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統一了,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到了漢朝統一了,就沒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最直接原因是商鞅變法的成功推行,而商鞅變法是讓底層人可以通過建立軍功來實現人生逆襲,但同時也伴隨著嚴刑峻法,而秦統一六國後原六國百姓享受不到了變法福利,但卻要承受著嚴刑峻法

商鞅變法使秦人承受嚴刑峻法同時享受變法福利

①商鞅變法帶來的福利。春秋戰國時期,上層權力被貴族階級壟斷,貴族生下來就可以繼承權利,而出生低賤的奴隸和底層平民則很難躋身貴族權利圈子,但隨著各國之間戰爭越發激烈,對人才渴望越發強烈,因此底層百姓開始逐步參與支配國家權利,但是這種通過招攬人才使底層人平步青雲的途徑太過於苛刻,因為你必須懷有一定的才能,否則很難被重用



而商鞅變法對全國所有百姓打開了逆襲成全權貴的可能,商鞅變法重點在於,凡是秦國人身份背景不限,只要在戰場上取敵首級變可獲得爵位及田產良宅,而如果要不斷晉升爵位只有不斷建立軍功,因此廣大底層貧農甚至奴隸都可以在戰場上殺敵來晉升爵位,從此拜託底層人身份,從此步入秦國權利巔峰

因此商鞅變法重在於用高福利高待遇把秦人打造成戰爭機器

②商鞅變法嚴刑峻法約束秦人。商鞅變法在給秦人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給秦人帶來沉重枷鎖,這主要表現在商鞅變法的嚴酷。

商鞅鼓勵上陣殺敵,禁止私鬥,死鬥者要看手挖鼻,投敵叛國實行全村連坐,盜竊者死刑,不服徭役全家流放等等,秦法在一定程度上用制度約束了秦人,使秦人逐步向著遵紀守法轉變

③軍功可以抵消刑罰,有足夠多的軍功完全可以為所欲為。商鞅變法制定了嚴刑峻法,且王子與庶民同罪,但是如果犯法了可以用軍功抵罪,根據犯法輕重程度來抵消一定程度的軍功及爵位,因此如果想要不被法律懲罰就要建立足夠多的軍功,因此當一個秦人建立了足夠多的軍功那麼他即便犯法很嚴重也不會懼怕,因為當他建立足夠多的軍功就可以做到無視任何律法

秦統一後六國人享受不到變法福利

秦滅六國後摧毀六國有生戰鬥力,並收繳天下兵器鑄金人十二立於咸陽,然而秦統一後國內兵力大約100萬左右,而這一百萬基本上都是秦軍


秦統一後不久發兵30萬北擊匈奴,發兵50萬征服百越,而僅僅只有在征服百越時徵召了大約10萬原楚國士兵,也就是說秦國自從統一後就沒有大規模徵兵了,只有在第二次征服百越時才徵召了10萬楚軍,除楚國外,其他五國根本沒有參軍的機會,既然沒有機會參軍那麼自然沒有建立軍功封爵賞地的機會了

繁重勞疫強加於六國百姓而卻得不到好處

秦統一六國後發兵30萬擊潰匈奴,之後蒙恬率30萬秦軍駐紮長城前線,並監督農夫從事長城建設,因長城是在原秦、趙、燕國的基礎上修繕的,因此就進原則秦國多從燕、趙徵召農夫,到後來由於人力不足,秦始皇大量徵召原六國百姓前往修建長城,據統計前往修建長城的農夫大約100萬人口,不僅如此,修直道、修靈渠更是耗費大量人力,而從事這些建設的農民,是強加於六國百姓的義務

嚴刑峻法讓六國百姓官逼民反

商鞅變法是出了名的殘酷,對於民間一些民事糾紛,輕則隔鼻割耳挖眼鏡,重則流放甚至連坐,但是秦人可以參軍並且可以用軍功來抵消要承擔的刑罰,但是六國百姓因秦統一後無法加入秦軍也就無法積累軍功,沒有軍功就無法抵消刑罰,因此所有刑罰必須無條件接受,因此六國百姓對秦法的嚴苛極為恐懼,但奈何反抗者不僅自身要被殺,而且還要全家人甚至全村都被誅殺,因此在秦法血腥統治下原六國百姓只能忍氣吞聲



