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戰役打的是極其的慘烈的?

史學達人


八路軍與日軍岡崎支隊在關家堖戰鬥中展開殊死決戰,在付出極大代價後殲滅敵人大部,但在其援軍到來之際,最終無奈撤出戰鬥。此戰為八路軍在歷次戰鬥中最為艱苦慘烈的一次。

1940年,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發動“百團大戰”,經過兩個階段的戰鬥,給了日軍沉重的打擊,而八路軍經過長時間的艱苦戰鬥,也已經比較疲勞,部隊傷亡也沒有得到補充,所以也準備收兵進行休整。

但日軍卻不會善罷甘休,他們繼續組織兵力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因此八路軍“百團大戰”的第三階段的主要形式,就是以反掃蕩為主。

日軍的報復性掃蕩,比以往更加殘酷,燒殺搶掠更加瘋狂。


10月下旬,日軍岡崎支隊五百多人,掃蕩過程中闖入八路軍根據地,進入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附近,八路軍派兵前往阻擊。岡崎支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武器裝備卻異常強大,輕重機槍、擲彈筒、山炮一應俱全,且彈藥充足。

八路軍在付出很大代價後,雖然擋住了岡崎支隊,但這部敵人卻並未罷手,又誤打誤撞的從負責警衛的兩個連隊的空隙溜過,打到了黃崖洞兵工廠,靠著強大的火力,擊退守衛的五個八路軍連隊,對兵工廠進行了徹底的破壞。好在事先工作人員和機器設備都已全部轉移,兵工廠損失還算不大。

之後,猖狂的岡崎支隊繼續掃蕩,對沿途村莊進行了毀滅式的殘害,在完成任務後開始迴歸大本營。

但此時,他們不是想回去就能回得去了,彭德懷已對他們下了必殺令。在這支日軍闖入我根據地後,從逼迫八路軍總部到破壞黃崖洞兵工廠,再到掃蕩中屠殺村民,摧毀村莊,使嫉惡如仇的彭德懷早已忍無可忍,嚴令八路軍“截住岡崎,一個日本鬼子也不能叫他們跑掉,誰放走敵人,以軍法論處”。


面對八路軍的截擊,岡崎支隊無心戀戰,邊打邊撤,但到了關家堖走不動了,八路軍三個旅外加兩個團已經死死的把他圍住,岡崎突圍不成索性就地修築工事,死守待援。

關家堖三面懸崖峭壁,只有南坡可以展開部隊發動進攻,日軍還趁亂佔據了其側翼的柳樹堖,這兩個高崗互為犄角,強大的火力可以全面控制攻擊的部隊。

雖然圍攻關家堖的八路軍兵力較多,但由於無法展開,只能用少數兵力進行輪番衝鋒,但日軍利用有利進行,憑著強大的火力和合理的戰術,對八路軍實施瘋狂的阻擊。

在日軍猛烈的火力壓制下,進攻的部隊傷亡越來越多,幾乎每向前一步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有的一個營,基本上都打光了,每連只剩下幾個人,多的不過十幾個人,而且大多了已經負傷。有時甚至一個營上去,一個衝鋒一百多人就沒了。


面對部隊的巨大傷亡,擔任主攻的386旅旅長陳賡,幾次帶著哭腔請求彭德懷暫停攻擊,但遭到了他強硬的拒絕。

八路軍繼續組織進攻,有的團在幾近無兵可用的情況下,只能狠心的把幹部集中起來組織衝鋒,其後也都基本犧牲在陣地上。

在戰鬥第一天下午,八路軍就向關家堖、柳樹堖發動了十八次衝鋒,在付出極大的傷亡後,依然沒有大的進展。

經過一天兩夜的激戰,局面還是沒有打開,而敵人增援的部隊已趕到了外圍,正與八路軍阻援部隊激烈交火,隨時都有突破防線的可能。

看到情況不妙,劉伯承考慮再三,也給彭德懷打電話,這個以謀略著稱的129師當家人,向來不贊成打消耗戰。但接到電話的彭德懷不為所動,堅持繼續打,劉伯承見規勸無用,激動的說“這是牛犄角作戰,我們賠不起”。彭德懷聽後跳了起來“打不下關家堖,我撤了129師番號,殺頭不論大小”,說完摔了電話。彭德懷已殺紅了眼。


