所以後面的降落過程,就會變得比較穩定和緩慢。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亮度隨著時間衰變過程這個物理解釋,後續在其它三個潮汐瓦解事例中也得到了驗證。其他三個瓦解事例在晚期也存在一個比較劇烈的降低。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恆星瓦解事例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除了亮度衰減這個特徵之外,還有其他的過程值得研究。


比如說黑洞如果是快速旋轉的,旋轉的特性會影響氣體回落形成盤的過程,那在亮度變化曲線裡面有什麼特徵?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研究的方向。


另外在恆星被瓦解之前,它會運動到離黑洞很近的地方。這個過程對應著會有更強的引力波的輻射,這種引力波如同電磁波,是一個全新的研究天體的手段。這也是一個關於潮汐瓦解事例有趣的研究方向。


但是我們需要觀測到更多這樣的事例。因為這種事例是不太頻繁發生,需要我們在某一個時刻,能夠對大面積的天空同時進行觀測,這就是我們建造更靈敏而且觀測區域更廣的望遠鏡的原因。


這是中國正在建造的愛因斯坦探針望遠鏡。


如何發現那些“冬眠”的黑洞?或許它們需要被提供“食物”…


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事例,能發現更多的黑洞,並且對黑洞如何進行潮汐瓦解的過程有更清楚的瞭解。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