但是遇到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亡命之徒不懼秦法,揭竿而起打響反秦的第一槍,因此深受秦法壓迫的百姓紛紛起義,伐無道誅暴秦

漢朝建立後採取寬容政策廢除嚴刑峻法修生養息

早在楚漢戰爭劉邦佔據關中時,劉邦就約法三章管束軍隊,安撫百姓 劉邦在關中時深的關中百姓愛戴

劉邦稱帝后鑑於秦朝嚴刑峻法失去民心,因此劉邦廢除秦朝嚴刑峻法,同時解甲歸田勸民回鄉,鼓勵生產,減輕賦稅,到了文帝、景帝是經濟得到逐步恢復,是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總結,秦國自商鞅變法後 通過高福利高待遇來平衡嚴刑峻法,而統一六國後這種平衡被打破,六國百姓只承擔嚴刑峻法缺享受不到變法福利,因此失去民心,而漢朝吸取秦亡教訓輕薄徭役修生養息,百姓安居樂業,安有造反之心?


朝夕聞道


秦朝有人造反,而漢朝無人造反,我覺得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秦吞滅六國,人心不服

秦始皇滅掉六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原來的六國貴族和富豪全部遷到咸陽來監管,在現在看來沒什麼感覺,但是在當時,確實劃時代的創舉,形成了中國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原來的六國人民對秦始皇有滅國之恨。再加上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後,並沒有考慮到戰國時期連連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沒有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是對民暴虐、奢侈享受,大量徵集社會勞動力修建宮室,修築長城,開道修路,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人攝於秦始皇的威名,忍氣吞聲,積怨已深。所以,始皇一死,大家都一哄而起。

二、漢初休養生息、人心思定

高祖當政時,雖然實行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該封賞的都進行了封賞,但是社會並不穩固,還存在著“功臣”、“宗室”和“外戚”之亂,所以,高祖基本上沒有享受過安穩的日子,一生勞碌的命,但是,高祖除了出兵平叛之外,對民是主張休養生息的,真正實現的是在文景時期。《漢書·孝文帝本紀贊》記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孝文帝愛民如子,常常反思自己的德行,實乃天下人之福。而且經過500年春秋戰國,後又經過楚漢爭霸、高祖平叛,在戰爭的摧殘下,整個社會已經極度衰弱,天下人人都想安定下來,再加上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略,大家都得到了切實的利益,所以,無人願意再反漢。


正史風雲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秦朝剛統一的時候,那麼多前六國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幾年以後,秦始皇死了,才出來造反?這十來年的時間,他們都在做什麼?是畏懼秦始皇麼?還是無人響應?

說到底,秦始皇統一那段時間,雖然對於六國貴族來說,都有亡國之恨,畢竟他們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間;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相反,他們內心深處還有一種,終於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戰場了,可以過幾年太平日子的感覺。


看起來戰國七雄打得不亦樂乎,最後吃苦的還不都是老百姓麼?此時的老百姓,如果能過太平日子,給誰交稅不是交呢?

可問題是,秦始皇雖然給了他們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們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礎建設(長城、馳道、豪華宮殿等等),又挑起了戰爭大旗(對南越50萬大軍、對匈奴30萬大軍)。雖然說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實際上,天下的百姓已經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繃的那股繩隨時有斷裂的風險

秦始皇在的時候,秦朝還是有很大的威懾性,所以除了像張良這樣的搞搞偷襲以外,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給天下傳遞一個信號,機會來了。所以,沒過多久,陳勝、吳廣就站了出來,一聲怒吼,群起響應,不過就是一種釋放而已。

為什麼這個時候前六國的貴族會有號召力?

正因為秦朝讓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給了他們一種錯覺,似乎回到過程的戰國混戰的狀態會更好,至少那還是自己的國家。畢竟誰也不敢保證換一個人會不會又跟秦朝一樣,繼續壓榨百姓。

所以,剛開始的起義軍,更有號召力的恰恰是六國的貴族後裔。只不過,到了最後,反而昌劉邦以其獨特的平民身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漢朝為什麼沒人造反?