第二天中午,岡峙支隊已基本耗盡了彈藥,八路軍的一發炮彈也炸死了岡崎支隊長和幾名軍官。下午時分,日軍放棄了大部分陣地,龜縮至山頂狹小地帶,一部分八路軍已衝了上去,彈盡糧絕的殘餘日軍已基本無力抵抗。

但就在這時,八路軍開始全線撤退。面對大批增援日軍的到來,彭德懷知道不能意氣用事了,雖說只要再加把勁,再有一點點時間,就能把岡崎支隊全殲,但他不能拿部隊的生死存亡冒險,無奈只能心有不甘的含恨收兵。

據戰後八路軍統計,關家堖一戰,殲滅日軍四百多人,岡崎支隊遭受重創,隊長被炸死,沒有被全殲。八路軍傷亡六百餘人。但從對比戰場實際情況來看,八路軍的傷亡人數應該不是一個完整的統計。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遼瀋戰役的黑山阻擊戰,小時候聽一個老兵講的,他就參加過。(當時為了防止廖耀湘兵團撤回瀋陽,林彪在黑山一帶佈防,當時國軍黑壓壓一片,沒命的往上衝啊,戰到白熱化。剛開始解放軍包圍了國軍,國軍又上來一匹包圍解放軍,解放軍增援部隊又包圍了國軍,國軍又上來包圍解放軍,打的是裡三層外三層。國軍為了撤回瀋陽派了飛機,也分不清誰是誰了,就是炸啊,死老多人了)這個老兵很幸運活了下來,原因是他三天三夜沒睡覺躺到彈坑裡睡覺了。打掃戰場時解放軍還以為他死了,聽到打呼嚕聲才把他喊醒的。他一邊講一邊汗都從臉上流下來了


壺中壺


歷史上有一場戰役,生還率只有百分之三,活下來還不缺胳膊斷腿的不到百分之一,交戰雙方死亡人數超過兩百萬,城市原來有居民50萬,交戰過後全城居民只剩下三萬五千名,這場戰役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最慘烈的在於巷戰,蘇德雙方的軍人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用血肉爭奪每一所住宅,當時戰報都是這麼寫——我們已經佔領的廚房,但是客廳還在敵人手裡。


“頓河!頓河!我是大鱘魚!請求炮火支援!請求炮火支援!座標:xxxx”
“收到!...等等,大鱘魚同志,這裡顯示是我們的地盤!”
“是的!但是德國人馬上要攻進來了!請求炮火支援!立刻!馬上!”

“我全都明白了。兄弟,永別了。”

當時的蘇聯兵工廠,所有的工人都是揹著武器生產,十幾米外就有兄弟部隊和敵人在交火,工人隨時要停下手裡的生產任務,扛槍與敵人開戰。敵人不進攻的時候,工人們繼續生產,很多時候,坦克剛下流水線就馬上開炮衝向戰場。


在斯大林格勒沒有前線後方的區別,只要還活著,就要隨手撿起武器廝殺,周圍沒有一個人能活過五天。


斯大林格勒戰役把整個斯大林格勒轟成了渣,當時的人們面對滿地屍體已經無動於衷,只能就地掩埋,戰後還經常能大規模挖出雙方士兵的屍骸。




老兵不死!


西山講歷史


朱德指揮的三河壩戰役是我軍歷史上一次比較慘烈的戰役。這次戰役雖然規模不大,3000對2萬,時間不長,只有3天,但從這次戰役中走出了共和國3位元帥:朱德、陳毅、林彪,2位大將:粟裕,許光達,1位上將:周士第。

1927年10月,南昌起義部隊到了廣東大埔縣的三河壩,為了確保主力部隊南下,周恩來命令朱德率二十五師3000人在三河壩阻擊國民黨錢大鈞部約兩萬餘人的進攻,阻擊時間為3天。當時二十五師師長是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勳。林彪、許光達是連長,粟裕還是一名班長。

