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成就了二个大文人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煤矿因身受重伤,在医院躺了两年多后慢慢地恢复了元气,生命再一次站了起来。这时我来到了长沙,看到了一摞没有装订的诗稿,出于好奇,我把这部诗稿看了一遍,觉得诗写得很好,加上诗作者是本乡人,于是就按捺不住,写了一篇小文章。现在把这篇小文章抄录如下:

水泥厂的推土机工是勇敢无畏的骑手

每天他们用黎明抹亮一扇扇车窗

把沉甸甸的黑夜推下山岗

推出太阳般如火如荼的希望。

于是在天马山麓,一座水泥城诞生了,这就是新化西河水泥厂,现在叫湖南海螺水泥公司。一群"水泥城的儿子""用日益隆起的肌腱,勾勒出男性的粗犷勇敢,用脆响脆响的牛鞭,甩出一座座黛山。”"我们总以新颖的观念粉碎古老的历史沉淀,一寸寸开拓灰色的世界释放阳光的明亮。"罗併乡(湖南湘乡人)和刘银叶(湖南新化白溪镇人),就用"布满他(俩)辽阔的思考,……迅速为祖国写着,一页页崭新的报告。"用他们"……赤子发出肺腑的呼喊,""嘹响了蓝天悦耳的哨音。"为当代诗坛"叠印出一行行不倦的心迹。"

这是两位年轻诗人的心音,他们"一起用青春的构思,在黛石的调色板上进行丰富联想",唱出了一支水泥工人豪迈的赞歌。从诗风上来看,罗併乡的诗犹如“悦耳的鸽哨满布光斑的霹雳鞋我们疾如闪电……,发出沉雄而高昂的力之召唤奔向辽阔的未来。"句式虽长,读起来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如黄河一泻千里,使人想起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派。刘银叶的诗则显得比较深沉,他从"一条痛苦的起跑线上起步,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经过你灵巧的双手,经过你犀利而敏锐的目光,经过你心灵深处的旋律,"描绘出了一个"多情的江南"。抒情笔调浓郁,富于哲理,内蕴十足,耐人寻味。

当今文坛,诗歌是贬值了。但罗併乡,刘银叶却在诗歌的园地里辛勤耕耘,谱写了一曲"大厦与群山交响曲。"我想,爱好文学的作者,在读腻了人欲横流的俗文学之后,不妨换换口味,读一读新化水泥厂这两位工人诗人的诗作,也许会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

这篇小文章在娄底日报发表,我破天荒地收到了六元稿费,与两位诗人后来有了一次书信来往。罗併乡据说后来调到了家乡湘潭,刚刚我在头条搜索上查到了他评论刘银叶画作的一篇文章,并看到了他的相片,他现在是湖湘文学社副社长,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看来他的成就也大了,在文学这条路上也走出来了。

刘银叶呢,他也下海了,下到文学的大海里去拼博了。拼搏有成,现在成为娄底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了,并且摇身一变,成了画家。现在是诗歌,小说,绘画三丰收。一个诗人成为一个小说家容易,一个诗人要成为一个画家,我认为是很难的,这要下多少功夫。但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执着追求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成就了二个大文人


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成就了二个大文人


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成就了二个大文人

前右二为罗併乡

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成就了二个大文人

左一为罗併乡

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成就了二个大文人

刘银叶

二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成就了二个大文人

我与两位作者并未见谋面,虽然相隔不远。感谢头条,使我有幸看到他们的照片。祝愿两位大文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