說沒人造反,這就有些過了。西漢雖然沒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還是不少的,只不過最開始是異姓王,後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劉姓子弟了。

題主大概想說的是六國貴族不造反了吧

1、一個原因是,六國貴族勢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統一的時候移民了十幾萬,再者在秦末戰爭中又死了一大批參戰的,到了劉邦統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規模移民,人數也有十幾萬。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麼氣候了。

2、再一個原因是,隨著六國的連續失敗,他們的號召力已經降到谷底了,老百姓從自身角度來說,絕大部分是抵制戰爭的。日子過得去,誰也不願意打仗。尤其是漢初又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國貴族的號召力自然也就無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規模加入了,兵源這條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麼,為什麼還是會有造反的呢?

因為劉邦為了聯合更多的力量,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但是這些異姓諸侯王在統一以後,就會對他的漢家王朝形成威脅。所以,壯大的異姓王國與漢朝統一之間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決,或主動或被動,劉邦最終還是對他們下手了。而劉邦下手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後來造反王也是一樣的道理,當諸侯的力量變強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對統一造成威脅,當他的利益無法得到滿足或者被削去的話,造反就成了其中一個最大可能性的選擇了。


水一白聊歷史


很多人說秦朝法律嚴苛,導致人民不滿,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秦朝以法治國不假,可是以法治國不等於法律嚴苛。

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簡》,竹簡記載了秦朝法律。其中關於誤期之事是這樣規定的:

遲到三到五天,口頭批評;遲到六到十天,罰款一盾;十天以上,罰款一甲。

也就是說,陳勝當年罪不至死,頂多是罰款而已。所以他造反是另有原因的。

我們都知道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可以說說得很有水平。可是在秦朝,老百姓識字都沒幾個,別說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了。

而陳勝在當時的職位是屯長,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陳勝很有可能是原六國下層貴族。對比原來的貴族身份,現在的屯長明顯失去了很多特權。

這才是他不滿秦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秦朝被造反,恰恰不是法律嚴苛,而是太寬容了。很多原六國貴族不但沒有追究,反而任用他們為官吏。

當然,被造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秦始皇和隋煬帝一樣,步子邁太大,扯到蛋了。

我們都知道原來六國是什麼樣子,文字不同,連道路寬度都不同。

秦始皇統一也不過是十幾年時間,雖然嘴上說車同軌,書同文。可中國很大,車同軌是多浩瀚的工程?短時間很難完成。

本來當時就沒什麼飛機高鐵,好不容易跑個馬車,道路寬度還不同,這交通已經不能僅僅用不便來形容了。

你想想,你今天從杭州到西安全高速都要跑2天,就秦朝這交通,沒2個月怎麼跑得下來?

而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秦始皇居然廢除分封制,搞郡縣制。雖然這是進步的表現,但在當時很不合時宜。

一道政令下達下去有些地區可能幾個月後才收到,地區有情況,中央也要幾個月後才得知。這還怎麼玩兒?

這就為造反創造了條件。

其次,修築長城,這就和隋煬帝修運河一樣,是個超級大工程。雖然理論上只是把原來幾國長城連起來,可就秦朝的生產力而言,這也是相當勞民傷財的。

老百姓可不管你為了經濟發展還是抵禦外族,你讓他們背井離鄉去修長城,他們就是不爽,就這麼簡單。

第三,六國滅亡時間短,殘餘勢力還很強。典型的就是項氏一族。

而漢朝就不同了。首先,漢朝在漢武帝之前都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

分封制的優越性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交通不便離中央太遠?沒關係,那就組建一個地方政府,擁有獨立決策權。

就是交通再不便,一個省之內總該交通便利了吧?