戰鬥中,朱德、陳毅親臨一線,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在敵眾我寡、彈少援絕的險惡情況下,我軍以一當十,血戰三晝夜,敵人以炮火狂轟濫炸,我軍依託壕溝陣地,一次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許光達、粟裕先後負傷。共產黨員、三營營長蔡晴川,是黃埔軍校三期生,在筆枝尾山戰鬥中,帶領全營200多名官兵斷後,全部壯烈犧牲。

在完成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後,朱德下令部隊撤出戰鬥。此役消滅敵人1000多人,但我軍也損失了(死傷俘散)約1800多人。

後來,經過天心圩整頓,朱德、陳毅率領這支800多人的隊伍上了井岡山,實現了偉大的朱、毛會師。

參加 南昌起義的肖克上將對三河壩戰役曾這樣評述:“沒有三河壩戰役,便沒有井岡山會師,沒有井岡山會師,羅霄山脈(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及其對南方游擊戰爭的影響就不會那麼大。”





zj史海拾貝


長津湖之戰~抗美援朝中超越極限的嚴寒之戰,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慘烈血戰。

1950年冬,中美兩支王牌部隊在此展開了激烈廝殺,其慘烈程度史上罕見,被稱為“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親歷過那場戰役的遲浩田將軍曾說過:“長津湖戰役已經過去60多年了,卻至今讓我刻骨銘心。”

長津湖之戰,又稱長津湖戰役或長今湖戰役(韓語:장진호 전투;英語: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是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中一場決定性戰鬥,為朝鮮戰爭的東線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秘密參戰以後不久,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悄悄渡過鴨綠江,進入北朝鮮東北部,在朝鮮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聯合國軍,令長津湖地區的美國第10軍十分意外,雙方隨即在嚴寒氣候下展開一場歷時17天的殘酷戰鬥。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間,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指揮30,000人的聯合國軍部隊(綽號長津精英)被宋時輪指揮的大約67,000人的中國部隊包圍。雖然中國軍隊成功地包圍了聯合國軍,並且有人數優勢,但中國軍隊因為凍傷、補給不足及武器裝備劣於美軍而受到各種嚴重損失,戰鬥後期聯合國軍突破包圍圈撤退。第10軍從興南港的撤離,標誌著聯合國軍完全撤出了北朝鮮。

戰役打響時,長津湖地區零下40度,號稱50年不遇。

  志願軍第九兵團是在很倉促的條件下來到朝鮮的。久居江南的戰士們身著單衣,原定在遼陽、瀋陽換髮冬裝,因軍情緊急,來不及換裝就直接奔赴朝鮮。結果,入朝第一天就凍傷800多人。

  在這樣極寒天氣裡,9兵團的官兵們沒有冬裝,沒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每個班十多人只有一兩床棉被,夜間,戰士們只好將這一兩床棉被攤在雪地上,十多個人擠在棉被上互相摟抱取暖。  

中彈倒地的傷員因為寒冷和傷痛不停地顫抖,不久就逐漸昏迷死去。戰鬥中大量志願軍戰士在衝鋒時突然倒地而死(不是被擊中),他們飢寒交迫的身體,已無法忍耐這種超過極限的生存環境。

  宋時輪後來在回憶錄中認為,長津湖戰役“其艱苦程度超過長征”。

  當然,美軍也好不到哪去,陸戰1師逃到咸興的時候,隨行的汽車裝滿昏迷不醒的重傷員,有的人乾脆被綁到汽車散熱器上,凍得像一塊塊堅硬的木板,身上滿是未凝固就凍成一團的粉紅色血塊。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抗美援朝戰爭同樣影響到當時中國的外交地位和國際形象。

  本來對中國參戰不樂觀的斯大林得知戰況後,也為之動容。他對下屬說:“必須迅速在1951年3月前完成向中國同志36個步兵師的全部裝備訂貨,還要立刻送去3千輛汽車。”  

此戰役對志願軍來說是一場大捷,雖然付出了巨大傷亡,且有美國軍隊突圍,但志願軍成功地將聯合國軍驅逐出朝鮮的東北地區,所以此戰役及在西線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對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的第1次勝利,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大局。

這場戰役極大地暴露了志願軍後勤弱的特點,凍傷減員達兵團總數32.1%。在戰場上甚至有部分阻擊陣地中的志願兵士兵全員凍死的事例。

中國在戰役中擄獲的美國陸軍第31團團旗,至今還陳列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以紀念這場戰役。