其次就是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戰爭,已經把這些有實力有想法的貴族都詐出來了,剩下的幾乎沒有威脅了。

至於漢武帝時,車同軌這種工程早已完成了,生產力又在文景之治下發展了幾十年,郡縣制這才有了實施的基礎。

而漢武帝的推恩令,本身也是溫水煮青蛙,並沒有著急,還預留了幾十年時間,才完全轉化為郡縣制。

所以我一直認為,秦始皇、隋煬帝其實是一類人,史書上的詆譭不過是因為他們都得罪了同一批人——儒家。

他們意識超前,卻又急功近利,這才是導致覆滅的原因。而他們之後,都出現了強大的大一統王朝——漢和唐。

這僅僅是巧合嗎?我認為並不是。只是勝利果實被人竊取了罷了。


逼我用真名嗎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頭過河的狀態,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國有一些模式可以讓他複製到全國,但是六國的貴族利益被傷害,所以推行起來非常困難,最終秦始皇離世,六國舊貴族復國反叛,劉邦和項羽倆人打著滅秦的旗號,給秦朝終結了。

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前前後後享過405年。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那些造反的舊貴族在秦朝的時候嗚呶喊叫的造反要復國,到了漢朝的時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統了呢?

第一、郡縣制二次推廣易接受

在秦朝時期,秦始皇推廣很多新政,咱們就拿郡縣制為例,推行的過程十分困難,又推廣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馬同轍等等,這些基礎的建設已經整得差不多了,六國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國貴族,因為這樣的事情影響他們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們不造次,只敢過過嘴癮,加上秦始皇徵百越,轉移了國內的矛盾,這才維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後,一些叛亂爆發,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時不能平叛,這讓六國舊貴族看到了機會,紛紛起兵造反,想恢復舊制。

到了漢朝就不一樣了,當漢朝再次統一的時候,劉邦的軍隊都是能征善戰剛打出來的精兵,誰敢炸刺兒,劉邦就敢了滅了他,他們比之項羽何如?自然沒人敢造反。此時劉邦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續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縣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經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貴族對這個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時候,矛盾和衝突就沒有秦朝時那麼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劉邦對貴族的手段不一樣

秦始皇滅了六國,對六國貴族採取了安撫的懷柔手段,希望他們能跟著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盤,配合自己的工作。

結果六國貴族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不為秦始皇著想,建立秦朝之後,六國貴族成為了矛盾主體,他們總是想回到過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願意。

到了漢朝,劉邦可不慣著他們,只要是表露出不聽話的跡象,哪怕是半點,劉邦就把他的勢力滅掉,大漢建立,六國貴族的勢力基本被劉邦給滅沒了,他們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暫時沒有那個實力。

第三、劉邦和秦始皇情況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國大一統的開啟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國建立的國家,六國那一代人對秦始皇殺死自己的親人恨之入骨。

但是劉邦不一樣,劉邦打著反抗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和六國貴族共同利益,也是一個推翻秦朝的一員,一開始,劉邦不僅不是他們的仇人,還是他們的“好戰友”呢。

第四、劉邦平叛能力大於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這才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實漢朝也有很多的叛亂,只不過都快速鎮壓下去了,沒有因為造反而亡國,所以給人的假象,好像六國貴族消停了,其實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亂;

2、濟北王劉興居叛亂;

3、淮南王劉長叛亂;

4、七國之亂;

5、梁王劉武的儲位陰謀;

6、淮南王劉安叛亂;

7、南越國相呂嘉之亂;

8、東越王郢叛亂;

9、朝鮮王衛右渠的叛亂;

10、廣陵王劉胥謀反事件;

11、江都王劉建謀反事件;

12、光武帝劉秀之子楚王劉英謀反事件;

13、阜陵王劉延謀反事件;

其中的七國之亂也差點要了漢朝的命,並非一帆風順的王朝。


總體來說,劉邦造反和秦始皇蕩平天下有著本質區別,秦始皇是六國的敵人,劉邦開始的時候是六國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廣的基礎,劉邦二次推廣容易被接受;劉邦將異性王和貴族都屠滅了,所以掃除了一些潛在的威脅,而秦始皇屬於另一條路,他在世的時候還好,但是秦二世卻玩不轉。


野史日記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最終滅亡六國,平定天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了種種措施,包括立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焚書坑儒等等,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集權國家。

但是,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胡亥胡作非為,在短短的時間裡,就把一個大帝國搞得天怨人怒。在隨後的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項羽和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入了關中,秦朝滅亡。在接下來的楚漢戰爭中,劉邦又戰勝了項羽,建立了中國最輝煌的朝代之一的漢朝。

但是,我們看這段歷史,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依然有很多六國的後人在暗中活動,企圖恢復六國。在秦始皇巡視的時候,在博浪沙還遭到了六國的後人張良的襲擊,險些喪命。