志願軍雖在長津取得局部的勝利, 但這勝利來自巨大的代價。隨著美國第十軍和韓國第1軍的突圍,中國的長津設想沒有實現。 同時,作戰和極差的後勤保障導致的嚴重傷亡摧毀了第20和第27軍所屬的8個精銳師大部。這8個師中,2個師被迫解散, 並且直到1951年3月第9兵團才恢復其常規兵力並形成有效戰力。在1951年初由於在朝鮮的中國軍隊有近40%缺額,中國軍隊在長津的重大損失最終使聯合國軍部隊在朝鮮站穩了腳跟。





道聞四海


血戰雙堆集。

1948年11月25日,劉鄧中原野戰軍以7個縱隊的兵力,將從永城南進的國民黨黃維第12兵團4個軍11個師的12萬人馬包圍在以雙堆集為核心的縱橫7.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

此時的黃維兵團,雖稱不上所向披靡,但也實實在在地算得上兵強馬壯。其所屬的第18軍是國民黨頭面人物陳誠賴以起家的核心班底,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第18軍老軍長、第12兵團副司令胡璉更是與華東野戰軍交手多次,被稱為“狡如狐、猛如虎”的悍將。

不料,11月27日,中共地下黨員、第85軍第110師師長廖運周藉著突圍的機會率領師部和2個團5500多人戰場起義,這無疑給了信心滿滿的黃維當頭一棒。

到12月初,黃維以第18軍守平谷堆、尖谷堆(此即“雙堆集”之由來),以第85軍守腰周圍、李莊地區,向西防禦,以第14軍守張圍子、楊四麻子地區,向東防禦;以第10軍守馬圍子至楊莊、李莊間向北向南防禦。兵團部設雙堆集以北。依託村莊構築了大量地堡群,並利用汽車和沙袋,甚至屍體築成防禦工事,妄圖死守。

雙堆集之戰最為血腥的一天從12月9日中野進攻雙堆集南面的大王莊開始。防守大王莊的是第18軍第33團,該團部隊骨幹堅韌、訓練有素,戰術水平極高,全部由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是國民黨當時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

胡璉

進攻大王莊的是華野7縱20師的兩個主力團:58團和60團,兩個團兵力合計超過6000人,且大部裝備了繳獲的美式武器,士氣高昂。9日下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華野在付出重大傷亡之後佔領了大王莊。

深知大王莊失守將會把第12兵團帶入絕境的胡璉聞訊大為震驚,連夜命令第18軍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大王莊,並投入了第12兵團剩餘可用的全部重型火炮。10日晚上零點剛過,大王莊內的解放軍7縱第59團還沒來得及蓋好掩體工事,就遭到了國民黨軍暴風驟雨般的重炮轟擊。數百門各式口徑大炮在短短50分鐘內便在狹小的大王莊傾瀉了數千發炮彈,第18軍出動一個營反擊大王莊,被解放軍擊退,隨後胡璉將剩餘的坦克也全部投入到大王莊,10日上午,大王莊被國民黨軍奪回。

12月10日,華野,中野陳粟、劉鄧首長和黃維、胡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大王莊這個只有四十多戶人家的小村莊。中午,中野6縱46團,華野7縱59團、60團的兩個多團兵力,又向大王莊發動反擊。

王近山

中野6縱的司令是王近山,對,就是那個號稱“王瘋子”的王近山。華野7縱的司令是成鈞,他也是實打實的開國中將。

一方是志在必得,一方是退無可退,雙方的戰鬥很快演變成了白刃戰,第18軍將所有可用的人員全部投入大王莊戰鬥,解放軍也不斷增兵。激戰至傍晚,戰鬥已經演變成了比誰更瘋狂,國民黨士兵剛剛在噴火器的掩護跳進燒焦的塹壕,轉眼就被解放軍士兵用炸藥包和集束手榴彈趕了出來;士兵們端著刺刀剛剛戰到一起,覆蓋的炮彈就把他們無差別變成血沫……據倖存者回憶,整個莊內已經沒有一座完整的工事,每一平米土地都有數十塊彈片,戰壕和工事內屍體相疊三層,人在塹壕內走一圈後,壕底的血水之多足以浸溼褲腿。

到夜間,第18軍的精銳消耗殆盡,華野7縱也是連警衛連都衝了上去,隨著最後一聲槍響,解放軍重新佔領了大王莊,而黃維兵團的命運也就此註定,在大王莊,國共兩軍的傷亡合計達到了一萬多人。

當晚,負責駐守大王莊附近小王莊的第85軍第23師師長黃子華在望遠鏡中目睹了大王莊一晝夜激戰後,心理防線崩潰,率部投誠。

三天之後,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解放軍基本全部殲滅。此役,國民黨軍傷亡4.6萬餘人,被俘4.6萬餘人,傷亡與被俘人數之比達到了驚人的1:1。而解放軍的傷亡也達到了25000多人,佔到淮海戰役總傷亡人數的19%。


每日一段歷史


講到那些戰例打得慘烈,應該算上三野的淮海戰役外,就四野的塔山狙擊戰與黑山狙擊戰,及四戰四平戰役咯。

眾所周知,塔山狙擊戰是在沒有任何山地作屏障的海岸村莊進行的,據戰後調查報告說,整個塔山陣地被國民黨軍的炮火轟炸的有19多釐米的酥鬆層。

黑山狙擊戰雖然是阻擊正在撤退的大部隊,但先到黑山的解放軍僅一個師,且黑山也不外100多米高。而被阻擊的東進兵團卻有10餘萬。有報道說:整個黑山主陣地的山頭都下降了近10米至多。因為敵方畢竟還是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之一耶,緊要關頭的拼命戰術與武器的先進可見一斑。

四平戰役,由於四平市是東北南北通到的主要戰略要地之一,地勢險要可見一斑。在東北國共戰爭裡,四平先後進行了四次激烈的爭奪戰。即使如此,前二次的爭奪由於林彪部隊剛到東北與攻城戰準備不足,失敗了。第三次四平之戰東北野戰軍就完全有了必須佔領的決心。可是難以想象的是,國民黨軍的駐守將領卻是著名狠將陳明仁將軍。戰鬥開始一段時間裡,儘管陳明仁將軍機智勇敢,但在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李天佑將軍為總指揮的10餘萬解放軍將士猛烈機智的攻擊下,國民黨軍僅剩下陳明仁將軍指揮部附近的一些陣地了。出於解放軍的攻勢兇猛,陳將軍最後不的不使用一招毒法,把作為軍隊糧食的大豆(美國援助的)全都倒在了陣地前沿的斜坡上,是解放軍的進攻受到極大阻礙。與其攻防激烈的同時,四平附近的國民黨援軍在杜聿明的死命令下,支援陳明仁將軍的部隊,是以國民黨新編第六軍為首的機械化部隊,也迅速向四平合圍過來。最後出於解放軍的安全考慮,林彪還是下令從總攻陳明仁指揮部的陣地上後撤了。就這樣,雖然陳明仁部隊幾近被消滅,但解放軍還是損失幾萬人將士。其慘烈程度可見一斑。我曾經說過一句:如果當時四平第三次爭奪戰的國民黨援軍像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援軍一樣的態度,也許就沒有第四次的攻打四平戰役咯。

也正是有了四平攻防戰的經驗,東北野戰軍才有了後來的錦州勝利及天津戰的勝利。錦州的勝利是改進了野戰軍所有炮火的使用方式;天津戰場更適應用了炮火與坦克的配合。


用戶上坪農夫


解放戰爭末期,共產黨和國民黨在福建金門爆發的金門戰役,雖然戰鬥規模不大,但是特別慘烈,也是解放軍少有的敗績,損失特別大。

1949年10月下旬,率屬於三野第十兵團的二十八軍,在副軍長肖鋒的指揮下,發起金門戰役。當時非常缺乏船隻,二十八軍只募集到了300餘艘小漁船,這300餘艘小漁船先配發給首批登島的部隊。