在秦末時,六國的後人也爭先恐後的造反,六國又紛紛復國。他們和劉邦項羽組成聯軍,一起滅亡了秦朝。

但是,到了漢朝建立後,這種情況又有了改變。劉邦建國以後,雖然天下的叛亂此起彼伏,可是卻看不到六國的後人再起兵造反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秦末和漢初的情勢不同。

秦國滅六國,是經過長期的艱苦戰爭才取得的。在這長期的戰爭中,六國的君臣竭盡所能保守自己的社稷,形成了各個的集團。秦朝雖然建立,因為秦國本身也是由貴族統治的國家,因此,秦國對六國的貴族網開一面。

這使得六國的貴族集團並沒有遭受重大的打擊。而各國的臣民,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國家的概念,所以在六國後人的煽動下,在下面破壞秦朝的統治基礎。在秦二世的倒行逆施下,走投無路的百姓在這些貴族的帶領下,很容易造反。

而到了劉邦建立的漢朝,當皇帝的劉邦是平民出身,他對六國的貴族是吸收使用,但是,絕不給他們以任何造反的機會。在他的朝廷裡,重新進行了權力洗牌。六國的貴族並不佔主流。劉邦以自己為中心,重新建立了新的貴族體系。這個體系完全壓制清洗了過去的貴族體系,使得他們在民眾中失去了權威,沒有了造反的基礎。

二、在長期的戰爭中,劉邦顯示出了他的能力。

當時有一位政治家總結劉邦的功業說,當秦朝滅亡的時候,天下有能力的人都開始爭奪天下,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必得天下。但是,最終天下被劉邦所得。這使得天下英雄全都失望,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勇氣。

確實,在當時的戰爭年代裡,前有秦軍,後有項羽,天下人都不能抵擋。只有劉邦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仗三尺劍打敗了他們,取得了天下。在經歷了那個戰爭年代之後,不管是不是六國的後人,都自問不是劉邦的對手,就放棄了造反的打算。

後人石勒曾經評價劉邦的才能,他說如果遇到劉邦的話,就投入他的麾下,跟韓信彭越一樣為他效力。如果遇到劉秀,就和他爭奪天下。可見,劉邦的才幹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除了被逼無奈,誰還敢去造反。

三、劉邦對六國的後人採取了斷然措施。

在秦朝建立後,由於和六國的貴族們藕斷絲連,所以對六國的後人並沒有採取什麼果斷的措施。這使得六國的後人得以招搖過市,四處流竄,在百姓中煽風點火。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想復國造反。

而到了劉邦這個時候,在經過長期的戰爭後,這些貴族在戰爭中死亡慘重。而劉邦對這些貴族也毫不手軟,一定斬草除根,免除後患。齊國的貴族田橫逃到海上的小島,向劉邦求饒,劉邦也依然不為所動,下令必須讓他親自前來。田橫無奈,只得前來,在半道自殺了。

在建立漢朝後,為了長治久安,劉邦還接受了劉敬的建議,建都關中,遷徙全天下的豪門貴族。據史書記載: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我們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到,在漢朝初建的時候,全天下的六國的後人豪族還有十幾萬人。劉邦採納劉敬的建議,斷然將這些人,從他們的故鄉遷徙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關中。這樣,一來他們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失去了興風作浪的土壤。二來他們在關中落戶,在漢朝軍隊的監管下,也不敢輕舉妄動。三來他們的子孫經過磨合,向漢朝效忠,就慢慢失去了復國的理念,成為漢朝真正的臣民。

正如劉敬所說的,要想造反,除了這些貴族後代出來領導,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其他人是難以成功的。劉邦採納遷徙的策略,就徹底消除了六國後人造反的根源。

結語:

在秦末的大動盪中,很多六國的後人都參與了進來。他們打著復國的旗號,利用自己的資源,紛紛建立起各自的國家。但是,到了漢朝建立,這些六國的後裔卻無聲無息了。

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戰爭中,六國的後人死亡重大,那些梟雄基本都死於非命。而作為平民出身的劉邦,在戰爭中展現了自己的能力,滅了六國後人的威風。劉邦對這些可能威脅自己統治的六國後人也毫不手軟。他對那些殘存的梟雄,比如田橫之流的人斬草除根。

在建國後,他採納劉敬的建議,將六國後人們從故鄉遷出,全部移居關中。這樣,就從根本上消除了六國後人造反的隱患。劉邦的種種努力,六國的後人慢慢放棄了復國的理念,融入了漢朝,真正成為了漢朝的臣民,併為漢朝建功立業。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秦始皇坐江山的時候用的是霸道和狠勁,劉邦坐了江山之後用了巧勁,這離不開他的市井背景。

劉邦起事之前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經常混跡於市井之中,這讓練就了一身的圓滑功夫,所以才能讓他身份卑微卻能遊刃有餘。

可是若說秦朝末年諸侯並起,到了漢朝之後就沒有人想要推倒劉家的基業的話,顯然也太不妥當。

不過,倘若說的只是前六國之人的話,倒也能說得過去,所以提問者所要問的問題恐怕也是這個。

為什麼秦朝末年的時候,前六國之人紛紛趁亂起事,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他們就偃旗息鼓了呢?

首先得明確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是哪些人,是前六國所有的人?不是,說到底只是前六國的高層,那些享受著前六國百姓供養的王公貴族,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思想實際上沒那麼複雜,有口飯吃就行。

所以在秦朝末年,群起搞事的前六國之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六國存在的時候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那一小撮人。

只要解決了這一小撮人,那麼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早飯的事也就基本上可以寫到竹簡上,讓這樣的事成為歷史了。

這一小撮六國王公貴族經歷了兩次嚴重的損耗,一次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另一次則是在秦亡之後諸侯相互征伐的過程中。

秦末諸侯再次捲土重來的時候,所用的口號以劉邦說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最為出名,不論怎麼說,中心思想也始終是這句話。

可是,說到底秦始皇還不夠狠,如果他真的對六國王公貴族斬盡殺絕的話,後來的很多人就不會出現。

所以,雖然經歷了統一六國之戰的消耗,六國王公貴族雖然折損了很多人,可卻在秦始皇“懷柔”的政策下得以苟存一部分。

也正是這一部分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一直忍氣吞聲,用他們的話也可以叫做忍辱負重地活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報仇。

他們之所以能夠跳出來再一次興風作浪,除了秦始皇沒有將事情做絕之外,當然還離不開一個“亂”字。

秦末之所以會亂,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秦始皇的突然暴斃,一個是李斯趙高擁立胡亥繼位為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的震懾力絕對是無人可匹敵的,對於秦朝來說,他就是頂天立地的擎天柱。

他死了,擎天柱也就倒了,如果這時候秦朝不能及時找到替代品繼續支撐的話,那麼秦朝的天也就塌了。

可惜的是,李斯和趙高為了一己私利,沒有選擇那個能夠繼續支撐秦朝這片天地的扶蘇,卻選擇了貪玩胡鬧的胡亥。

扶蘇素有仁名,思想又偏向儒家,倘若讓他繼位的話,他繼位之後必然施行仁政,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

秦始皇一死,胡亥繼位,秦朝被胡亥、李斯和趙高三人一胡搞,終於徹底亂了,這時候已經忍辱負重多年的前六國之人當然也就趁亂跳出來了。

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既然選擇跳了出來,既然選擇了起事,那麼他們也就迎來了第二次消耗。

這部分六國王公餘孽在起事之後,經過了短期發展,又形成了一個以項家為首的聯盟集團,項羽則是這個集團的總裁。

史書上是這麼寫的:“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反正誰要是不服的話,那麼項羽也不會和他們客氣,直接打到他們服氣了為止,所以當時六國雖說復國,可實際上卻處於項羽的控制之下。

在這個過程中,陳涉因為融入不了這個集團,所以很快成為了過去,反倒讓劉邦成為了項羽集團中的異類。

項羽先是帶著所謂“五諸侯”和秦軍打,滅了秦軍之後,又陷入了內訌以及內耗之中,畢竟劉邦和諸侯也有脾氣和野心。

項王再牛,卻也只是在軍事上牛,可在政治上,尤其是玩政治心機,他卻可以說是個白菜,太耿了。

所以,項羽又和劉邦打了起來,至於那些前六國之人,他們要麼繼續跟著項羽,要麼跳槽到了劉邦這一邊。

最後項羽輸給劉邦,可以說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意料之中,這完全是項羽個人性格所致,倘若他能夠用好范增,也沒劉邦的事。