午夜時分,解放軍首批攻入金門的部隊,遭到國軍的猛烈反擊,幾乎難以建立灘頭陣地,更糟糕的是漁船全部擱淺,無法返回接送第二批部隊登島。

國民黨海軍的幾艘軍艦也加入戰局,攻擊擱淺解放軍的部隊和船隻,導致漁船全部被摧毀。當時火光沖天,對岸的肖鋒目睹此景,當場昏死過去。

天亮後,國民黨軍裝甲部隊在國民黨海軍軍艦的配合作戰下,開始打掃戰場,並對倖存的解放軍部隊進行攻擊。首批登島部隊全軍覆沒。

隨後,解放軍第二批部隊登島增援,但是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未能改變戰局,而解放軍增援部隊也被國軍圍困在山野,無法有效反制國軍。約1300餘人的解放軍部隊突圍到海邊後,因為沒有船隻渡海,不是被俘就是犧牲。

金門戰役持續了3天,解放軍傷亡慘重,未能完成攻克金門的任務。解放軍9000餘人登島作戰,其中戰死約7000人,其餘人員全部被俘。

解放軍13名團職(正團+副團)軍官中,犧牲3人,自殺1人,被俘7人,失蹤1人。

此次對決,解放軍出動9000餘人,而守衛金門島的國軍卻有5萬餘人,而且還有軍艦支援。解放軍對金門守敵嚴重估計不足,而且登島作戰的3個團,不屬於同一個師,也沒師級幹部隨同登陸指揮。另外解放軍缺乏渡海作戰經驗、嚴重缺乏船隻。這些都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袁衛宇


昨天恰好回答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今天可以再複述在這裡。

在人類歷史上,敵對雙方交戰,可以形容為極其慘烈的戰役有很多,我們今天只能從零星的歷史資料中加以研究和考證,至於哪個程度更慘烈,當然是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所謂交戰艱難和慘烈程度,恐怕交戰雙方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誇大更有利於自己的戰報結果。我們只能從傷亡程度、雙方戰報,找出相同和相近的共識點加以確認。下面我們根據這一原則試舉幾個被認為更為慘烈的戰役:

長平之戰:這是我國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戰略大決戰。趙軍戰敗約45萬人被坑殺,慘烈程度空前絕後。此役加速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歷程,是結束戰國紛爭局面的最後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最大,也是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索姆河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在五個月時間裡,英法聯軍與德軍在15英里寬的前線上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消耗戰。參戰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約5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大大削弱了德軍實力。


凡爾登戰役: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德、法兩軍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從此協約國開始逐漸取得戰爭主動。


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也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轉折點,也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此役歷時六個半月,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無辜平民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上甘嶺戰役:相比於前邊的幾例戰役,上甘嶺戰役在兵員投入上和規模上無疑要小得多,但這並不影響其作為極其慘烈的這一特點,單就參戰人員的難易和慘烈程度來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足。向來被認為是舉世聞名的經典戰例。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幾乎彈丸之地的約3.7平方公里志願軍陣地瘋狂進攻。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戰士們隱身的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雙方持續鏖戰43天,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志願軍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最終敵人也沒能夠攻下陣地。戰役結束,聯合國軍自認共傷亡15000人,其中美軍5000人,韓軍10000人;志願軍共傷亡11500人,其中陣亡4838人,傷6691人。此役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軍威,自此美國被迫重回到了談判桌上。


大國史記


1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地點:

中國上海

結果:

日本獲勝,上海淪陷

意義:

粉碎了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時間: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主要指揮官:

蔣介石,松井石根

傷亡情況:

中國宣佈傷亡30萬人,日本宣佈傷亡4萬餘人

2

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1]

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2]

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鬥爭階段,597.9高地共有三條大坑道,八條小坑道和三十多個簡易防炮洞。當時三條大坑道和五條小坑道都在守備部隊控制下,其中八連進入的一號坑道是主坑道,位於1號陣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長近80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兩個洞口都向北朝著五聖山方向。[3]

名稱

上甘嶺戰役

地點

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

時間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

參戰方

中國人民志願軍,“聯合國軍”

結果

中國人民志願軍勝

參戰方兵力

志願軍4.3萬人

“聯合國軍”4萬餘人

傷亡情況

志願軍傷亡1.15萬

美韓軍傷亡1.5萬[4]

主要指揮官

秦基偉,崔建功,李德生

聯軍指揮官

詹姆斯,史密斯,丁一權

英文名稱

Battle of Triangle Hill

戰役意義

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