但是不論是誰贏了,秦末以來以項羽作為代表的六國聯盟集團經歷了這次短暫的消耗戰之後,可以說已經消耗殆盡了。

除了經歷了秦初和秦末這兩次消耗之外,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實際上對兵權也控制得很好,這也是碩果僅存的六國王公餘孽再也不能興風作浪的原因。

那些飽經戰火折磨的百姓,雖然他們也確實已經厭惡了戰爭,可他們實際上對這些事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沒人會聽他們的聲音。


史不知味


東方小史官,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秦統一前,原為戰國七雄,即秦楚趙魏齊燕韓七國之一。要知道秦朝可是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人家六國原來都是各自有各自的風土人情,各自的貨幣。突然被佔據關中和巴蜀之地的秦國給滅了,還要求全國什麼都得一樣,修建弛道,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當然別人不適應了!

這就算了,關鍵是秦始皇統治百姓專用蠻勁,上到知識分子焚書坑儒,下到黎民百姓遷居嶺南,修建長城,廣泛徵收賦稅,派徭役。百姓實在扛不住,所以另外一個第一,即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就在這個時候爆發了。還是懷念以前分封制的日子,之需要效忠自己這塊地的諸侯就行了。

所以說六國的貴族就是鑽了這個空子,因為農民起義的苗頭已經展開了。而且秦始皇去世又早,46歲就嗝屁了,二世胡亥又昏庸的不行,還有趙高亂政,不起義才怪呢。

荊軻刺秦王、張良刺殺都是六國貴族的起義典型失敗案例,不過失敗是成功之母,早已為六國起義埋下伏筆。

漢朝為啥沒人起義。漢朝的開國皇帝遵循老莊知道,漢文帝、漢景帝都是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百姓安居樂業的,六國的勢力在這時候灰都不剩了,也不可能起來煽風點火了。

喜歡記得關注哦!每天分享有趣的歷史知識和圖片!




歷史系村姑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秦朝結束了六國割據華夏的歷史,華夏第一次完成了郡縣制形式的統一,並結束了封建制度!

陳勝吳廣起義,導致殘存的六國舊貴族族群配合起義,結束了秦大一統國家。

形成了以楚霸王為共主的楚漢封建分封制,漢王劉邦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謀略,滅共主霸王及其它封國成立以“郡縣+分封”並存的大漢帝國。

漢朝高祖劉邦剪滅異性封王均是以謀反而攻誅之。

呂后亂幫,吳王濞作亂,武王作亂都是武裝叛亂。

題主有興趣可以看《漢史》。


識柔


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作用,分析如下:

秦滅六國的主要手段是“遠交近伐”,說白了就是先結交遠一點的國家A,與這個A稱兄道弟後,就進一步忽悠說,咱倆關係這麼好,中間老是隔著一個國家B也不是事啊,想來你這串串門都不方便,A一想也是啊,確實是這麼個道理,於是兩人一合計,滅掉A。滅掉了A之後,秦國又與更遠的C結交,滅掉了B,週而復始,最終吞併了六國。

所以,秦國滅六國是連忽悠帶騙,所以各個國家的臣民都很反感秦朝,都認為自己上了秦國的當,所以秦朝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反抗者前赴後繼。

那到漢朝統一全國為啥就沒有反對了呢?很簡單,因為劉邦是從社會底層混上來的,代表的是這幫亡國奴的利益,是替這幫亡國奴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是替他們報仇了,所以反抗者自然也就少了。再進一步說,秦朝傳到二世之時,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有幾十年了,很多人心中,什麼“楚國人”“齊國人”觀念已經很淡了,之所以反抗秦朝更多是因為她暴虐的統治,劉邦推翻秦朝統治,符合大多數的利益。說白了,老百姓只是想過一個好日子,具體誰來當皇帝他們並不是太關心。

我是文史並蒂,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歡迎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